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无适无莫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无适无莫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子曰,君子处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意思

意思: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人,无妄加抵触之念,也无贪慕之心,只是亲近仁义的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里仁篇》

原文节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复: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制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扩展资料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zd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天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处世待人接物不是以人为标准,也不是以事为标准,而是以道义为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就是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不适合君子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证明了君子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其适应能力是很强的,能东能西,能南能北,能寒能热,能暑能湿,能苦能甜,能悲能乐,能富能贫,能贵能贱,能高能低,能上能下,能伸能屈,能文能武……总之,在君子的心目中,没有不适合的环境,没有不能做的事情,当然,“

无适也,无莫也

”,这也是做君子的必须具备的素质和标准.一句话,为了他人的利益,可以四海为家,可以不计较任何的名与利、贵与贱,这样的人就是君子,这样的君子就一定能够立足于天下.“义之与比”这四个字十分的重要,这不但说明了君子的处世待人接物是以道义为准则,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君子的人格与人品.这个“义”,决定不是江湖义气的义,因为江湖义气没有作人的原理原则,没有道义、没有正义.“义”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这“八德”之一,也是儒家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庸》说:“义者宜也”;《孟子·告子上》说:“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符合自然道德规范的人事物曰义,义者,道义也,正义也.所以,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心存正义感,才能推动社会上的正气压倒邪气.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君子对于天下的一切,没有行为的归向,也没有思想的向往,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容貌呈现出小人的“比“相。

详解:首先,以上三个解释都有逻辑问题。杨解,“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么干”就是一个规定,怎么能说没规定呢?而符合钱解的君子,显然按其翻译,对“合于义”专主,对“不合于义”的就反对,怎么能说“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李解是同样的问题,既然有“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就有“存心敌视”与“倾心羡慕”了,这个心,就是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适”,本义是“往、到”,引申为“归向”;

“莫”,通假“慕”,“向往”的意思。

“义”,名词动化用法,“取义”的意思,但这不是“舍生取义”里的“取义”,那里的“义”变成了一种上帝式的无聊道德规范,这里的“义”是“仪”的古字,“容貌”的意思;

“比”,就是“小人比而不周”里的“比”(“比”在甲骨文里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

“归向”落实为一种行动,“向往”只是思想里那一点东西,因此“莫”比“适”程度上要轻点。君子对于天下的事物,不会立一个绝对的标准、上帝的模式之类的玩意在行为上去“适”,甚至连思想里的的“莫”都不会有。但历史上,无数的人,就是要在天下的事物里,忽悠点玩意出来,让人去“适”、去“莫”,然后这些徒子徒孙就当炮灰、传教士不断折腾。这一切,都不是君子所为。君子不但自己不去“适”去“莫”那些偶像、上帝、道之类的忽悠玩意,更不会去制造这些玩意,这天下,没一法可得,没一法可失,没有什么值得去“适”去“莫”的。

但光无“适”无“莫”,依然不是君子所为。君子无“适”无“莫”天下任何一物,但也不轻视天下任何一物。那种号称天下无“适”无“莫”,然后就扮成所谓的高人高士者,不过是“适”去“莫”这些所谓高人高士的无聊事情。君子眼里,无净无污,天堂地狱一任往来,君子可以混迹于小人堆里“取义”之于“比”,呈现一种“比”的容貌,行小人行却无小人之“适”与“莫”。

一般人都把菩萨“适”“莫”于一些自己想象的神圣事物,但难道乞丐、妓女、面首、杀人犯里就没有菩萨所行?菩萨行,无所不行,地狱天堂人神鬼兽崇高低劣,无处不在。菩萨行而无所住,无所住而无所不行。甚至,行“适”“莫”之相,也是菩萨之行,而君子之行的道理是同样的。

菩萨自可见菩萨,君子自可见君子。有小人也装着说自己的小人之相只是“义之于比“,自己是无“适”无“莫”的,那当然可以蒙骗一般人。一般人被蒙骗,那是活该被蒙骗。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太多了。特别那些喜欢用大口号、大宣传、大理论去忽悠的,把全世界蒙骗得七倒八歪的,那还不是很正常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人不知”的世界最经常发生的事情?别以为希特勒如何坏,日本军国主义如何残忍,好象别人被蒙骗是很悲惨,值得同情的。但没有这些所谓被蒙骗的,没有这些屈服于强权的人,哪里会有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

