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会

  • 小刀会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小刀会,大刀会/小刀会等组织的结局?

清末民初还常见到大刀会/小刀会等组织的活动,但后来渐渐消声匿迹了,谁知道它们的结局?

大刀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团体之一。俗名“金钟罩”亦名“仁义会”。采白莲教支派。其会员以农民为主,包括城乡手工业者,贫苦知识分子和小商贩等。会员遍布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省。

会内分坎门和离门两支。离门烧香念咒,不动刀枪;坎门除念咒外,还练习刀枪武功,设立坛场,传授徒弟,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其政治宗旨“以扫清灭洋为帜”经常开展反对外国教会势力压迫的斗争。1896年6月,江苏砀山(今属安徽)大刀会首领庞盛选(庞三杰)向山东曹、单等县大刀会求援,以反扰外国教会势力的压迫。山东大刀会首领刘士端即派彭桂林带领会众千余至砀山,焚毁刘堤头外国教堂。铜山(今属江苏)、丰县、萧县(今属安徽)及山东等地大刀会纷起响应,反对教会压迫,被清政府山东及江苏的驻军镇压。次年7月,砀山县大刀会众再次攻打教堂,铜山、丰县会众准备再次起事,旋遭镇压。同年山东大刀会在充州杀死两名罪恶多端的德国教士。大刀会的反洋教斗争,是早期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前驱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山东的大刀会众也曾支持过革命党人张继、宋教仁等。但该会亦曾被地主阶级利用来反对农民起义。

小刀会是中国清朝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主要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活动。最初成立是一些平民自备小刀,以求互保,与反清复明无关。例如1783年,发生于台湾的林贵民变即与小刀会有关。[1]道光三十年(1850年),陈庆真在厦门成立作为天地会的一个分支的小刀会,后传入上海等地。成员包括农民、游民、手工艺者及商人。

上海小刀会起义
背景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天国占领南京。5月,福建小刀会的首领黄威、黄德美等在海澄率众起义,攻克漳州、同安、厦门、漳浦,击毙清总兵曹三祝[2]。在厦门建立了政权。黄威以“汉大明统兵大元帅”的名义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免除苛捐杂税,并派人去联系太平天国,计划与之联合,但未成。起义随后遭到清兵反击,于十月十一日退出厦门,又经历了五年的游击战后最终失败。

经过

同年9月7日,上海小刀会再次发动起义,计划和太平天国相会合。领导人有广东中山人刘丽川、上海青浦人周立春、周秀英、福建人陈阿林等。起义队伍中广东人近半数。他们攻进了上海县城,杀死上海知县袁祖德,释放狱囚,活捉上海道兼海关监督吴健彰(吴后来在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晏玛太的帮助下逃脱)。小刀会占领了上海县城和周边嘉定、青浦等地,总部设在今上海城隍庙旁豫园内的点春堂。建立“大明国”,刘丽川自任“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后改名“太平天国”,并写信给洪秀全要求接受后者领导。

小刀会声明其目的是反清复明,并没有攻击租界或与洋人为敌,美国、英国、法国于是在小刀会和清廷的冲突中保持中立。租界里的相对太平造成大量难民涌入租界。之前外国人可以在租界居住、经商,但“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3]。由于小刀会运动,清政府失去了对租界的控制,外国人在租界内建造给中国人居住的房屋合法化,再加上太平天国使得江浙乡绅大量到上海逃难,租界内的洋人房地产商大量兴修出租住房和弄堂。由于这很快成了租界最主要的税收来源,租界当局对此鼓励。开始时主要是简易木板房,后来逐渐改成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石库门建筑。石库门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独户建筑和西洋的排联式2-3层结构,一幢楼可供多户人家租用,被称作“老石库门”。后来又发展出几进庭院形式的“新石库门”。

中共一大会址,一座石库门建筑清廷从与太平天国对峙的江南大营抽调兵力,前往镇压,但久攻不下。租界里的外国人开始保持中立,小刀会的供给大多经由租界运输、购买。一些美国、英国的水手还自愿帮助小刀会作战。1854年4月3日英国海军陆战队、美侨上海地方义勇队和清军在位于今天的上海人民广场的“泥城浜”爆发武装冲突,小刀会趁机攻击清军,是为“泥城之战”。这场战斗以清军败北告终,清军死300余人,英美军仅死4人。[4]

泥城之战之后上海道台吴健彰到英国领事馆拜访,以出让上海海关和租界权益为条件,换取英、美、法对他们镇压小刀会的支持。法租界在和上海县城相交界的地方修筑了围墙,同时不许船只在上海县城靠岸。小刀会从此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小刀会的七个起义帮派内讧,广东帮和福建帮对立冲突。

12月14日,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向小刀会宣战。1855年1月6日,法军用炮轰开城墙,清军攻进县城,史称“北门之战”。2月17日,小刀会弹尽粮绝,刘丽川率众突围,次日到虹桥附近,力战而死。一部分余部逃往镇江加入太平天国。陈阿林突围逃出后,搭船到香港,后转南洋经商。

