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野无遗贤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野无遗贤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杜甫为什么没有当上进士?野无遗贤之后,挺多不如他的人也都当上了进士(韩翃、元结等),杜甫为什么没当

论政治开明、军事强大、经济昌盛,论思想自由、文艺繁荣,宋朝都难以跟唐朝相匹敌。但是,人生遭际上,为什么会出现唐朝文人反而普遍不如宋朝文人的现象呢?——唐朝最出色的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温庭筠、孟浩然等一大批,不是昙花一现、沉寂下僚,便是以白衣身份终其一生。而宋朝文人,除了柳永、姜夔等少数几位,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不是曾在朝廷中位居津要,便是在地方担任封疆大吏。就连堪称赍志以殁文人典型的陆游,也做过地区级长官(知州)。文名最大、一生坎坷的苏轼苏东坡,做过好几个地方的地区级长官之外,最高职位是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唐宋文人思想观念不同。比起宋朝文人,唐朝文人思想更自由,价值观念更多元化,人生理想追求上更加散漫随性。这方面,李白是一个典型。青少年时代,除了读书之外,他还学剑、学游侠、学道、期盼成仙,后来甚至成为正式加入道籍的道教信徒,“五岳寻仙不辞远”。李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也曾积极追求仕进。但是,李白同时也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一生好入名山游”,喜欢跟志趣相投的朋友结伴隐居,过寄情诗酒、放浪形骸的日子。就连“奉儒守官”家庭出身的杜甫,他的随性散漫,也是一般宋朝文人所不可企及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前,到吴越一带漫游,一游就是四年多。回到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失败后,游齐赵,五年多。三十岁时,因为结婚,回到东都,在偃师陆浑庄筑室而居。三十三那年秋天,曾跟李白高适同游梁宋,三十四岁那年再游齐鲁,跟李白盘桓了一段时间。因为献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四十四岁才得到第一个职位——河西县尉。但是,杜甫拒绝了。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后,他自嘲是为了挣几个酒钱,勉强上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逃出沦陷了的长安城,冒险跑到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得到左拾遗的职位。才一年多一点,因为替房琯辩护,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任上只待了一年零一个月,就因为关中闹饥荒,辞官不干了。以李白杜甫这样的自由散漫,即使生在宋朝,大约也是很难把官一步步做大的。唐代文人显然普遍缺乏混官场的耐心,他们向往的是风云际会、君臣遇合,是“立登要路津”,相当不切实际。

其次,跟科举取士规模有相当关系。唐朝虽然号称科举取士,其中最为显赫的是进士科。但实际上,每科及第进士非常少,最少的一科只有三五个人,最多也不过四五十个人。宋朝的情况完全不同,每科取士规模多在二三百人,多的时候有五六百人。数量上的差异,对文人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进士科,考中者固然占了入仕的先机,但是,对大部分人而言,基本上就是一种人生的搏击过程,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一种“跳龙门”的游戏。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文人,也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进士考试上。孟郊《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传赵嘏所作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李肇《国史补》曰:“进士科得之艰难,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诗云。”都是唐朝科举弊病很好的写照。考个进士,要扒掉三层皮,花掉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去从政,去飞黄腾达?杜甫的考试、求官经历,就很有代表性。唐代进士科这座独木桥,浪费了太多优秀文人的才华和生命!

再次,跟文人整体地位有关系。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军人出身,他的天子宝座是从后周幼儿寡母那里夺来的。他深知军人对于皇帝宝座的危险性,因此,他登基不久便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将武将排除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外。同时立下规矩,不准其继任者随意杀害文人。从此,赵宋王朝的政府基本上由文人组成,武将的地位、级别受到严格限制。宋朝文人不但生命有保障,整体身份也空前高贵。而李唐王朝,虽然也不乏喜欢吟诗作赋附庸风雅的皇帝,但是,他们大量使用勋臣后裔和武将担任朝廷或地方军政要职,对于文人并不特别眷顾。在唐朝,不少诗人都曾经在历经坎坷之后,发出读书无用的感慨,向往军功进身之路。有众多诗句为证: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祖咏的“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钱起的“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送崔校书从军》),杜甫的“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草堂》),崔涂的“五陵豪侠笑为儒,将为儒生只读书。看取不成投笔后,谢安功业复何如”(《东晋》),如此之类,不胜枚举。如果说,在宋朝,文人是一等公民,那么在唐朝,文人就是二等公民。一等公民容易春风得意上青天,二等公民不免喝西北风坠地面。

