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穷兵黩武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穷兵黩武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穷兵黩武你听过吗?

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孙皓,残暴专横,为求得自己的安乐,经常滥杀无辜,荒淫无度。对外任意兴兵扩张,根本不考虑国家经济的百发展,不考虑人民的死活,国力一天天衰败了。

当时,吴国有位非常著名的将领陆抗,担任镇南大将军,掌管着西陵、信陵、夷道、度乐乡、公安等地军事。陆抗看到司马炎灭魏、蜀后建立了西晋王朝,国势逐渐强盛,而东吴政权摇摇欲坠,心中十分焦虑不安。于是,在公元272年,他上书孙皓,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应采取的对策。指出:“国家连年打仗版,军队疲惫不堪,百姓生活困苦,国库空虚。如再不重视发展生产,国力将更加衰败。如再听任诸位将军滥用兵力,随意发动战争(原文为:‘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耗费数以万计的资财,将会权使兵士更加疲惫,更缺乏战斗力……”

孙皓没有采纳陆抗的建议。公元280年,晋国大举进攻吴国,吴军不战自溃,孙皓投降称臣,吴国就此灭亡了。

“穷兵黩武”即由此而来,意思是用尽全部兵力,好战无厌,任意发动战争。

但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穷兵黩武,你们觉得呢?

蜀国这个词就跟悲剧,无奈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诸葛亮和姜维也是这样的人!

因为此消彼长,所以蜀国不得不打,但是没有荆州,在战略上处于弱势,所以,以一州之力图天下,这是逆天行事。而且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任者,其实就是悲剧的延续。

因为曹魏非速亡之国,所以只有等到内乱的时候才能成事是,其实曹睿死后,临终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两大家族的内斗,司马昭时期的几次叛乱都是机会,但吴蜀两国都没抓住机会。这里姜维的无奈是权力不够集中,蒋琬和费祎过于保守,兴势山决战,歼敌数万,大好机会,却是后方不敢再进,没有更多的兵力物质,无奈退兵。等到姜维大权独揽,离蜀国灭亡就只有两年了。

守卫剑阁,姜维进退有据,将蜀军从30万魏军的包围之中救出,与其对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后方的广元地区还有数万蜀军可以与其一战,吴国的救援大军近在咫尺,国内确是降声一片.

刘禅确是一刻也守不住。人心思变,天忘蜀汉。

其实蜀汉精神就是诸葛精神,什么是诸葛精神呢?

就是不管做什么事,先问要不要做,就像诸葛为之努力一生的目标,再问怎么做,就像他对三足鼎立的计划,然后再问该不改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肯定知道不可能成功,但他还是要坚持做下去,他只问,该不该,能不能,要不要,不问行不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一种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

当然他之所以不问行不行,是因为他已经别无选择,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必须要有人来担,所以他活的累,因为别无选择所以他决定干的彻底,所以他活的无奈,可同时也可悲。

蜀汉其实就是一个有先天性白血病的孩子,诸葛就是他的父亲,面对这样一个儿子,假如是你,你该怎么做,抛弃?丞相还有一种精神叫做责任!所以骂他,诬赖他的人就是因为不理解他。

如果换一个人,不可能比他做的更好了。所以丞相伟大啊!

非常穷兵,尤其是诸葛亮,姜维还好些,因为诸葛亮死后继位的宰相因为国力虚耗过甚,不断恢复,抑制姜维每次出征兵不过万人,所以在前姜维时代,蜀汉的国力处于上升期的,姜维也是没多大过错的(没机会),后来宰相被曹魏降人刺杀,姜维独大,才开始大规模用兵

蜀汉灭亡时人口不过94万,诸葛亮在世时应该更少一点,但他六次出兵,动辄数万,动员的民夫每次至少十数万,这些基本都是青壮,可以说基本上整个蜀汉可以动员的青壮基本都被动员了,加上蜀道的艰难,对国力的虚耗简直到了极点,可以说是最大的穷兵黩武了

国力弱小,无法长期对峙基本没错,但是身为弱国穷国,想要赢得胜利只能打速决战或者是出奇制胜,但诸葛亮每次打的都是消耗战,部下建议的奇策都被拒绝,理由是有风险

出世表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但是在军事上不肯冒风险只采用四平八稳的决策应用于国力占优一方那是应该的,国力相若的话这么干也没啥,国力相差悬殊打消耗战却是自寻死路,根本没有最后胜利的可能,所以历史上魏国知兵者对孔明出兵都不怎么担心,无他,老子家底厚

