关于成语博物洽闻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博物洽闻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宋书 刘秀之传翻译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县人,是司徒刘穆之的堂兄的儿子。他家先辈一直住在京口。他祖父刘爽,官至尚书都官郎,山阳县令。父亲刘仲道,高祖在京城时,让他补任建武参军,和孟昶共同留守京都,事定之后,被用为余姚县令,死于任上。

刘秀之父亲早死,家庭贫困,他却非常有志气有道德。十多岁时,和一群孩子在江边小洲游戏,忽然有大蛇游来,势头很吓人,小孩们无不仓惶惊叫,刘秀之独自镇定不动,别人很惊异他的胆量。东海人何承天一贯器重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刘秀之的哥哥刘钦之当朱龄石的右军参军,跟随朱龄石一起战死。刘秀之非常悲痛,不参加宴会有十多年。

景平二年(424)被调任驸马都尉,奉朝请,因家庭贫困,请求当广陵郡丞,结果被任为江夏王刘义恭的平北将军、彭城王刘义康的行参军,再出外当无锡阳羡乌程县令,都获得了能干的称誉。

元嘉十六年(439),他迁建康县令,被调尚书中兵郎,再当建康县令。刘秀之性格谨细严密。善于探明微小的罪行或企图。很有干练的名声。吏部尚书沈演之多次在文帝面前称道他。孝武帝镇守襄阳,让他当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襄阳有六门堰,过去有良田几千顷。

六门堰长久失修,败坏得很厉害,公家私人却没有什么收入。世祖派刘秀之修复六门堰,雍州此后常常大丰收。他改任广平太守。元嘉二十五年(448),被调为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州刺史。

当时汉川发生饥荒,人民没有收入,境内骚乱得很。刘秀之善于管理,过节俭的生活,作人民的榜样。过去汉川人全都用绢布作为货币,秀之限令用铜金银作钱用。百姓到现在还蒙受他的恩惠。

元嘉二十七年(450),宋国大规模北伐。朝廷派辅国将军杨文德,巴西、梓潼二郡守刘弘宗接受刘秀之指挥骚扰。

陇地区。刘秀之派建武将军锡千秋带二千人向子午后南谷口开进,本府司马竺宗之带三千人向骆谷南口前进,威远将军梁寻带一千人向斜谷南口前进。氐人杨高叛乱,刘秀之讨伐他们,将杨高兄弟斩首。

刘邵杀文帝自称皇帝。刘秀之闻讯,当天便起兵,请求率领部队前赴襄阳,司空南谯王刘义宣不许。事平之后,迁官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他分下俸禄二百八十万,留付梁州镇守的军队。此外,一丝不取。梁、益二州境内很富饶。

前后到任的刺史,无不经营聚敛。多的达到万两黄金收入。他们所带的宾客都是京城的贫寒士人,出外当郡县长官,都以搜括钱财为主要目的。刘秀之管理政务严明而廉洁,以身作则,远近人民无不安宁,都非常敬爱他。

南谯王刘义宣占据荆州造反,他派参军王曜从刘秀之那里征调兵员,刘秀之当天便杀王曜,整装待发。刘秀之派中兵参军韦山松带一万多人袭击江陵。韦山松只一个回合,便砍下了席天生的脑袋。前进到江陵,被鲁秀击败。

韦山松被杀,当年,刘秀之晋号征虏将军,改督任为监任,持节,刺史照旧。因为起义兵的功劳,被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第二年,迁官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将军照旧。他没有上任。

大明元年(457),刘秀之被调为右卫将军。第二年迁官丹阳尹。从前,刘秀之堂叔刘穆之当丹阳尹时,和他的兄弟子侄们在厅堂上宴会,刘秀之也参加了。

厅堂大柱上有一个窟窿,刘穆之对他的子侄兄弟和刘秀之说:“你们试试用板栗远远地瞄准这个柱子,如果有哪个能掷进这个窟窿,将来必定当此郡长官。”穆之的几个儿子都没有掷中,只有刘秀之一个人击中那个窟窿。

此时,官府经常买百姓的东西,但不给钱,百姓满口怨言。刘秀之认为这是应该改正的行为,向皇帝陈述得很恳切。孝武虽然当场接受了。但他的话,并未实行。广陵王刘诞造反,刘秀之进入皇城的东城主动防守。

当年迁官尚书右仆射。大明四年(460),朝廷修改法令,在百姓杀官长这一条上意见不一,一些人认为如果遇到大赦应该冲军远方。

刘秀之认为:法令虽然没有明确人民杀害长官的条款,遇到大赦就只冲军,这便等于和轻易杀人无麻烦没有区别,人民尊重官员,把他们看成父母,亲自害死长官,纵然遇到大赦,仍应永远关在尚方营或判处他的死刑。他的家人被充为军队仆人。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461)兼官太子右卫帅。

原文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司徒刘穆之从兄子也,世居京口。祖爽,尚书都官郎,山阴令。父仲道,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与孟昶留守,事定,以为余姚令,卒官。

秀子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兄钦之为朱龄石右军参军,随龄石败没,秀之哀戚,不欢宴者十年。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奉朝请。

家贫,求为广陵郡丞。仍除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行参军,出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甚有声。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世祖镇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

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丰。改领广平太守。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

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二十七年,大举北伐,遣辅国将军杨文德、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弘宗受秀之节度,震荡汧、陇。秀之遣建武将军锡千秋二千人向子午谷南口,府司马竺宗之三千人向骆谷南口,威远将军梁寻千人向斜谷南口。

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兄弟。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事宁,迁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折留俸禄二百八十万,付梁州镇库,此外萧然。

梁、益二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远近安悦焉。南谯王义宣据荆州为逆,遣参军王曜征兵于秀之,秀之即日斩曜戒严。

遣中兵参军韦山松万人袭江陵,出峡。竺超民遣将席天生逆之,山松一战,即枭其首。进至江陵,为鲁爽所败,山松见杀。其年,进号征虏将军,改督为监,持节、刺史如故,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明年,迁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将军如故。未就。

大明元年,征为右卫将军。明年,迁丹阳尹。先是,秀之从叔穆之为丹阳,与子弟于?事上饮宴,秀之亦与焉。?事柱有一穿,穆之谓子弟及秀之曰:“汝等试以栗遥掷此柱,若能入穿,后必得此郡。”穆之诸子并不能中,唯秀之独入焉。