最毒的花,如果没有其土壤,是长不出来的。而“人不知”的世界,就是所有毒花最好的土壤。最毒的,就是人的心地。所有的恶行,都是共业的结果,别把自己当成无辜的婴孩。老子号称婴孩是最纯洁的,要回去,那是脑子进水。婴孩的残忍并不比成年人小,只是没有能力显现而已。

但人的心地,又是最善的,所有的善行,同样是共业的结果。善恶,都是尔心所生。成君子的是你,成小人的也是你,没有人能替代你。

有人可能要问,明明知道“无适”、“无莫”,但为什么还是去“适”去“莫”了?这就是自己的心力被业力所牵引,自己的力量没有达到。业力之风只能吹走那些能被业力之风吹走的,而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于这业力之网,“无适”、“无莫”地自由于各种境界。

生死是大业力,光喊“无适”、“无莫”,如何如何讨厌去“死”去轮回,但“死”和“轮回”依然不爽。真正的君子,不仅要之於天下而无适、无莫,更要之於生死而无适、无莫。因此,下面的句子同样是君子所必须的:“君子之於生死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死。”

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一切,没有行为的归向,也没有思想的向往,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容貌呈现出小人的“比“相。

“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的意思

这是孔子论语中的话: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它的意思是:

“君子对於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

“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大体意思我懂,求大神逐句翻译。

子曰:“君子之於天百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篇『4.10』【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度之与比。”【注释】“适”,dī 本义是“往、到”,引申为“归向”;“莫”,通假“慕”,“向往”的意思;“义”内是“仪”的古字,“容貌”的意思;“比”,就是“小人比而不周”里的“比”。【解译】孔子说:君子容对于当下天下的一切事物,不会带有行为的归向,也不会带有思想的向往,甚至会呈现出小人的“比“相。

适”,本义是“往、到”,引申为“归向”;“莫”,通假“慕”,“向往copy”的意思。“义”,名词动化用法,“取义百”的意思,但这不是“舍生取义”里的“取义”,那里的“义”变成了一种上帝式的无聊道德规范,这里的“义”是“仪”的度古字,“容貌”的意思;没一法可得,没一法可失,没有什么值得去“适”去“莫”的。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什么意思? 求!!!

意思: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里仁篇》

原文选段: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释义: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畏法,小人贪利。”

扩展资料

本章中,孔子开始把义、利作为一对伦理范畴,规定原则与功利的关系,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义”重在群体利益,“利”重在个体利益。孔子并不完全排斥个体利益,相反承认私利为人之所欲。

究竟把“义”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利”放在首位,孔子认为这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这个意思。

“君子”与“小人”,“好仁者”与“不仁者”有根本的区别。孔子认为造成两者不同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一个人是否真心实意努力为仁。如以行仁作为自己人生的根本目标,就能从内心“好仁”。

从求仁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人主观上肯不肯“用力”,而不是力足与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什么人从根本上来说都有为仁的能力。这里已蕴涵着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子曰百:“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莫:疏远、冷淡。

义:适宜、妥当。

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度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回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答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孔子说:君子一类的人对于天下事世间人,无所谓亲近厚待,也无所谓冷淡疏远,能百够作为标准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义。

此句中“适”“莫”二字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亲疏厚薄”度,则“无适无莫就是“情无亲疏厚薄之分专”;另一种解释是“敌对与羡慕”,则“无属适(读无敌)无莫(读无慕)”便是“无所为仇,无所欣慕”。比:靠拢、挨着、为邻。

望采纳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君子对于天下的一切,没有行为的归向,也没有思想的向往,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容貌呈现出小人的“比“相。

详解:首先,以上三个解释都有逻辑问题。杨解,“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么干”就是一个规定,怎么能说没规定呢?而符合钱解的君子,显然按其翻译,对“合于义”专主,对“不合于义”的就反对,怎么能说“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李解是同样的问题,既然有“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就有“存心敌视”与“倾心羡慕”了,这个心,就是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适”,本义是“往、到”,引申为“归向”;

“莫”,通假“慕”,“向往”的意思。

“义”,名词动化用法,“取义”的意思,但这不是“舍生取义”里的“取义”,那里的“义”变成了一种上帝式的无聊道德规范,这里的“义”是“仪”的古字,“容貌”的意思;

“比”,就是“小人比而不周”里的“比”(“比”在甲骨文里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