当然,有一得必有一失。宋朝文人仕途普遍比唐朝文人得意的同时,文学成就却普遍不如唐朝文人。至少,唐朝尤其是盛唐那几位大诗人的艺术造诣,是绝大部分宋朝文人所望尘莫及的。杜甫的“文章憎命达”,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的就都是这个得失的规律~

“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怎么翻译

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复宁。

出处:《尚书·大禹谟》

单词释义:若兹,如此。野无遗贤,野,指朝廷之外,民间;遗,漏掉,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

翻译制为现代汉语是:如果确实像这样,那么,好主意就不会被搁置不用,贤才就不会被遗弃在田野之间,万邦都会太平。

注:完全没有问题,zhidao希望帮助到您。请及时点击采纳。

李林甫野无遗贤

野无遗贤(yěwúyíxián):有才能的人都来受到任用。指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出自《尚书·大禹漠自》

唐玄宗曾诏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便对玄宗道:“这些士子都是些卑贱愚聩之百人,恐怕会胡言乱语扰乱圣听。”他建议让郡县长官先对士子加以甄选,将其中优秀者送到京师度,在御史问中丞的监督下,由尚书省覆试,将名实相副者推荐给皇帝。最终,送到京师的士子被考以诗、赋、论,结果没有一人答合格。李林甫便向玄宗道贺,称民间再没有遗留的人才

一手制造出野无遗贤闹剧的历史人物是

一手制造出野无遗贤闹剧的历史人物抄是李林甫~

当唐玄宗想网罗天下贤士的时候,李林甫害怕袭这些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设了个法百子,让那些前来应征的人士一个都没中选。他在皇帝面前说:天下的贤士已经都聚集在长安了,这次来应征的都是些度粗野人士,不值一提。皇帝信以为真,知大肆庆祝。而实际上,此次“野无遗贤”的笑话中,大诗人杜甫正是道被筛选下来的贤士之一。

“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柳永的哪首词...

出自:宋代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

作品原文

鹤冲天⑴

黄金榜上⑵,偶失龙头望⑶。明代暂遗贤⑷,如何向⑸。未遂风云便⑹,争不恣游狂荡⑺。何须论得丧⑻?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⑼。

烟花巷陌⑽,依约丹青屏障⑾。幸有意中人,堪寻访⑿。且恁偎红倚翠⒀,风流事,平生畅⒁。青春都一饷⒂。忍把浮名⒃,换了浅斟低唱。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鹤冲天:词牌名,双调八十四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八句五仄韵。

⑵黄金榜:指录取进士的金字题名榜。

⑶龙头:旧时称状元为龙头。

⑷明代:圣明的时代。一作“千古”。遗贤:抛弃了贤能之士,指自己为仕途所弃。

⑸如何向:向何处。

⑹风云:际会风云,指得到好的遭遇。

⑺争不:怎不。恣(zì):放纵,随心所欲。

⑻得丧:得失。

⑼白衣卿相:指自己才华出众,虽不入仕途,也有卿相一般尊贵。白衣:古代未仕之士著白衣。

⑽烟花:指妓女。巷陌:指街巷。

⑾丹青屏障:彩绘的屏风。丹青:绘画的颜料,这里借指画。

⑿堪:能,可以。

⒀恁(nèn):如此。偎红倚翠:指狎妓。宋陶谷《清异录·释族》载,南唐后主李煜微行娼家,自题为“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大师,鸳鸯寺主”。