时赊市百姓物,不还钱,市道嗟怨,秀之以为非宜,陈之甚切,虽纳其言,竟不从用。广陵王诞为逆,秀之入守东城。其年,迁尚书右仆射。四年,改定制令,疑民杀长史科,议者谓值赦宜加徙送。

秀之以为:“律文虽不显民杀官长之旨,若值赦但止徙送,便与悠悠杀人曾无一异。民敬官长,比之父母,行害之身,虽遇赦,谓宜长付尚方,穷其天命,家口令补兵。”从之。明年,领太子右卫率。

出处

南朝·沈约《宋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沈约博物洽闻,于晋、宋、齐、梁四代之史皆有撰述,所撰《宋书》更成传世之作。在沈约编纂《宋书》之前,南朝宋人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等已相继编纂《宋书》。其中,徐爰以何承天、苏宝生编纂的《宋书》可谓集《宋书》编纂之大成。

徐爰所修《宋书》虽流行于当时,但沈约指出其存在诸多问题,多非实录,难以取信。针对徐爰《宋书》存在的种种不足,沈约在兼采众家关于《宋书》编纂成就的基础上,制成新史。

从齐永明五年(487年)春天,他奉诏修撰《宋书》,于次年二月完成了纪传部分70卷,随后又耗时多年精心编纂《宋书》诸志,最终刊成《宋书》100卷。

原文赏析

宋书的谢灵运传及传末的史论,谈到了魏晋以来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沈约自己关于诗歌声律的主张,是研究六朝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资料。夷蛮传对于南朝前期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适当的叙述。

原文:

刘秀之,字道宝,东莞莒人,司徒刘穆之从兄子也,世居京口。祖爽,尚书都

官郎,山阴令。父仲道,高祖克京城,以补建武参军,与孟昶留守,事定,以为余

姚令,卒官。

秀子少孤贫,有志操。十许岁时,与诸儿戏于前渚,忽有大蛇来,势甚猛,莫

不颠沛惊呼,秀之独不动,众并异焉。东海何承天雅相知器,以女妻之。兄钦之为

朱龄石右军参军,随龄石败没,秀之哀戚,不欢宴者十年。景平二年,除驸马都尉、

奉朝请。家贫,求为广陵郡丞。仍除抚军江夏王义恭、平北彭城王义康行参军,出

为无锡、阳羡、乌程令,并著能名。

元嘉十六年,迁建康令,除尚书中兵郎,重除建康。性纤密,善纠摘微隐,政

甚有声。吏部尚书沈演之每称之于太祖。世祖镇襄阳,以为抚军录事参军、襄阳令。

襄阳有六门堰,良田数千顷,堰久决坏,公私废业。世祖遣秀之修复,雍部由是大

丰。改领广平太守。二十五年,除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

梁、南秦二州刺史。时汉川饥俭,境内骚然,秀之善于为政,躬自俭约。先是,汉

川悉以绢为货,秀之限令用钱,百姓至今受其利。

二十七年,大举北伐,遣辅国将军杨文德、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弘宗受秀之

节度,震荡汧、陇。秀之遣建武将军锡千秋二千人向子午谷南口,府司马竺宗之三

千人向骆谷南口,威远将军梁寻千人向斜谷南口。氐贼杨高为寇,秀之讨之,斩高

兄弟。元凶弑逆,秀之闻问,即日起兵,求率众赴襄阳,司空南谯王义宣不许。事

宁,迁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折留俸禄二百八十万,

付梁州镇库,此外萧然。梁、益二州土境丰富,前后刺史,莫不营聚蓄,多者致万

金。所携宾僚,并京邑贫士,出为郡县,皆以苟得自资。秀之为治整肃,以身率下,

远近安悦焉。

南谯王义宣据荆州为逆,遣参军王曜征兵于秀之,秀之即日斩曜戒严。遣中兵

参军韦山松万人袭江陵,出峡。竺超民遣将席天生逆之,山松一战,即枭其首。进

至江陵,为鲁爽所败,山松见杀。其年,进号征虏将军,改督为监,持节、刺史如

故,以起义功,封康乐县侯,食邑六百户。明年,迁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将

军如故。未就。

大明元年,征为右卫将军。明年,迁丹阳尹。先是,秀之从叔穆之为丹阳,与

子弟于

【人物简介】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晋氏,名周,一名纠,称晋周(不作姬周)。前573年—前558年在位,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君主,年轻而又优秀的政治家,晋国霸业的复兴者。

悼公为晋襄公曾孙,晋襄公欢生幼子桓叔公子捷,桓叔生惠伯公孙谈,惠伯生悼公周,按照辈分,当为晋厉公之侄。按晋国“不蓄群公子”之国策,桓叔未继君位,当安置于国外,故襄公这一苗裔便寄于周都洛邑。悼公即位前,称“公孙周”,简曰“孙周”,时人尊称其“周子”。孙周在洛邑,虽然年幼却颇有贤名,据说有“争国之望”,以至于受到晋厉公的猜忌。栾书为诬陷郤至,说其敌通楚国,晋厉公尚能忍受;言其亲于孙周,晋厉公则立刻对郤氏痛下杀手。可见当时毫无权势的周子却早已在天下诸侯之中声名鹊起。

年轻的公孙周温文尔雅、知书达理、颇有贤德,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深得单襄公的赏识。栾书对这位未来的国君也是较为赞同的,就连才华横溢且张扬跋扈的郤至对他也是彬彬有礼。

[编辑本段]【即位背景】

晋国自文襄之世后,长期陷于卿族争权夺利的泥潭中(见于晋国六卿),无法自拔。晋襄公崩逝后,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相继执政,实际上就是赵氏、荀氏、范氏、郤氏、栾氏相继专权,一步步对晋君权的蚕食。前620年,赵盾立灵公夷皋,权倾朝野。前614年,赵盾不满灵公,乃密授赵穿弑君,另立成公黑臀,赵盾得以继续辅政,成公几为傀儡。时楚庄王熊旅立,楚国正盛,不断北上向晋国挑衅,争夺霸权。赵盾以其强势的政治手腕,勉强保住争霸优势。前601年与前597年,强势的赵盾与圆滑的郤缺相继逝世,且晋景公初立,楚庄王乘机北伐与晋对峙于黄河。晋将各执己见,元帅荀林父威严不至,号令不行,被楚军大败于邲(见于邲之战),晋人拱手将霸权交出。