事后清军统帅吉尔杭阿奏请清政府奖励。咸丰皇帝下旨,赏辣厄尔、法国驻沪领事爱棠绸缎各四卷,水师官兵白银一万两[5]。

  大刀会兴起于山东,最后随着义和团的覆灭也成为历史;小刀会会长刘丽川战死,一部分人投入太平天国,一部分转移到南洋经商;详解如下:

  一、关于大刀会:
  1、简介:

  清代民间武术团体。又称金钟罩,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大刀会兴起于山东曹县、单县一带。因此,它又被称为"曹、单大刀会"。

  主要活动于鲁西南地区,以其成员练武时携带大刀而得名,练武时在场内横置大刀一口。主要习练排刀、排枪、排砖石等"金钟罩"硬气功。具有吞符念咒等迷信色彩,宣称可以神灵护卫,刀枪不入。

  2、大刀会的结局:

  转入地下的大刀会,与"金钟罩"等相结合,带有了迷信巫术色彩。

  乾隆末年,山东冠县人张洛焦学得"金钟罩",在当地设拳场授徒。他让人用刀砍自己的肩膀等处,只见白痕,并不受伤。这其实是一种硬气功。

  甲午战争后,国人仇洋情绪甚嚣尘上,而洋枪洋炮莫可抵御,"金钟罩" 以其有所谓"避枪炮之术",忽然再次盛行。此时的大刀会,遂被冠以"金钟罩"的名目,又渐渐跟山东北部的义和拳合流,"义和拳之滥觞,始名金钟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义和拳之一的"梅花拳",其拳师赵三多首次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毓贤认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将其招安,扩张成团,更名为"义和团",并授"毓"字旗。

  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他们宣扬,团民只要烧香念咒,便可刀枪不入。

  义和团蓬勃而起,大刀会逐渐销声匿迹,溷入义和团中--"今闻景州一带大刀会匪,高建白旗,上书义和团字样";朱红灯团众中"多曹州一带刀匪"。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义和团失败。清廷惩处"首祸诸臣",毓贤被斩首于甘肃兰州。大刀会亦成往事。

  二、小刀会:‘
  1、简介:

  小刀会,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最早记载见于民国七年(1912年)。主要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活动。最初成立是一些平民自备小刀,以求互保,与反民复清无关。例如1913年,发生于台湾的林贵民变即与小刀会有关。民国三年(1914年),陈庆真在厦门成立作为天地会的一个分支的小刀会,后传入上海等地。成员包括游民、农民、工人及商人。

  2、小刀会的结局:

  1854年12月14日,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向小刀会宣战。

  1855年1月6日,法舰队司令辣厄尔领法军与清军配合,用炮轰开城墙,清军攻进县城,史称“北门之战”。

  除夕,江宁知县刘存厚令攻破县城,清军涌入上海县,2月17日(正月初一),小刀会弹尽粮绝,刘丽川率众突围,次日到虹桥附近力战,被江苏提督虎嵩林杀死;一部分余部逃往镇江加入太平天国;陈阿林突围逃出后,搭船到香港,后转南洋经商。

自行解散了
小刀会,阳江小刀会的刀为什么那么有名

阳江小刀具有锋利、耐用、美观的特点。在国内,有“小刀王”的称誉;在国外,行销亚、欧、美、非等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阳江县传统名牌产品。阳江小刀的生产,历史悠久,清代已形成小刀行业。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即清朝同治年间,阳江城工商业渐见兴旺,广东有10多个县的客商云集阳江县城进行多种商贸买卖活动。阳江刀一直以小作坊(打铁铺)形式生产,产量较小,故县城打铁巷(现仍称打铁巷)附近一带集中了十数间这类打铁铺,打出的产品时时供不应求,打铁铺除生产菜刀外,同时还生产禾镰、镰刀、布剪、日用小刀、剪等产品。从那时开始,阳江刀续渐被人认识推崇,知名度日益提高。

小刀会,阳江小刀会的刀为什么那么火。

阳江小刀具有锋利、耐用、美观的特点。在国内,有“小刀王”的称誉;在国外,行销亚、欧、美、非等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阳江市传统名牌产品。

阳江小刀的生产,历史悠久,清代已形成小刀行业。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即清朝同治年间,阳江城工商业渐见兴旺,广东有10多个县的客商云集阳江县城进行多种商贸买卖活动。阳江刀一直以小作坊(打铁铺)形式生产,产量较小,故县城打铁巷(现仍称打铁巷)附近一带集中了十数间这类打铁铺,打出的产品时时供不应求,打铁铺除生产菜刀外,同时还生产禾镰、镰刀、布剪、日用小刀、剪等产品。从那时开始,阳江刀续渐被人认识推崇,知名度日益提高。

因阳江小刀的质量好,自然就火了。

阳江小刀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其一是功能齐全,方便使用,所以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其二是因为卖出了销量,人总有点盲目性,看到别人购买,自己就会也跟着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