⒁平生:一生。

⒂饷(xiǎng):片刻,极言青年时期的短暂。

⒃忍:忍心,狠心。浮名:指功名。

白话译文

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我今后该怎么办呢?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扩展资料:

《鹤冲天·黄金榜上》创作背景

《鹤冲天·黄金榜上》是青年柳永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不第后所作。即已名落孙山之后,心中有所不甘,因为科举的仕途之路仍然是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选择,但是失落、激愤和难堪之情,必须要有所排解,词人于是写下这首词。

作者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出自:宋代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

《鹤冲天·黄金榜上》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译文:

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是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即使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我今后该怎么办呢?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地游乐呢!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丹青画屏的绣房。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赏析: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落榜只认为“偶然”,“见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负的性格。他自称“明代遗贤”是讽刺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但既然已落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风云际会”,施展抱负是封建时代士子的奋斗目标,既然“未遂风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争不恣狂荡”,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偎红倚翠”、“浅斟低唱”,是对“狂荡”的具体说明。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式。科举落第,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以极端对极端才能求得平衡。所以,他故意要造成惊世骇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优势。柳永的“狂荡”之中仍然有着严肃的一面,狂荡以傲世,严肃以自律,这才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柳永把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多么深重的苦恼和多么烦杂的困扰,也说明他为了摆脱这种苦恼和困扰曾经进行了多么痛苦的挣扎。写到最后,柳永得出结论:“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谓青春短暂,怎忍虚掷,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所以,只要快乐就行,“浮名”算不了什么。

这首词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在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反响。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与统治者分离,而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进步性。

注:《鹤冲天·黄金榜上》是宋代词人柳永早期的作品。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在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反响。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与统治者分离,而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进步性。既表现出作者身世漂零之感,又反映出对妓女们的同情以及蔑视功名、鄙薄卿相的倾向,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带有消极反抗的情绪。全词直抒胸臆,语言自然流畅,平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百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度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知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道意中人,堪寻访。且恁专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属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出自柳永的《鹤复冲天》,系初试进士落第后的一时意气之作。

读到“青春都一饷”一句,对“饷”字颇存疑问,多方查询都是这个字,但意思不通,只有按“晌”字的意思才可理解制。

遍查《全宋词》,韵脚用到“晌”字的仅葛长庚一首(《桂枝香·楼前凝望》),但“望”、“畅”两韵柳永《鹤冲天》中也用了,说明百它们属同一韵部(只是不知为什么未入戈载法眼,其《度词林正韵》竟没有“晌”字)。

据此,本人认为柳永词中原为“晌”,现在这个说不通的“饷”字大概是抄录错误所致。

唐玄宗为何相信荒唐的野无遗贤?