晋霸中衰,晋卿间的专权稍有收敛,为晋国复霸各尽己力。但六卿强于公族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景公、厉公奋发图强,于前575年鄢陵之战打败楚共王熊审,晋国收回部分霸权。晋厉公骄奢,自以为不可一世。时“三郤”权势熏天,引起了中军元帅栾书的不满,栾书诬陷三郤欲通楚谋反,谋立孙周。厉公以胥童族灭三郤,胥童顺势将栾书逮捕,厉公又存妇人之仁,纵栾书。后厉公游匠丽氏,栾书联合荀偃(亦称中行偃)擒厉公而弑之。国不可一日无君,栾书以孙周贤且幼,提议立孙周,众卿应允,栾书乃遣荀罃、士鲂往迎孙周于洛邑,悼公就在这种内忧外患下登上了晋侯的宝座。

悼公辞了周简王和单襄公,与荀、士二人离开洛邑,入晋至清源,栾书、荀偃、士匄、韩厥等一班卿大夫,齐集迎接,悼公开言:“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但所贵为君者,以命令所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命,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事他人。孤不能拥空名之上,为州蒲(即晋厉公的名)之续也!”。栾书等权贵皆战栗再拜:“臣等愿得贤君而事,敢不从命!”仅仅一段登基前与群臣的寒暄,看似官腔,实际上既对栾书等权臣罪恶行径的严厉警告,又在逼自己的臣下盟誓,忠于君王。栾书退下后就窃窃的同僚下属说道:“新君非旧比,当以小心事之。”

孙周入绛城,告太庙,嗣晋侯之位,是为晋悼公。十四岁的悼公登上历史舞台,承担起复兴霸业的重任。晋国朝野上下,国外各个诸侯,拭目以待。

[编辑本段]【整顿内政】

二月初一,晋悼公正式即位于朝堂。

从进入国境到进入国都,到最后进入朝堂,一步一步,孙周走得如此从容不迫,没有丝毫对于君位的迫切,更没有丝毫对权臣大族的婀娜,甫一亮相,大家再也无法小看这位14岁的新君了。

欲速不达,谦逊而又自重的悼公一路徐徐走来,稳如泰山,结果是,他的权威在即位的第一天就彻底地确立了——就在当天,悼公就近乎完美的做出了标志国君统治权威的工作——人事安排。悼公起用了大批功臣和青年才俊,并且逐个说明理由,提出要求,让人心服口服。大家根本没有任何质疑的余地,只剩下惊讶:这个一直生长在国外的小孩子,怎么对国内如此了如指掌?

悼公上任后的当务之急就是整顿厉公留下来的混乱朝政,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安排机关部门的人事部署。

第一天,悼公处理厉公朝留下的奸逆,面责夷羊五,清沸魑等人逢迎君侯于恶之罪,命左右推出朝门斩首,并将其族放逐境外。又以厉公之死,坐罪程滑,碟之于市。将厉公所宠幸的内臣一网打尽,体现悼公惩乱决心。史载:“逐不臣者七人”。

栾书,这个已事三朝的权臣,有着弑君案底的阴险政客,对自己有着拥立之恩,却又时刻威胁着君权的正卿,怎么处理他?悼公的感情是复杂的。但是就在即位不久,悼公雷厉风行的剥夺了栾书的中军元帅之位,命其回家养老,同时另提拔栾书的嫡长子栾黡到朝中做官,作为对栾书的报答。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将国家的生杀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朝中物色才德兼备之人,以为国用。

“清君侧”后,悼公又开始调整政府各部门官僚,进行国内人才的大规模重组。首先就打破常规,将下军将韩厥一口气提拔为中军元帅,以替栾书之职,以吕相、士鲂、魏颉、赵武为卿,荀家、荀会、栾魇、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让他们教育卿的子弟恭敬、节俭、孝顺、友爱。命士渥浊为太傅,让他学习范武子士会的法度;右行辛为司空,让他学习士蒍的法度,栾纠为御戎,管辖校正官,让他教育御者们明白道理,荀宾为车右,管辖司士管,教育勇士们以待时而用.而且规定卿士没有固定的御者,专门设立军尉管理这些事。祁奚为中军尉,羊舌职佐之,魏绛为司马,张老为侯奄(侦查长),铎谒寇为上军尉,籍偃为上军司马,让他教育步兵、车兵,和睦儿听从命令。程郑为乘马御六驺数他管辖,让他教育他们明白礼仪,凡是各部门的长官,都是饱受百姓赞扬之人……时八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韩厥中军佐荀偃

上军将荀罃上军佐士匄

下军将栾黡下军佐士鲂

新军将魏颉新军佐赵武

悼公着手解决国民的生计问题,命令百官施舍并免除人民对政府(包括对卿族)的债务,照顾鳏寡,启用贤德之人,救济贫困,援助灾荒,禁止邪恶,减轻赋税,宽赦罪过,并严格规定只能在农闲时,调用民力,有土木工程时,亦不准侵犯农时。

悼公上任后的三把火“惩乱、任贤、安民”这些措施平衡了各卿族的利益,极大的润滑了他们的摩擦,减轻对农民的剥削,鼓动了国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力再度增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左传》载:“举不失职,官不易方,爵不逾德,师不凌正,旅不逼师,民无谤言,所以复霸也。”

晋悼公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将晋国的自景公、厉公留下的混乱朝政梳理得井井有条,其御人之术驾轻就熟,令群臣瞠目结舌。这一年,晋悼公不满15岁。晋国的复霸行动蓄势待发。

[编辑本段]【国际环境】

晋悼公继位时的晋国貌似强大,却是险境丛生。主要来自于六卿与公族之间的矛盾,以及六卿间的相互倾轧。晋国“政出多门”已初现端倪,中原诸侯只有为卿是从,晋国的霸业威望也渐渐衰落。

楚国是晋国称霸的老对手了。楚庄王自邲之战,一战而定霸取伯,国势进入鼎盛期。晋国霸业中衰。不久楚庄王崩逝,楚国霸业宣告衰落。晋景公及晋厉公在位期间,君臣大体团结,渐渐凌驾于楚国之上。鄢陵之战后,楚国更衰。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的综合国力还是不容低估,且郑国依然附楚疏晋。鄢陵之战并没有取到很良好的政治效果,中原诸侯的亲楚实力并未太大削弱。