姜维战略和诸葛亮一体相承,不过在肯冒风险上却是略胜,但还是不够,大概是降臣掌权,权威方面大大不如,更加不得冒险,这个就叫政治先于军事

后世评价诸葛亮一致认为他政治才能极佳,但军事非其所长

姜维政治才能远不如诸葛亮,军事稍胜,但也许是才能有限,也许是降臣权威不足,也从来不敢冒大险

综上所述,蜀汉出兵是正确的,长期对峙败亡可待。但是消耗战的战术却是完全错误的,毫无成功的希望

我觉得首先要分开讲,诸葛亮的情况和姜维的情况是不同的。

另外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蜀国连年北伐,导致国力消耗,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匈奴等北方民族,经常南下侵扰我们,怎么不见他们国力空虚,后继无力?只有匈奴连续战败,才会导致国力空虚,从而走向衰落。诸葛亮是“善败不亡”的典型,除了失街亭,导致损兵折将之外,后续的作战,都没有失败过。因为北伐要征兵征粮,让部队在军营里面吃军粮,和在家里吃自己的粮食,究竟有多大区别?诸葛亮并没有造成兵力的减少,那么军事行动的弊端,就十分有限了。

确实,蜀国的百姓属于负担较重的,但是诸葛亮的北伐并没有以破坏生产为代价,总体来说,蜀国在诸葛亮的治下,是不断发展的。

民富不等于国富。蜀汉通过徭役,把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无疑是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如果“轻徭薄赋”,任由大地主发展,那么农民会沦为佃户,土地不断兼并,最后导致士族不受控制。魏晋南北朝始终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魏国的士族之乱,吴国的宗室之乱,可见灭亡一个国家,并不是看朝廷有多少“实力”,更不是看是否“民富”。

所以诸葛亮的做法,无疑是稳固了蜀汉的政治。就连吴主,魏主,晋主都对他十分赞赏,可见他的做法是受到三国内外人士的肯定的。

姜维所处的时代,已经和诸葛亮不太一样了。由于姜维前后作战的跨度,和所受的限制不太一样,很难做单一的评价。但是姜维的北伐,也不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

诸葛亮鞠躬尽瘁,只是凭着最后一copy口气在斗。

以一州之力想和九州又一部比?

笑话。

中原财产丰富,物质丰富。

兵员充足,兵员也就是当时的青壮。

粮草军械充足。

人才充足。

仅凭陇西的粮草便能让全国军队吃上很长时间。

而蜀国,全国官员一年不吃不喝,也顶不上几个月的百兵力粮草消耗。

蜀国没粮草、没人才、没物质。

拿什么拼。

诸葛亮不过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姜维报诸葛亮的师恩。

若是学习蜀汉四相里其他三相。

不出兵,存粮食,养兵马。

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可能会再坚持几年。

若是曹魏大举进发。蜀国凭借山川之力。勉强有一搏。

蜀汉后期几乎没将度了。张翼、王平、姜维、廖化、邓芝、句扶、张嶷等人。

而曹魏后期,人才不断,颍川、河北自古都是出人才的地方。

他们军事失利并不是他们不好。

而是人才、粮草、物质、等各方面问题。

我想知道历史上因为穷兵黩武而失败的例子

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是一个十足的暴君,他亲小人,远贤臣。大兴土木,建豪华宫殿。同时还不断扩充军队,使军队总数占百姓人数的十分之一,陆抗打败晋军的进攻后上书孙皓,让他不要再继续穷兵黩武。但是,孙皓对陆抗的这些忠告都听不进去。后来陆抗去世,晋军讨伐东吴,沿着长江顺流东下,势如破竹,吴国终于被晋所灭亡。这是穷兵黩武的出处。

汉武帝算不算穷兵黩武,这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我觉得他做的很多事都和隋炀帝很像,他之所以落得个善果和美名是因为他有个好的继承者。汉武帝的谥号就是个武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啊。当年征讨匈奴确实是大胜,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况且后来匈奴都被打残了,他还要去征讨匈奴,当时天下自然灾害严重,百姓民不聊生。汉武帝常年征讨,把文景之治带来的成果都化成了自己的千古武功。我觉得汉武帝算穷兵黩武,只是他成功了而已。

纳粹德国这个算穷兵黩武了吧,希特勒都疯狂了。列林格勒保卫战德军出动一百九十余个师,约五百五十万人,四千八百多辆坦克,五千余架飞机,四点七二万门火炮的庞大兵力,对苏联发动进攻。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德国总共多少人?这才一个大战役而已,整个二战纳粹德国的士兵总数有1200万。

军国主义日本,小日本是疯狂的。这个我们深有体会。我就不多说了。

苏联,它也算穷兵黩武了。硬要和美国搞军备竞赛,偏偏又没人家发达,结果自然是悲剧了。

还有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朝鲜。他的军费占到了GDP的33.90?夸张吧。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个神奇的国家。它的政府照造成了上千万人“非正常死亡”,而民众仍然相信他们的苦难是美国、日本造成的。而那些开着名车,喝着名酒的领导人是无辜的受害者。

穷兵黩武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恐惧,因为害怕才穷兵黩武的。

穷兵黩武的成语故事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三国时期,东吴都督陆逊有一子,名叫陆抗,深通战略,腹有良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领。由于他才能出众,二十岁时就担任建武校尉之职,统辖五千人马。孙皓成为东吴国君后,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让他严防晋军的进攻。