“归向”落实为一种行动,“向往”只是思想里那一点东西,因此“莫”比“适”程度上要轻点。君子对于天下的事物,不会立一个绝对的标准、上帝的模式之类的玩意在行为上去“适”,甚至连思想里的的“莫”都不会有。但历史上,无数的人,就是要在天下的事物里,忽悠点玩意出来,让人去“适”、去“莫”,然后这些徒子徒孙就当炮灰、传教士不断折腾。这一切,都不是君子所为。君子不但自己不去“适”去“莫”那些偶像、上帝、道之类的忽悠玩意,更不会去制造这些玩意,这天下,没一法可得,没一法可失,没有什么值得去“适”去“莫”的。

但光无“适”无“莫”,依然不是君子所为。君子无“适”无“莫”天下任何一物,但也不轻视天下任何一物。那种号称天下无“适”无“莫”,然后就扮成所谓的高人高士者,不过是“适”去“莫”这些所谓高人高士的无聊事情。君子眼里,无净无污,天堂地狱一任往来,君子可以混迹于小人堆里“取义”之于“比”,呈现一种“比”的容貌,行小人行却无小人之“适”与“莫”。

一般人都把菩萨“适”“莫”于一些自己想象的神圣事物,但难道乞丐、妓女、面首、杀人犯里就没有菩萨所行?菩萨行,无所不行,地狱天堂人神鬼兽崇高低劣,无处不在。菩萨行而无所住,无所住而无所不行。甚至,行“适”“莫”之相,也是菩萨之行,而君子之行的道理是同样的。

菩萨自可见菩萨,君子自可见君子。有小人也装着说自己的小人之相只是“义之于比“,自己是无“适”无“莫”的,那当然可以蒙骗一般人。一般人被蒙骗,那是活该被蒙骗。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太多了。特别那些喜欢用大口号、大宣传、大理论去忽悠的,把全世界蒙骗得七倒八歪的,那还不是很正常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人不知”的世界最经常发生的事情?别以为希特勒如何坏,日本军国主义如何残忍,好象别人被蒙骗是很悲惨,值得同情的。但没有这些所谓被蒙骗的,没有这些屈服于强权的人,哪里会有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

最毒的花,如果没有其土壤,是长不出来的。而“人不知”的世界,就是所有毒花最好的土壤。最毒的,就是人的心地。所有的恶行,都是共业的结果,别把自己当成无辜的婴孩。老子号称婴孩是最纯洁的,要回去,那是脑子进水。婴孩的残忍并不比成年人小,只是没有能力显现而已。

但人的心地,又是最善的,所有的善行,同样是共业的结果。善恶,都是尔心所生。成君子的是你,成小人的也是你,没有人能替代你。

有人可能要问,明明知道“无适”、“无莫”,但为什么还是去“适”去“莫”了?这就是自己的心力被业力所牵引,自己的力量没有达到。业力之风只能吹走那些能被业力之风吹走的,而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于这业力之网,“无适”、“无莫”地自由于各种境界。

生死是大业力,光喊“无适”、“无莫”,如何如何讨厌去“死”去轮回,但“死”和“轮回”依然不爽。真正的君子,不仅要之於天下而无适、无莫,更要之於生死而无适、无莫。因此,下面的句子同样是君子所必须的:“君子之於生死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死。”

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一切,没有行为的归向,也没有思想的向往,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容貌呈现出小人的“比“相。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百道义是从度。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

无适的适字,无莫的莫字,古注有多种解释。清儒知俞曲园,在他的春在堂随笔里,引日本物茂卿所着论道语征,考证「适莫」二字即是「亲版疏」的意义。意为君子对于天权下人,无亲无疏,惟义之所在,与相亲比而已。

【注释】①适:古“敌”字常为“适”,引申为抵牾、抵触之意。复②莫:“慕”,贪慕之意。③义之与比:亲近制仁义之人。义,仁义之人。比,亲近。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人,无妄加抵触之念,也无贪慕之心,只是亲zhidao近仁义的人。”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君子对于天下的一切,没有行为的归向,也没有思想的向往,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容貌呈现出小人的“比“相。

详解:首先,以上三个解释都有逻辑问题。杨解,“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么干”就是一个规定,怎么能说没规定呢?而符合钱解的君子,显然按其翻译,对“合于义”专主,对“不合于义”的就反对,怎么能说“没有一定专主的,也没有一定反对的”?李解是同样的问题,既然有“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那么就有“存心敌视”与“倾心羡慕”了,这个心,就是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适”,本义是“往、到”,引申为“归向”;