齐国是老牌霸主,齐桓公的子孙们从未忘记祖先的遗训。阴谋再霸。晋楚邲之战后,晋国霸权受到严重削弱,齐国看有机可趁,战略上向楚国靠拢,形成楚齐夹攻晋国之势。郤克于鞍之战中,英勇的挫败了齐顷公吕无野的野心,齐国有所收敛。晋悼公在长樗会盟诸侯,鲁国的孟献子请鲁襄公向晋悼公行天子之礼,可见齐灵公吕环在东方战线的行动已经十分过分了。

秦国自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势渐衰,但是对晋国的后方制造了太多不稳定因素。自“秦晋之好”蜜月期过后,诸赵子弟们衔崤山之恨、负令狐之败,屡屡袭击晋国。晋国不得不留意秦国的一举一动,就间接削弱了晋国的可运作争霸资源。

[编辑本段]【南下争霸】

楚共王熊审闻厉公被弑,兴高采烈的想趁着晋国内乱之际北上报鄢陵之仇。不想却听到即位的晋悼公如此励精图治,便很快打消了伐晋的念头。楚共王已经意识到这位晋侯的卓越才智,坐立不安,为保全楚国,楚共王抢先命郑成公进攻晋国的铁杆盟友——宋国,并占领宋之朝郏。楚国子辛与郑国皇辰领联军入侵宋国城郜,占领幽丘,共攻打彭城,送回宋国的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给他们兵车三百乘留守,想以宋治宋,在彭城站稳脚跟后,楚军、郑军各自回国。

7月,宋国趁楚军主力撤退后,欲收复失地,老左、华喜带兵包围彭城,老左战死后,彭城仍未攻克。

冬11月,楚共王担心彭城有失,遣子重领兵救援彭城,直攻宋国本土。宋右师华元告急于晋国。

晋悼公与众臣商议,正卿韩厥说道:“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强,自宋始矣!”晋悼公拍板,下令出兵。晋国的复霸战争吹响号角。晋悼公亲自领兵,驻军于台谷,直接盯住宋国的战况,在靡角之谷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

12月,晋悼公与鲁国孟献子、齐国崔杼、宋平公、卫献公、邾宣公会盟于虚帄,谋划救援宋国。宋平公辞谢诸侯,强烈要求诸侯出兵包围彭城。

前572年正月25日,晋国卿士栾黡与鲁国仲孙蔑、宋国华元、卫国宁殖以及曹、莒、邾、滕、薛九国联军,围攻彭城。不久,彭城守军就向联军投降。由于齐灵公的观望态度惹怒了晋悼公,晋悼公责齐国失约,未派军队与诸侯联军在彭城会和,立刻派遣大军讨伐齐国。2月,齐灵公惧晋伐己,乃遣太子吕光到晋国作人质,与晋修好,晋军方退。

夏5月,晋悼公命韩厥、中行偃率领晋国精锐部队攻打郑国,并很快攻入外城,乘势在澞水边击溃郑国的步兵。而此时齐国崔杼、鲁国仲孙蔑与曹、邾、杞国的军队正驻扎在鄫地,等待晋军。晋军从郑国出来与联军会和,晋悼公与卫献公率军驻扎在戚,作为后援,命令联军直接攻打楚国的本土焦、夷与楚国的盟国——陈国。

入秋后,楚共王遣公子子辛救援郑国,攻打宋国,侵入宋国的吕、留。郑国也乘机配合楚军占领宋国犬丘。

前571年6月庚辰,郑成公崩逝,子罕主持国家大事,子驷处理政务,子国出任司马。晋军、宋军与卫军攻打郑国。郑国大夫大多主张服属晋国。然而子驷以成公遗言,不肯服从晋国。

7月,晋国卿士荀罃、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以及曹国、小邾国人在卫国的戚地会盟,共商伐郑大计。仲孙蔑提出在虎牢关上筑城来威逼郑国,稳重的荀罃认为齐国的使臣未到而没有急下决定。后齐国派遣崔武子到戚地会盟,同意了虎牢筑城的意见。

这年冬天,晋国荀罃带领齐国崔杼、鲁国仲孙蔑、宋国华元、卫国孙林父以及曹、邾、滕、小邾等国军队在虎牢关上筑城,对郑国实施战略性压迫。

前570年,4月25日,晋悼公与鲁襄公在长樗结盟,鲁国的卿士孟献子作为相礼者,劝鲁襄公对晋悼公行天子礼,在晋悼公一旁的荀罃急忙劝道“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惧矣!”孟献子很无奈的说道:“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敢不稽首?”

6月,晋悼公会见鲁襄公,单顷公,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国太子吕光。6月23日,诸侯又于鸡泽会盟,陈国袁侨亦参加会盟。

7月13日,鲁国叔孙豹和各诸侯过大夫与袁侨会盟。

冬,晋国荀罃率领军队绕发许国,以许灵公侍奉楚国,没来参加鸡泽之会。楚国则派遣司马公子何忌攻打倒向晋国的陈国。

前596年,3月陈成公午崩逝,楚军正欲攻陈,听闻陈国要办理丧礼,乃休兵。

7月28日,陈国人安葬陈成公。

冬,陈国包围顿国。

前568年,夏,吴子派遣大夫寿越到晋国,解释没有参加鸡泽之会的原因,同时请求听从晋国的命令并与晋国的诸侯保持友好。晋悼公同意将为吴国会盟诸侯,并派遣鲁国仲孙蔑、卫国孙林父先去会见吴国使臣。仲孙蔑、孙林父与吴国人会盟于善道,并告诉吴国人约定会盟的时间、地点。

秋,9月23日,晋悼公与鲁襄公、宋平公、陈哀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以及齐国太子吕光、吴国人、鄫国人同时会盟于戚。冬,楚国公子熊贞率领军队攻打陈国,悼公下令诸侯们发兵戍守陈国。

11月12日,晋悼公、宋平公、鲁襄公、卫献公、郑僖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吕光一同救援陈国。

前566年,楚国公子熊贞包围陈国。10月,韩献子韩厥告老,晋悼公再次对八卿实行重组,直接将上军将荀罃提拔为执政。时八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荀罃中军佐士匄

