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伯玉知非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伯玉知非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含有 知的成语

安分知足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zhidao遇知道满足。

白首相知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回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不得而知没有办法知道。

不识不知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答。现多指未加注意。

安分知足不得而知饱汉不知饿汉饥半解一知饱人来不知饿人饥

不识不知白首相知伯玉知非不知不觉不知源丁董

不知颠倒不知薡蕫不知端倪不知凡几不知高低

不知甘苦不知高下不知好歹不知纪极不知就里

不知进退不知利害不知老之将至不知起倒不知寝食

不知其详不知知去向不知轻重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不知肉味

不知所道措不知所出不知所厝不知所错不知死活

不知所可不知深浅不知世务不知所以不知所云

不知所言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头脑不知疼痒

不知痛痒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自爱不知者不罪不知自量

什么是知非罪己?

古希腊神话中的阿喀琉斯,是一位最勇敢有力的凡人英雄。他出生时被母亲海神忒提斯倒提着浸入冥河,因此除了脚踵,任何武器都不能伤害他的身体。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他被太阳神阿波罗射中脚踵而死。“阿喀琉斯的脚踵”也便被用来比喻一个人身上的弱点。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阿喀琉斯的脚踵”,那么,便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常思自己之过,以便扬长避短。

春秋时有个著名的贤人叫蘧伯玉,史书上说他“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意思是说蘧伯玉50岁时熟知自己49年来的过错。他的事迹流传为一个成语叫“伯玉知非”,后人很赞赏他那种善于认识自己过错、严于律己的精神。

走人生的长路,要善于体验,善于总结,要善于改过从善。厚黑者认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知错,不能改错,那其实是以“不厚”、“不黑”的态度来对待错误。

社会上很多人犯了错误,不但不反躬自省,而且还把责任推诿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受过。这种行为是真正的厚黑者所不齿的。

历史上具有敏锐眼光的政治家。往往善于运用“引咎责躬”的策略,改正过错,防止过错,同时表明自己的谦虚、谨慎,这种“罪己”的精神,常可以赢得同情和尊敬,使周围的人更加团结。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蜀国大军30余万伐魏,初战告捷,智取三城。

后来,他把战略要地街亭交由惯于“纸上谈兵”的马谡把守结果被魏兵夺取,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

诸葛亮一面“挥泪斩马谡”,以明军纪责罚,一面上表后主,主动要求承担“授任无方”的责任,让后主贬自己丞相之职。同时告诫诸臣诸将“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蜀国军民对诸葛亮的这种品质,莫不感动佩服。

古代封建帝王有一招叫下“罪己诏”,看到天下不稳,百姓有怨,便下一道诏书,责备自己一番。这种“罪己”,未必真的“知非”,或是真的要知错就改。但有时作为帝王的一种权宜之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明代崇祯年间,天灾人祸齐至,各地大闹水灾、旱灾、蝗灾,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满目疮痍,途有饿殍。

崇祯皇帝算得上是明朝后期一位颇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为稳定民心,维持统治,也采取了下“罪己诏”之术。他几次下诏,斥责鱼肉百姓的贪官恶吏,并检讨自己未能尽职。

当然。崇祯不可能真正体察百姓疾苦,也未能有效地改变大明朝的国运。不过他能面对现实,勇于自责,还是很难得的。

伯玉知非拼音

成语名称伯玉知非

汉语拼音bóyùcopyzhīfēi

成语释义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zhidao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成语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使用例句无

伯玉知非拼音来:

[bóyùzhīfēi]

[释义]??伯玉自: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百。比喻知度道以前不对。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知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道十九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