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宁静致远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宁静致远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宁静致远释义: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宁静致远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宁静致远出处: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扩展资料:

宁静致远的近义词:淡泊明志、厚积薄发、大音希声。

1、淡泊明志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ànbómíngzhì,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出处: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厚积薄发,粮食要囤积充分,以备不时之需,每次取的时候要少取避免浪费。后来被解读成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出处:苏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译文: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3、大音希声,读音dàyīnxīshē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出处:《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译文: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宁静致远

宁静致远,读音níngjìngzhìyu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片段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

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白话文:一段人主的居住的地方,如日月之明的。天下的人都侧目仰视,侧耳倾听,伸长脖子踮着脚跟盼望的。

因此,非淡泊(同:淡泊)无以明心志,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不是宽大无以盖住,只有仁慈没有把怀众,这不是公正无法决断。

扩展资料:

详细释义:

【其他出处】《诫子书》片段——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白话文:“君子的行为,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俭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

为学一定要宁静致志,除了有天生的禀赋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因此,不努力学习无法增广才智,不立志无法成就所学,淫漫就不能振奋精神。

若是凶险急躁,就不能化恶向善,有好的品德,年华随时光消逝,意思与太阳距离,终至,一无所成,很可悲地守着敝陋的屋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近义词】

高风亮节

1、解释: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

2、出自: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

白话文:“我对渊明高风高节,固然已无愧于商山四皓,但还是仰慕的,尤其看到他的好朋友之情的贤人,崇尚。”

3、示例:蓝先生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圣哲与伟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们的高风亮节。◎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三

4、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道德和行为很高尚

【反义词】

急功近利

1、解释: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2、出自: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白话文:“仁人的正的道路不谋求利益,整顿一下不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3、示例:而急功近利,不避声色,则阳明学为厉阶。◎章炳麟《答梦庵》

4、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急于求成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宁静致远

百度百科-高风亮节

百度百科-急功近利

宁静致远,意指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百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夫君子之行,静以度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知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道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回及!宁静致远:其意是要求人们,静下心来,潜心苦学,冷答静的观察世事的变化,唯有如此,才能高瞻远瞩,明察秋毫。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经常在别人家的客厅里看见“宁静致远”的中堂,也没有深究宁静致远到底是什么含义,只是感觉是不要烦躁、心胸开阔的意思。昨日和朋友谈起这个,回来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这一篇《戒子书》,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

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有天才而没有学问修养,我们在孔子思想里也说过的,“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论点,和“才须学也”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慆慢则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使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

看诸葛亮的《戒子篇》,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

现在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也是一个烦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安静下来,看一本书、听一首歌、写一行诗、似乎也是一种奢侈。其实,只要宁静、淡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活得充实、轻松。

简单点说,就是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静下心来才能更深更细更远的审视问题

只要能静下心来做某事,就能走得更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来自:aidelater>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献花(0)+1分享到微信以文找文

类似文章更多

诫子篇-诸葛亮

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著282

诸葛亮《诫子书》_曲周吧_贴吧

淡泊宁静

感触中国传统文化之五诸葛亮和《告诫子...

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

“宁静致远”的意思

诸葛亮《诫子书》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说的一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copy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心情平静沉着。不追zhidao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宁静致远什么意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白话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