上军将荀偃上军佐韩起

下军将栾黡下军佐士鲂

新军将赵武新军佐魏绛

12月,晋悼公与鲁侯、宋公、陈焕、卫侯、曹伯、莒子、邾子在为会见以求救援陈国的战略部署。

前565年,夏5月晋悼公与鲁国季孙宿、郑简公、齐国高厚,宋国向戍,卫国宁殖,邾大夫会盟于邢丘。郑国进献蔡国公子燮。

冬,楚国子囊攻打郑国,讨伐他入侵楚国的属国蔡。郑国大夫子驷、子国、子耳提议顺从楚国,子孔、子乔、子展则要求等待晋国的援军。

前564年冬10月,晋悼公联合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吕光共同讨伐郑国。庚午日,鲁季武子、齐崔武子,宋皇郧跟随荀罂罃、士匄攻打门,卫国北宫括、曹军、邾军跟从荀偃、韩起攻打师之梁门,滕军、薛军跟从栾黡、士鲂进攻北门,杞军、郳(ní)军从赵武、魏绛砍去路旁的栗树。甲戌日,诸侯驻军于汜水岸边,晋悼公命令诸侯:“修理作战用具,备好干粮,送回老幼,让患病之人住在虎牢,宽容过错,包围郑国。”

郑国人害怕了,派人与诸侯讲和,荀偃提出:包围郑国,等待楚军前来营救,与他们决战。正卿荀罃则认为应该与郑国议和,然后撤军。将晋国的四军分成三个部分,频繁的攻击楚军,楚国则无法与晋国进行这种战争消耗。诸侯们深感战争的疲惫,不想交战,晋悼公便同意了郑国的议和。

11月,郑国与诸侯联军议和。

秦景公赵石不服晋国,派遣士雃前往楚国请求出兵,共同对付晋国。楚国令尹子囊不同意,但是楚共王不甘心,坚持要出兵。秋,楚国驻军武城,为秦军后援。楚共王伐郑,郑国君臣决定惟强是从。

12月亏亥日,晋国因不满郑国,再次出兵伐郑,围攻郑国三面城门。

半年之内两次攻郑,皆没有取到理想的效果。而诸侯的百姓皆疲敝不堪。晋悼公回国后,商讨如何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措施。下军佐魏绛请求施给恩惠,将存储的财物拿出来借给百姓。从晋悼公以下,若有积存的,全部拿出来。因此国家没有不流通的货物,也没有穷困的百姓;公家不禁止谋利,也没有贪婪的百姓。祈祷改用财币代替牺牲,招待宾客只用一种牲畜,不制作新的器用,车马服饰够用就可以了。这些措施实行一年后,国家就有了法度,三次出兵楚国就完全没有余力在与晋国一较高下了!

前563年,春,晋悼公与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及齐国太子吕光在柤会见吴王寿梦。

夏4月戊午日,诸侯再次在柤会盟。荀偃、士匄要求攻打逼阳国,并把他作为宋国向戍的封邑,正卿荀罂说:“逼阳城小但是城墙牢固,攻下了不算勇敢,攻不下来反而会遭人耻笑。”荀偃、士匄固请,荀罃鉴于当年邲之战将佐不和导致惨败的教训,便勉强同意了。丙寅日,包围逼阳,未能取胜。攻打了逼阳数日,荀偃,士匄动摇了请示荀罃退兵。荀罂大怒:“七天攻不下逼阳,我要你们脑袋?”后,荀偃、士匄身先士卒,终于于5月庚寅日攻灭逼阳。向戌不敢领受,交予了宋平公。

6月,荀罃攻打秦国,作为对秦国去年进攻的报复。

后郑国发生政变,晋国攻打郑国,诸侯军队驻扎虎牢,晋军在梧地和制地筑城,士鲂、魏绛压迫郑国,郑国派人与晋国讲和。楚国令尹子囊救援郑国,11月,诸侯联军环郑国移动,接着又向南推进,抵达阳陵,子囊不愿意退兵。荀罂意图撤退,说:“现在我们并开楚军之锋芒,子囊必然骄傲,所谓骄兵必败,到那时才是与楚军交战的时机。”栾黡反驳道:“避开楚军,是晋国的耻辱,如今会和天下诸侯来增添耻辱,还不如战死!我要率兵与楚军一战!”荀罃无奈,只好继续向前方进军,并与楚军在颖水南北两岸驻扎。郑国的子蟜突然叛晋而投楚,与楚国结盟。栾黡大怒,要攻击郑军,荀罃不从,于是班师。诸侯联军撤退,回军途中,攻打郑国北部边境然后,各自回国。

前562年,春天,鲁国军队正式三分,“三桓”共执鲁政。郑国卿大夫担心晋楚两国,商议国政:“不从晋国,国家就将接近灭亡。楚国不如晋国强大,而晋国却并没有怨恨我们。如果晋国急需我们,楚国必将避开晋国的锋芒。有什么办法使晋军拼死攻打我们?楚军又不敢抵抗,然后我们就坚决亲附晋国。”子展提议向宋国挑衅,晋军必然前来,届时我们再与他们结盟。楚军若来,我们又顺从楚国,如此晋国必怒,晋国军队会不断地前来,楚国就无法抵抗,我们便可以坚决依附于晋国。这一提议很快被通过。郑国派其边境的官吏向宋国挑衅,宋国向戌攻郑,俘郑人。

夏4月,郑国公孙舍之(字子展)攻打宋国。诸侯联军果然出动。不久,齐国太子吕光,宋国向戌抵达郑国,驻兵于东门外。晋荀罂抵达郑国西郊,侵袭许国。卫国孙林父袭击郑国北部。6月,晋悼公在北林会盟诸侯,不断地在郑国国土上行军,包围郑国后。晋悼公、正卿荀罂在郑国南门外阅兵,并还在向郑国增兵。郑国人终于畏惧了,向诸侯求和。

秋7月,诸侯在亳地会盟诸侯,与郑国结盟。

楚国听说郑国与晋国结盟了,子囊向秦国请求出兵。秦国右大夫公子赵詹率领军队跟从楚共王,由楚王统领攻打郑国。郑伯前往迎接楚军,不久三国联合攻打宋国。

9月,晋国率领诸侯的全部军队攻打郑国。诸侯联军在郑国东门显示军威,郑简公派遣王子伯骄与诸侯议和。甲戌日,晋国赵武与郑简公结盟。

冬10月,郑国子展与晋悼公结盟。12月晋郑在萧鱼会见。郑国人赠给晋悼公师悝、师触、师蠲,成堆的横阵车,屯守车各十五辆,盔甲武器配备齐全,连同别的战车共一百辆;悬列成排的歌钟两架以及和它相配的小钟、磬;能歌善舞的美女共十六人。晋悼公以魏绛之功劳大,将乐队的一半赐予魏绛。