当时东吴政权非常腐败,孙皓残暴骄奢,好色无度,滥用酷刑,杀了很多无辜的百姓。陆抗多次上书,劝告孙皓爱护百姓,加紧训练军队,把精力用在治国、治军方面。但孙皓把他的意见当做老生常谈,依旧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公元272年,陆抗领了旨意,统率人马讨伐叛将步阐,在边境和晋军对峙。陆抗知道吴国的力量不行,就与晋军互通使者,不主动出击。孙皓听说后,非常生气,派人责问陆抗为什么吃着国家的俸禄却不打仗。

陆抗给孙皓上了一道奏疏,劝告他说:“现在朝廷在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政治方面没有积极行动,反而想让诸位将领在沙场上立战功,杀敌将。这样一来,我国就会用尽全部兵力,整天打仗,致使耗费的资财数以万计,士兵极其疲劳。敌人的力量没有受到损失,而我们自己倒像是得了一场重病。”

陆抗还指出,目前晋国势力很强,吴国势力弱小。要想战胜大国,就必须停止用兵,增强国家实力,等到天下有变再主动出击。

孙皓看罢陆抗的奏疏,并不赞成,而且觉得陆抗这个人不聪明,难以统兵。后来,由于东吴的统治过于严酷,终于被晋国所灭

穷兵黩武是什么意思

穷兵黩武:穷,躬身于洞穴,意为有限、尽;兵,执行战争、战斗的角色;黩,执持污浊、予以污蔑;武,消停战事。

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以有限的、气数已尽的兵将去发起战事,是亵渎、污蔑武的行为。

《明史·范济传》:"毋以穷兵黩武为快,毋以犂庭扫穴为功。"

【字义】黩:随便,任意;穷:竭尽。

【释义】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成语出处:东吴后期名将陆抗,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带领他父亲陆逊留下的部众五千人。公元264年,孙皓当了东吴的国君,三十八岁的陆抗担任镇军大将军。当时,东吴的朝政非常腐败。孙皓荒淫暴虐,宫女有好几千人,还向民间掠夺;又用剥面皮、凿眼睛筹酷刑任意杀人。陆抗对孙皓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多次上书,劝谏他对外加强防守,对内改善政治,以增强国力。他曾在奏疏中一次陈述当前应做的事达十六件之多。但是,孙皓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272年,镇守西陵的吴将步阐投降晋朝。陆抗得知后、立即率军征讨步阐。他知道晋军一定会来接应步阐,因此命令军民在西陵外围修筑一道坚固的围墙。吴将多次要求攻打西陵,但陆抗总是不许。等到工事完成;晋军已经赶到西陵接应步阐,陆抗率军击退来援的晋军,再向西陵发起猛攻,很快攻进城内,将叛将步阐杀死。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打败东吴并不容易,因此对东吴采取和解策略:部下掠夺了东吴的孩子,他下令放回;行军到东吴边境,收割了东吴方面的庄稼,就送绢帛给东吴作抵偿,猎获的禽兽已被吴人打伤,就送还东吴。陆抗明白羊祜的用意,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商。两人还经常派使者往来,互相表示友好。因此,吴、晋一部分边境地带一时出现了和好的局面。孙皓听说那里的边境和好,很不高兴,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一乡一县尚且不能没有信义,何况大国呢!我如果不这样做,反而会显出羊祜很有威德,对他没有什么损害。"孙皓听了,无话可说;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陆抗见军队不断出动,百姓精疲力竭,便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不从事富国强兵,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署不荒怠职守,严明升迁制度以激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警戒百姓,用道德教导官吏,以仁义安抚百姓,反而听任众将追求名声,用尽所有兵力,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这样,敌人没有削弱,而我们自己倒象生了一场大病。"陆抗还郑重指出,吴、晋两国实力不同,今天即使出兵获胜,也得不偿失。所以,应该停止用兵,积蓄力量,以待时机。"但是,孙皓对陆抗的这些忠告都听不进去。后来陆抗去世,晋军讨伐东吴,沿着长江顺流东下,势如破竹,吴国终于被晋所灭亡。

“穷兵黩武”的“兵”是什么意思?“穷兵黩武”是什么意思?

“兵”的意思是指战争。“穷兵黩武”的意思是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读音:[qióngbīngdúwǔ]

出处:三国·曹丕《车驾临自江还诏三公》:“三世为将;道家所忌;穷兵黩武;古有成戒。”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百。”

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欲~,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宋度·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例句:德国法西斯穷兵黩武,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近义词:兴师动众、穷兵极问武、勤兵黩武。

反义词:休养生息、散马休牛、解甲归田、买犊卖刀、偃武修文、买犁卖剑、和平共处、买牛答卖剑、买牛息戈、卖剑买犊。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