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

  • 呆若木鸡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呆若木鸡,通常我们用来形容人的反应迟钝,头脑不灵活的贬义词。但作为成语,它的本意是什么呢?

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庄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纪渻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王显然很喜欢斗鸡,希望纪渻子能养出一只勇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十天过去了,大王就去问这个纪渻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股气。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是有反应,还要去争斗,这还不行。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他现在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纪渻子终于说:这回鸡差不多可以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现在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纪渻子说,这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参加斗鸡了。

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

这个寓言不只是说轻躁易败这样简单的道理。也许和道家的修行观念有所关系。它所表达的,可能是调心的四个境界。心性没有训练以前,纯粹的为外面境界所转动,心很骄躁。气息很浮。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这时候心完全没有入道。

第二次问,其实代表着进境,虚骄恃气已经去除大半,只是心追求外物,不返观内照是习惯了的。这时候功夫不深,还是容易为外境所牵。

第三次,说的是疾视盛气,别的斗鸡来,已经不立马就会出现反应动作了。但是全身的那种力量感还是暴露出来了的,其实修到这一步,从精神和气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还能从外相中反应出来。大致比喻,就像《冰鉴》所说收拾入门的状态,已经沉下心来,学识和能力堆积出来的“气场”是很大很震慑人的。只是还没到究竟。

最后一步,才把心终于收拾干净了,内心的达到纯净圆满的状态,贪婪、愤怒、昏沉等等毛病全部都除去了,呆若木鸡,很像一种定的状态。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时候,就拿打架来说,专注而无杂念,无妄想也无多余情绪的对手,对上虚骄恃气的对手。胜败基本算定了。

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就像一个将士上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图片|山人小小

丨往期佳作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