与此同时,秦国趁晋国主力在与楚争霸之际,派遣庶长武、庶长鲍攻打晋国后方,士鲂率军迎敌,双方在栎地展开激战,晋军败绩。

前560年,晋国卿大夫荀罃、士鲂相继逝世。晋悼公在绵上涉猎并检阅部队,重组三军,将新军暂时并用于下军之中。以中行偃(即荀偃)将中军,士匄佐之;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黡将下军,魏绛佐之。晋国六卿们在晋悼公的暗示下,相互礼让。士匄本可执政,却让与中行偃,赵武以新军将之位,韩起、栾黡、魏绛谦让,直接升至上军将之职。晋悼公的任贤使晋国更为强盛,诸侯更为和睦。八卿裁为六卿如下:

中军将荀偃中军佐士匄

上军将赵武上军佐韩起

下军将栾黡下军佐魏绛

秋,楚共王患病,不久离世,其子楚康王熊昭继位。吴国趁机攻打楚国,为养由基大败于庸浦。

前559年春,吴国使臣去晋国报告战败的消息,晋、吴、齐、鲁、宋、卫、郑、曹、莒、邾、滕、杞、小邾会盟于向地。

夏,中行偃率领诸侯联军进攻秦国,以报栎地之败。晋悼公在国境线上等待,六卿率领军队进入秦国腹地,渡过泾水。秦国人不能接战,便在泾水中投下毒药以阻止诸侯们的讨伐。中军元帅中行偃要求继续进兵,下军将栾黡却率领下军(其中也包括了之前的新军,也就是晋军的半数)私自回国,中行偃也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结果这一次诸侯“合纵”伐秦,劳而无获,史称“迁延之役”。三军回国后,晋悼公便彻底裁撤了新军。

秋,楚康王令子囊攻打吴国,以示报复,结果子囊轻敌,反被吴国所击败。

前558年东11月,一代霸主,年轻的晋悼公突然病重,不久便与世长辞,时年不足30岁,其子公子彪继位,是为晋平公。

[编辑本段]【驾驭群臣】

悼公自幼接受周礼熏陶,较景公、厉公是一个温和人物。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连年争斗,君臣离心,彼此早已厌倦,悼公的政治态度和个人修养正好迎合了当时的需要,所以悼公回国预示着国内矛盾趋于缓和。即便如此,年轻的悼公仍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国内,公室与卿大夫矛盾依然尖锐;连年战争,百姓疲惫,必须压缩开支、恢复生产;国外,自厉公麻隧胜秦后日渐骄横,中原诸国普遍不满,悼公即位之际,各附属诸侯还不能有效控制。

晋悼公是外来统治者,是栾武子请来的空降兵,在国内,自然没有多少雄厚的资本和底蕴,也没有什么非常靠得住的盟友。栾武子立他为晋侯,一方面是他颇有贤名,为人谦和,另一方面就是在晋国他没有任何靠山,栾书认为立这样一个稚子,就可继续操纵国政。晋悼公虽在洛邑,甚至可能从未回过晋国,却对晋国的国政了如指掌。那些信誓旦旦要灭到权臣的晋灵公与晋厉公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晋悼公看在眼里,明在心里。晋厉公的政策并没有完全失败,他通过不断的亲征,不断的树立国君的权威,结果轻而易举的就灭掉的朝中不可一世的“三郤”,这对年轻而稳重的悼公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晋悼公执政有着极强的执政艺术,他敢于打破常规,破格提拔青年才俊进入内阁参与国政,倚重韩厥、魏绛、赵武、智罃这些新兴贵胄来制衡长期执掌朝政的高层贵族——栾氏、中行氏、范氏,再凭着自己的执政才干来驾驭。

智氏:

荀罃(亦称智罃)是荀林父之侄,荀首之子。在邲之战中为楚军所俘虏,后返回晋国,地位还不如其侄中行偃。但是九年的漫长铁窗生涯中,已经炼狱出荀罃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忠君体国的政治节操。晋悼公的继位,给了不遇之才荀罃重新腾飞的机会,真可谓英雄识英雄。悼公上任后,即开始重用荀罃,智氏崛起。

韩氏:

韩厥是谦谦君子,悼公对他是绝对的信任,上任伊始,就以之取代栾书为正卿,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韩厥告老后,悼公还是比较器重韩无忌与韩起,韩氏也是在晋悼公之后才得以复兴。

赵氏:

赵武(即赵氏孤儿)是赵盾之孙,赵氏大宗唯一的血脉,虽出名门却生于草莽,幸韩厥求情,才得以续嬴姓之嗣。赵武没有遗传到赵盾的强势,却袭取曾祖赵衰之低调,重信义,崇礼让,这个很对悼公的胃口,成为晋悼公重点扶植对象。

魏氏:

魏氏是晋国崛起最晚的世卿,魏氏小宗令狐氏的魏颗与吕氏的魏錡都曾分别位列卿士,大宗进入六卿,则始于魏绛。魏绛贤能,颇有胆略,深为晋悼公所器重,常以国事委之。晋悼公虽为明君,但也免不了对魏绛的偏爱。自晋悼公后,魏氏才名正言顺的进入六卿行列。

中行氏:

中行偃本也是忠君之士,但是没经得住栾书的挑拨,竟干出了弑君的勾当。在悼公朝,中行偃是不甚得志的。职位先后被韩厥、荀罃、士匄超越,甚至出现了不升反降的奇怪官运。与其说是中行偃的礼让,不如说这是晋悼公在操纵六卿职位的升迁。直到前560年,荀罂逝世后,经过晋悼公长期的观察与检测,中行偃才得以迎回这一迟到的尊荣。

范氏:

士匄是士会之孙、士燮之子。范氏自士会立氏以来,士会、士燮都是良臣贤士,范氏也在六卿当中人缘较好。士匄刚出道,就位列上军佐,起点很高。但是晋悼公却对士匄不感冒,无论士匄有多能干,工作有多勤劳,悼公就是不让其执政。后来的事实证明:悼公有先见之明,士匄是个制造内讧的高手……

栾氏:

栾书有弑君的案底,绝对不能再任职了,栾书也永远存入了历史档案。晋悼公还是给栾书的嫡子栾黡安排入了“八正”。但是栾黡似乎并不好用,总有反对上级的“傲骨”,时常不论时间不论地点,如泼妇般的表演,在天下诸侯面前出丑卖乖。悼公亦看出栾魇难当大任,栾黡终其一生,稳居在下军将一职,既无降职,也无升迁。另外悼公还专门安插为事稳重的魏绛为下军佐,辅助栾黡。

晋悼公在位时期,是晋国最大的分水岭,晋悼公是继晋文公后晋国最杰出的君主,也是他将晋国的霸业再次推向巅峰,晋悼公之前的狐氏、赵氏、先氏、郤氏都曾有过很大的权势,极盛一时。在悼公复霸过程中,表现优异或者中规中距的世卿大族演化成权分晋政的六卿,表现极差的栾氏,在晋悼公死后不到八年,惨遭灭门之祸。值得一提的是晋悼公精心培育的赵氏、韩氏、魏氏、智氏不但成功的遏制住了原有贵族的专权,而且幸运的生存到了最后,都成为晋国最后的大世族。后智氏欲阴谋代晋、韩赵魏瓜分晋国,却是晋悼公始料不及的。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晋悼公是生活于春秋中期,是晋国霸业的中兴者,楚国霸业的终结者,他的出现将晋国霸业再次

【huo】

goods;money;

(1)

huò

(2)

(形声。从贝,化声。本义:财物)

(3)

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property]

货,财也。――《说文》

二曰货。――《书·洪范》。郑注:“掌金帛之官。”

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太宰》。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司货。――《礼记·曲礼》

多货则伤于德。――《仪礼·聘礼》。注:“货,天地所化生谓玉也。”

假货居贿。――《国语·晋语》

患货之不足。

而货财寡。――《韩非子·五蠹》

贪于财货。――《史记·项羽本纪》

治行则货积。――《商君书·立本》

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货儿(货郎);货易(即贸易);货财(财物);货贿(金玉布帛,即财物)

(5)

钱币[money]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易·系辞下》

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宋书·刘秀之传》

(6)

又如:货布(古代钱币名。王莽时所铸。又泛指货币);货贝(古代用贝壳作的货币);货法(货币流通的法令);货泉(王莽时货币名。亦指货币的通称)

(7)

货物,具有经济用途或者能满足经济上的某种需要的东西[goods;cargo]。如:百货;送货上门;上等货;货真价实;货全部合格;发货;到货;卸货;装货;货包(货物包裹)

(8)

对人的贬称(多为詈语或玩笑语)[personusedasatermofrevilewithanabusiveprefix]。如:蠢货;宝货;货头(货色,东西。多用于对人蔑称)

(9)

通“化”

音同形近的通假----六书中的形声字,有一些字左边是部首,代表义符,而右边代表声符。例如江河二字,左边水为部首,是义符,右边为声符。宋人王圣美称之为右文,即依字的形体右边相似或基本相似,又是同音,可以假借。

货、化——化古音毁,示切读“货”,今音呼霸切。《史记·仲尼弟子传》:“与时转货赀。”《索隐》:《家语》“货作化”。化是变化交易之物。《书经·虞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这化亦作“货”字,证明化、货同音同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入门》(油印本),广西师范学院教材部,1962年2月;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9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1)

huò

(2)

买进,卖出[buyorsell]

所货西洋珠。――明·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货卖(出售);货卜(卖卜;卖卦);货畚(售畚箕);货与(卖给;效力);货产(典卖财产)

(4)

贿赂[bribe]

曹伯之竖侯鑐货筮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5)

又如:货贿(以财物贿赂官吏);货求(谓受贿);货赂(贿赂);货遗(贿赂)

(6)

购买[buy]。如:货取(买进);货买(购买,采购);货籴(买进谷物)

货币

huòbì

(1)

[money]∶由政府法律规定强制使用,可充当交易的媒介、价值的标准、记账的单位及延期支付的工具

货币地租

(2)

[currency]

(3)

作为交易媒介正在流通的东西,包括硬币、政府纸币、银行券

(4)

流通中的纸币

货币流通量

货驳

huòbó

[cargobarge]驳运货物的船

货仓

huòcāng

[freighthouse]铁路拥有和使用的一种设施,供接受、提取或发送货物使用

货舱

huòcāng

(1)

[hold;cargobayofaplane;cargoholdofasteamer]

(2)

船甲板下的内部空间

(3)

飞机内部的空间,尤指飞机的载货舱

货差

huòchā

[shortageorlossofcargo]运货中造成的疏漏差错

货场

huòchǎng

[goodsyard]储存或临时堆放货物的场地

货车

huòchē

(1)

[wagon]∶通常无顶盖的重型四轮车,主要用于运输体积大的商品,现今常由机动车(如拖拉机)来拖动

货车道

(2)

[van;freighttrain]

(3)

厢式载货汽车

大型货车

(4)

厢式铁路货车或行李车

由三节客车和一节货车组成的一列火车

货船

huòchuán

[freighter;cargoship]以运输货物为主要用途的船只

货单

huòdān

[manifest;shippinglist]货物清单

货店

huòdiàn

[store][方]∶商店

货柜

huòguì

(1)

[counter]∶陈设货物的柜台

(2)

[container]∶集装箱的别称

货机

huòjī

[airfreighter;cargoaircraft]用于运送货物的飞机或机组

货架子

huòjiàzi

[goodsshelves]堆放货物的架子;特指自行车车座后的支架

货款

huòkuǎn

[paymentforgoods;moneyforbuyingorsellinggoods]买方向卖方支付的钱款

货郎

huòláng

[streetvendor;itinerantpedlar]在城乡流动零售日用品的人,有的也兼营收购

货郎鼓

huòlánggǔ

[rattle-drumusedbyvendortoattractcustomers]货郎招徕顾客的拨浪鼓样摇鼓

货轮

huòlún

[freighter]专司运货用的器船

货票

huòpiào

[waybill;cargolist]运输企业开给托运人作为提货凭证的票据

货品

huòpǐn

[kindsortypesofgoods]商品,也指商品的品种

货色

huòsè

(1)

[goods]∶商品的品种或质量

上等货色

(2)

[rubbish]∶比喻人或思想言论、作品等(含贬义)

修正主义货色

(3)

[stuff]∶价值不大的著作、演说或主意

小说里充满无聊的货色

(4)