“莫”,通假“慕”,“向往”的意思。

“义”,名词动化用法,“取义”的意思,但这不是“舍生取义”里的“取义”,那里的“义”变成了一种上帝式的无聊道德规范,这里的“义”是“仪”的古字,“容貌”的意思;

“比”,就是“小人比而不周”里的“比”(“比”在甲骨文里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

“归向”落实为一种行动,“向往”只是思想里那一点东西,因此“莫”比“适”程度上要轻点。君子对于天下的事物,不会立一个绝对的标准、上帝的模式之类的玩意在行为上去“适”,甚至连思想里的的“莫”都不会有。但历史上,无数的人,就是要在天下的事物里,忽悠点玩意出来,让人去“适”、去“莫”,然后这些徒子徒孙就当炮灰、传教士不断折腾。这一切,都不是君子所为。君子不但自己不去“适”去“莫”那些偶像、上帝、道之类的忽悠玩意,更不会去制造这些玩意,这天下,没一法可得,没一法可失,没有什么值得去“适”去“莫”的。

但光无“适”无“莫”,依然不是君子所为。君子无“适”无“莫”天下任何一物,但也不轻视天下任何一物。那种号称天下无“适”无“莫”,然后就扮成所谓的高人高士者,不过是“适”去“莫”这些所谓高人高士的无聊事情。君子眼里,无净无污,天堂地狱一任往来,君子可以混迹于小人堆里“取义”之于“比”,呈现一种“比”的容貌,行小人行却无小人之“适”与“莫”。

一般人都把菩萨“适”“莫”于一些自己想象的神圣事物,但难道乞丐、妓女、面首、杀人犯里就没有菩萨所行?菩萨行,无所不行,地狱天堂人神鬼兽崇高低劣,无处不在。菩萨行而无所住,无所住而无所不行。甚至,行“适”“莫”之相,也是菩萨之行,而君子之行的道理是同样的。

菩萨自可见菩萨,君子自可见君子。有小人也装着说自己的小人之相只是“义之于比“,自己是无“适”无“莫”的,那当然可以蒙骗一般人。一般人被蒙骗,那是活该被蒙骗。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太多了。特别那些喜欢用大口号、大宣传、大理论去忽悠的,把全世界蒙骗得七倒八歪的,那还不是很正常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人不知”的世界最经常发生的事情?别以为希特勒如何坏,日本军国主义如何残忍,好象别人被蒙骗是很悲惨,值得同情的。但没有这些所谓被蒙骗的,没有这些屈服于强权的人,哪里会有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

最毒的花,如果没有其土壤,是长不出来的。而“人不知”的世界,就是所有毒花最好的土壤。最毒的,就是人的心地。所有的恶行,都是共业的结果,别把自己当成无辜的婴孩。老子号称婴孩是最纯洁的,要回去,那是脑子进水。婴孩的残忍并不比成年人小,只是没有能力显现而已。

但人的心地,又是最善的,所有的善行,同样是共业的结果。善恶,都是尔心所生。成君子的是你,成小人的也是你,没有人能替代你。

有人可能要问,明明知道“无适”、“无莫”,但为什么还是去“适”去“莫”了?这就是自己的心力被业力所牵引,自己的力量没有达到。业力之风只能吹走那些能被业力之风吹走的,而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由于这业力之网,“无适”、“无莫”地自由于各种境界。

生死是大业力,光喊“无适”、“无莫”,如何如何讨厌去“死”去轮回,但“死”和“轮回”依然不爽。真正的君子,不仅要之於天下而无适、无莫,更要之於生死而无适、无莫。因此,下面的句子同样是君子所必须的:“君子之於生死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死。”

白话直译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一切,没有行为的归向,也没有思想的向往,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容貌呈现出小人的“比“相。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出处

《论语》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复。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人,所谓是无亲无疏。他没有说一定要跟谁亲近,也没有一定要跟谁疏远,没有亲疏,他没有这个分别,他只用什么标准?用义,『义之与比』。这个比字,雪公老人批注说,「比者,密制也,和也」。这个比就是亲密,就是有融合的意思,「义之与比」就是以义为亲密。换句话说,我所亲百的是道义,跟义融合在一起。《朱子集注》当中把比解释成从也,比者从也,从是跟从,这个意思也说得很好。所谓是「唯义是从」,对一切人不分亲疏,只讲道义。处事待人都以道义为准绳,这是度一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