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随物赋形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随物赋形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随物赋形 观物必造其质是什么意思

颜荛宗世林汉末,南阳宗世林与魏武同时,而薄其百为人,不与交。及武帝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即忤旨见疏度,位不配德。而文帝兄弟每造其门,必拜床下。其礼重如此。(出《世说》)

汉朝末年,南阳郡的宗世林跟死后被谥为魏武帝问的曹操,同时在朝作官。宗世答林看不上曹操的人品,不与他交往。等到曹操任司空,全权总揽朝政后,很平静地问宗世林:“现在我们可以结交了吧。”宗世林回答说:“我的内志向象松柏一样,永远也不会改变的。”宗世林触犯了曹操,与曹操关系疏远,也没得到重用。但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他们每次去宗世林家,都在床前向宗世林行跪拜的大礼,曹操就容是这样重视礼仪啊

随物赋形的意思是

指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zhidao

出自宋·苏轼《画水记》版:“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例如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权不拘一格。

如何理解苏轼的"随物赋形,行云流水'的艺术形象论

四川眉山并非一个很大的城市,但住家颇为舒适。一个现代诗人曾描述眉山,他说,眉山镇上街道整洁,五六月间荷花盛放,最为有名。宋仁宗景佑三年,眉山镇一栋中型有庭院的房子里,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发出了啼声,他就是一代文学大师苏轼。

苏轼的一生,大致分为四个时期:读书与应举时期;从凤翔签判到乌台诗案时期;贬谪黄州到两次召还时期;远谪惠、琼时期。政治上,苏轼不主张遽变,因而受到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排挤;旧党上台后,全面废除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又主张“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们的全盘否定新法,又和旧党人物产生分歧。哲宗执政,恢复神宗新法,苏轼再次成为党争的牺牲品,被挤出朝廷,连遭贬谪。邓小平三落三起,苏轼是三起三落,可谓坎坷。苏轼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直到远谪惠琼时期,他仍然有用世之心。他的思想,以儒为主,融合佛老,表现在文学创作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如梦的感喟,也有潇洒自适的抒情。

苏轼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比喻新奇,风格多样,尤以景物诗影响深远。有的旖旎秀美,如写江南春景的“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有的清新明丽,如写西湖风景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的寓以哲理,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写景,尤善于描摹急速变化中的山光水色,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的景物诗,不少作于宦途流徙途中,如谪居惠州所做“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还写了不少题画诗,能使读者见诗如画,比如《惠崇春江晚景》之一的“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感受。

苏轼的词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的词,在内容上冲破了“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主要写男欢女爱,相思别离,题材狭窄。苏轼突破这种传统观念,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他都用词来表达。《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爱国热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描写农村风光“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成为千古传诵的怀人之作。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大笔挥洒,将览物之情,怀古之思和身世之感揉合在一起,气势磅礴,千古绝唱。

苏轼也写爱情词,但不是青楼狎妓,也不是柳永风调,而是风格清丽,感情真挚,词境与词品都与婉约派词人大不相同。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对亡妻王弗的悼念,感情真挚,悱恻动人。他的《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苏轼的散文,在唐宋八大家中,与韩、柳、欧阳齐名。史论、政论、杂记、小品等多种样式都很有成就。特别是他的杂记类散文内容丰富,艺术性强,代表着苏轼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中的《喜雨亭记》,虽为亭记,却不重在亭,而在雨;《石钟山记》虽为游记,却不在游,而在辨。善于立意、巧于取舍,笔法多变,记叙中有议论和抒情,体现出苏轼散文行云流水,变化莫测的风格。苏轼的赋作,以赤壁二赋,名噪宋代赋坛。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这是苏轼自说其散文总的风格。苏轼评谢民诗文说:“大略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也正是苏轼散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