杜甫杜甫号称“诗圣”,是中国诗坛上绝对大师级的人物。可是,杜甫三十岁出门,在长安困居十年,参加多次科举考试,竟然没有一次考中,实在是让人怀疑唐代科举的公正性。唐玄宗有曾经下令广求天下之士,命令精通任何一种技能的人,都来到长安接受考核。在这次全国大规模的征举中,杜甫也在其列,可最终却因为李林甫所谓的“野无遗贤”,而依旧无缘朝堂。其实稍有见识的人,都知道“野无遗贤”是个谎言,可唐玄宗为什么会相信呢?首先看看李林甫其人。关于李林甫有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叫“口蜜腹剑”,说李林甫这个人,无论和你关系如何,就算是心中恨不得杀了你,可见到你的时候,绝对是一脸灿烂,让你觉得他这个人特别真诚,绝对没有坏心肠。当李林甫拜相之前,对待周围官员极尽谄媚,每个人都觉得李林甫很不错,就算是一些正直的大臣,也找不到什么毛病。可当了宰相之后,李林甫摇身一变,对上,依旧摇尾乞怜,对下就吆五喝六了。他曾经把朝中的谏官们都召集过来,毫不掩饰的告诉他们:“大家看没看到宫门外作为仪仗队的马匹?它们吃的都是三品等级的草料,可以一旦胡乱叫唤,就会立刻被拉下去砍头。到时候想后悔也来不及了。”之后有个叫杜琎的谏官向玄宗上表议论朝政,第二天就被贬官。大家自然就明白了,枪打出头鸟,谁还会那么傻呢?而且,李林甫千方百计巴结后宫宠妃,以巩固自己的权势。在当时武惠妃得宠,李林甫找到她,表示愿意拥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为太子。武惠妃作为后妃,自然知道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和命运,虽然自己现在得宠,可一旦年老色衰,玄宗还会这么宠爱自己吗?不可能啦。只有自己的儿子登上太子之位,以后成为皇帝,才是永享富贵的正道。而要登上太子之位,没有朝廷大臣的支持,尤其是宰相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于是武惠妃自然对李林甫感激涕零,两人一拍即合,结为同盟。加上李林甫这个人特别会做人。只要是唐玄宗欣赏的下级官员,李林甫都倾心结交,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这些人自然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夸赞李相,中国人从来都崇尚礼尚往来嘛。可一旦这个人地位高到会危及李林甫的时候,李林甫会要不客气的悄悄的把他整倒。就算是同为宰相的牛仙客等人,也无人敢和李林甫争权,每次朝廷议事,每次都说很好很好,照以前的惯例做就好,根本不敢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于是,在下,无人直言进谏;在身边,有武惠妃经常吹吹枕头风。于是,在李林甫为相的十九年间,唐玄宗对他非常信任,甚至把朝廷大权全权委托给李林甫。有一次,唐玄宗和高力士一起闲游,边走边感叹:“朕现在年纪大了,朝廷的事情有宰相去办,外族不恭的事情有诸位将领去办,我这个日子难道不清闲吗?”言下之意,颇有几分自得。是啊,回想太宗一生忙碌,回想自己即位之初的一二十年,每天多少时间用来批阅奏折,和朝臣议事呢?几乎就没有一天的时间可以清闲,可以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话未说完,高力士就反驳说:“我近来听说云南打仗多次损兵折将,北方的部队也剽悍难驯,我怕祸患一旦酿成,就难以制止了。”唐玄宗一听就皱起了眉头,愤愤的说:“不要再说了!我会考虑的。”可随着时间的过去,唐玄宗还是没有举动。一直到李林甫去世,杨国忠为相,所谓“一朝宰相一朝臣”,天下的官员知道风向变了,于是纷纷上书弹劾李林甫。李林甫的棺材都还没有下葬呢,就被贬为庶民,子孙流放岭南。当然,野无遗贤事件的出现,除了主要是因为唐玄宗极为信任李林甫,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林甫深深懂得帝王心术,了解唐玄宗的想法。唐玄宗之所以下诏广求天下贤才,一方面是确实想有贤才辅佐,但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一个盛世之君的大度与恢宏。就像在历史上很多君王极为渴望封禅泰山一样,下诏求贤,更多的是一个旗帜,标志着玄宗的盛世,玄宗的贤明。李林甫虽然很担心有贤才会进言指出他的奸恶之初,但并没有强行抵制求贤令。不但没有抵制,反而是一副积极贯彻玄宗旨意的姿态。他下令,被推举的大多数人都是乡野之人,我很担心会有人用不雅的语言侮辱皇帝的视听。他让州县官员要严加考核,特别出众的才上表申报到尚书府。又要求尚书府进行复试,有删落了大量的举子。之后自己亲自出马,以一国宰相的身份对这些举子进行诗歌、词赋、策论等多方面的考核。最后自然没有一个人合格。于是李林甫如愿以偿的回禀唐玄宗。李林甫上朝之后祝贺玄宗,正是因为玄宗皇帝恩泽遍及四海,朝廷上下人才众多,才使得民间再也没有人才了!我想,仁宗皇帝听到这个答案之后,可能会有些狐疑。但是玄宗没有追究。毕竟,《尚书》中说:“野无遗贤,万邦咸宁。于是,为了自己的颜面,为了自己的虚荣,唐玄宗选择了相信这个非常荒唐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