[propertyandbeauty]∶财货和美色

货声

huòshēng

[vendor'scall;cryoutforcustomers]小贩或匠人走街串巷的吆喝声

货损

huòsǔn

[cargodamage]货运途中数量减少或遭受损坏

没有签合同,货损无法索赔

货摊

huòtān

(1)

[stall]∶上面摆着货物出售或进行交易的摊子

(2)

[stand]∶小零售商用的露天小构筑物

货位

huòwèi

(1)

[theamountofgoodsonewagoncanhold]∶铁路运输中计算货物量的单位,装满一车皮为一货位

(2)

[goodsyard]∶车站、码头、机场等处的临时存货地点

货物

huòwù

[goods;commodity;cargo;merchandiseware]原指龟贝,古代用作货币;供出售的物品。商品,尤指交运输公司用船运输的商品

以货物与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所失货物。――《广东军务记》

货源

huòyuán

[sourceofgoods]供货的渠道

A公司货源遍布全国

货运

huòyùn

(1)

[freight]∶由运输业者提供的普通货物运输,区别于通常为低价、发货迟误、收取装转运费或大宗货物最低运价的快运货物

普通货运比快运便宜

(2)

[freighttransport]∶运输企业承运货物的业务

货运周转量

货栈

huòzhàn

(1)

[warehouse;storehouse;godown]∶有仓库或场地、经营商品储存的企业

贸易货栈

(2)

[pantechnicon]∶囤积货物的仓库

货真价实

huòzhēn-jiàshí

[genuinegoodsatafairprice]货物是真货,价钱也实在。原是商人招揽生意的话。后引申为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他这是招徕生意之一道呢。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货殖

huòzhí

[engageintrade;merchant]经商;商人

又欲轴轳远致,亦令货殖聚敛。――《南史·徐勉传》

与平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班固《西都赋》

货主

huòzhǔ

[masterofgoods;ownerofcargo]货物所有权的拥有者

(货)

huòㄏㄨㄛˋ

(1)

商品:~物。~主。~位。~栈。

(2)

钱币:~币。通~。

(3)

卖:~殖(经商)。~卖。

(4)

贿赂。

(5)

骂人或开玩笑的话:蠢~。宝~。

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原文,译文

意思是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全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

“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白话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扩展资料:

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心章句上

意思是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全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

“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白话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扩展资料:

《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本篇赏析

在我自身的,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话,是精神的自我完善。身外之物则是金钱富贵,名誉地位。

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更不要抓苟且,失去自我。

当然,不强求并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烦其自然。就像孔子对待金钱富贵的态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说来也是,所谓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看得那么要紧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心章句上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zd“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专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属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博物馆”一词来源是希腊还是埃及?

“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博物”与“馆”连成一个词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机构的称呼在我国出现得比较晚,仅有一百来年的时间。日语中的“博物”一词来源于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而这一来源于拉丁文的词又是出于希腊文meusion一词,它的意思是一个专门为供奉希腊神话中掌司诗歌、舞蹈、音乐、美术、科学等活动的九个女神meusin(缪斯)的场所。

在古代希腊,另外有一种与现代博物馆性质比较接近的专为保藏宝物的机构,它是一种专门保存版画、珠宝、王室的旗帜和权杖以及其它珍贵饰物的收藏机构。这种宝物库在欧洲其它的国家也有发现。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收藏内容的扩大,原来一些宝物库逐渐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国慕尼黑,两种不同名称的博物馆同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随着时代的转移和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改了名称并扩大了规模的博物馆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宝物库,终于成为今天流行的为广大群众开放的博物馆。

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个博物馆,是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前30年)由托勒密(PtolemySoter)于公元前284年在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建立的。托勒密所建立的是一个可称之为大学的庞大的教育系统,它有两个规模宏大的中心,其中之一即被称作博物馆,收藏有各种文化艺术品。除了博物馆,这里还建有图书馆、气象台、植物园和动物园等,其中图书馆是古代最大的一座,收藏有手抄本书五十万册,包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部分手稿。这个所谓大学,是希腊化时代世界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这里集中了诸如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大批专业学者。这些学者在从事各门学科研究的同时,还组织语言学、修辞学、哲学、数学和医学等学科的讲座,渴望知识的各国青年都汇聚在这里,接受高等教育。博物馆在这里是学术研究和教育的中心,是整个学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也曾为东西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融起过重要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亚历山大里亚的主要博物馆和图书馆在公元三世纪的内乱中毁于战火。

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洗礼,向公众开放、传播知识的近代意义的博物馆终于崭露头角。其中19世纪中叶的一件事情不能不提,这就是1846年美国政府接受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学者詹姆斯·史密森(JamesSmithson,FRS,1765-1829)的遗产,建立了主要由博物馆组成的史密森学会。

1826年10月23日,詹姆斯·史密森立下遗嘱,愿将自己平生积蓄赠予美国政府,由美国政府主持设立某种机构,以“增进和传播人类知识”。史密森从未去过美国,因此有关史密森为什么把自己的遗产赠予美国政府,而不是本国或其他什么机构,曾有种种的猜测。有人认为他性格独立,喜欢做标新立异的事情;有人据在史密森书房发现的一些书,证明他对美国充满兴趣;还有人说史密森把美国看作是一个乌托邦社会,在那里人们可以摆脱欧洲陈腐堕落的社会制度;另也有人说史密森本打算把自己的遗产留给英国的皇家学会,但不幸的是他曾与该学会的负责人吵过架,结果捐赠也随之告吹。史密森曾是伦敦皇家学会的创始者之一。该会创立于1800年,其宗旨是为科学应用于大众生活而传播有关技术发明和改进的知识,史密森应当熟知该会的这一宗旨,其对史密森的影响可想而知。因为史密森“增进和传播人类知识”的表述,只是比伦敦皇家学会的宗旨更宽泛、更简明。但两者的表述都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乔治·华盛顿的告别演讲。华盛顿在其1796年9月17日告别演讲中,曾敦促其同胞“为大众知识的传播而创办机构”。史密森或许是华盛顿号召的积极响应者,其间是否有必然联系,也还有推断的成分,这里不必细说。但不可忽视的倒是,史密森遗嘱中一个简练但又十分模糊的要求,即建立“增进和传播人类知识”的机构,却成就了美国史密森机构这一博物馆群的创建,可以说史密森的遗愿得到了最贴切、实实在在的实现。这尤其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