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及解释

  • 关于成语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负荆请罪,凿壁偷光,纸上谈兵,完璧归赵,闻鸡起舞,乐不思蜀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1:《负荆请罪》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2:《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3:《纸上谈兵》主人公——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后被秦军射杀而死。

4:《完璧归赵》主人公——蔺相如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

5:《闻鸡起舞》主人公——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后率亲党避乱于江淮,被授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6:《乐不思蜀》主人公——刘禅

刘禅(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1、负荆请罪[fùjīngqǐngzuì]

主人公--蔺相如、廉颇。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后用“负荆请罪”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方责罚。

2、凿壁偷光[záobìtōuguāng]

主人公--匡衡。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凿壁偷光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3、纸上谈兵[zhǐshàngtánbīng]

主人公--赵奢。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完璧归赵[wánbìguīzhào]

主人公--蔺相如。

出处--《史记》。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5、闻鸡起舞[wénjīqǐwǔ]

主人公--祖逖、刘琨。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

释义--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6、乐不思蜀[lèbùsīshǔ]

主人公--刘禅。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释义--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扩展资料

闻鸡起舞的典故

东晋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祖逖……与习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因起舞(剑)。

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是说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参考资料:闻鸡起舞-百度百科

凿壁偷光主人公是谁

匡衡

凿壁偷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知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文学典故:

1.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道成大学。(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译文

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把书映着烛光读。专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属名),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他成了大文学家。

原文如下:

匡衡勤学而烛,百邻居有烛而不逮度,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问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答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内以书,遂成大学。

由此可得,容其主人翁为匡衡。

成语故事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

匡衡

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现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据copy《汉书·匡衡列传》记载,西汉丞相zd匡衡幼年时期,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后匡衡封为丞相,为报杨老太借灯读书之恩,专程回故里探望,此时杨老太已故去。后来此村改名为杨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