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虚己受人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虚己受人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己什么人什么成语

己人成语:

舍己为人、

先人后己、

以己度人、

审己度人、zhidao

损人利己、

损人害己、

修己安人内、

以己律人、容

瘠人肥己、

瘠己肥人、

虚己受人、

枉己正人、

屈己待人、

推己及人、

人一己百、

至人无己、

察己知人、

尊己卑人、

大人无己、

人己一视、

损己利人、

有己无人、

洁己爱人、

损人安己、

贵人贱己

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的成语

1、博采众议bócǎizhòngyì

成语解释:博:广;议:建议。广泛采纳群众的建议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登传》:“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成语例子:领导干部必须博采众议,不能独断专行

2、博采众长bócǎizhòngcháng

成语解释:博:广泛;采:采纳;长:长处;优势。广泛地吸取各家或各方面的优点、长处。

成语出处:北齐?魏收《魏书刘芳传》:“考括坟籍,博采群议。”

成语例子:他对学生、画友,从不以我画线,而是主张博采众长,自立门户。(黄胄《怀念望云老师》)

3、虚己受人xūjǐshòurén

成语解释: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成语例子:我的领导是一个能够虚己受人的好领导。

4、虚己以听xūjǐyǐtīng

成语解释: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

成语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成语例子:这位主管工作踏实,对于属下所反映的意见,都能虚己以听。

5、纳谏如流nàjiànrúliú

成语解释:虚心听取谏议

成语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为我王纳谏如流,因此上丞相奏准。”

成语例子:玄德公纳谏如流,敬贤礼士。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四折

虚怀若谷百

读音:xūhuáiruògǔ

解释:谷:山谷.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胸襟宽度大得像山谷一样.

形容非常谦虚问,能容纳很多意见.

出答处:先秦·李耳《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用法:内主谓式;作容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在文言文中"犹当虚己以受人"以的用法

原句为:人君百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这里的主语是人君。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

其一:“以受人”作状语,修饰虚己。在这里是状语后置。那么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君王)还应该用接受别人的意见(的方式)来使自己(显得)谦虚。这样睿智的度人就会(问为君王)献出他们的谋略,勇猛的人就会(为君王)竭尽他们的力气。

这个时候,“以”应该翻译为“用”

其二:“虚己”作状语,修饰“受”。这里就是正常语序。那么这句话应该翻译为:(君王)还应该使自己虚心来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睿智的人答...

这个时候,“以”应该专作为连词,翻译为“来”

根据上下文,两种翻译方式和语序方式所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微有区别。个人偏向于属第一种,这样意思上更说得通。但高中文言文阅读题的文章中作这样的语法分析略显复杂,故而分析上应偏向于第二种答案,可以在之后老师讲解题目的时候询问老师。

人君虽胜哲,犹当虚己以受人 什么意思

人君虽胜哲,犹当虚己以受人:作为一国之主,虽然明哲智慧,通达理事,还应当不自满而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复。

注释:

①虚己,自己要谦虚。

②受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能听得进臣子们说的话。

出处: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制、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百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度,吾属之师也。”

——《资治通鉴·唐纪八》

戊子①,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②,故智者献其谋③,勇者竭其力④。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⑤,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⑥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⑦之师也。”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戊子,时在太宗贞观二年三月。戊子,是日期。②虚己以受人。虚己,自己要谦虚。受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能听得进臣子们说的话。③献其谋,提出(他的)主张、计划、策略等。④竭其力,尽量发挥(他的)力量、能力。⑤自用,固执自信,自以为是。⑥曾,竟,居然。⑦属,恰好,正是。

释文:贞观二年三月戊子这天,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阅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文辞深奥知识渊博。隋炀帝也是肯定尧、舜而否定夏桀、商纣的,可是,他所做的事情,为什么恰恰是相反的呢?”魏征回答说:“作为一国之主,虽然明哲智慧,通达理事,还应当不自满而能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有才干的人就能为你出谋划策,有勇决的人就能为你使尽力量。隋炀帝凭着他的胜人的才智,傲慢妄动,自以为是。因此,满嘴讲的是尧、舜的仁义道德,却做着桀、纣那样祸害人民的坏事,居然一点都不自觉,招致被推翻灭亡。”太宗说:“隋炀帝的事迹离现在还不远,恰好作了我们的反面教员。”

拾得:唐太宗很重视历史的教训,常常用来反省自己。当他读了《隋炀帝集》便提出了为什么会出现隋炀帝嘴上讲的大道理,实际做的却又是另一套的问题。魏征分析:即使绝顶聪明的人,如果自以为是,听不进人家半点意见,智者和勇者便会离他远远的,不为其献谋,不为其竭力,大家也不敢多提意见。结果,隋炀帝成了孤家寡人,架空了自己,这是很危险的,如同盲人瞎马,临近深渊,无人帮助勒马,改变前进的方向。魏征听说的“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言简意赅。古人古事,确是可以作为镜子,历代王朝的兴衰,原因复杂。但是,由于统治者的言行不一,不能虚己,拒人于千里之外,却会教训别人,使人敬而远之。结果事无所成,终于失败,也是主因之一。

虚已而能容什么意思

谦虚和律己才可以有容人之量。

如石投水赋(白敏中)

石明臣节,水喻圣聪。顺投既因於纳谏,虚受必俟乎输忠。从以谠言,出清规而有中;类夫贞节,入碧浪以无穷。爰自人谋,式彰天奖。言必在乎能发zd,道奚疑於虚往。自怀从善,闻蹇蹇於股肱。何异临川,运磷磷於指掌,理既符於水石,事且契於云龙。伫启心而是赞,在虚已而能容。石投水而诚资手敏,臣佐君而讵得面从。当手敏则水不伤清,匪面从则君能立政。嘉献替而无爽,幸遭逢而有庆。致至坚於元奥,象以得贤;受可转於清流,因之启圣。所以垂衣广纳,侧席深居。言之者何常率尔,闻之者足以启予。攻玉之形随帝心之沃若;补天之质,应王泽之濡如。既而流谤靡行,沈回几自得。当持重而无挠,冀临深而不惑。逆於耳而顺於心,黜其邪而褒其直。用砺金於睿鉴,涣汗潜通,举韫玉於恩波;津涯莫测,於是宣教化,罢畋游。开直道,务旁求。发挥谔谔之明节,会合洋洋之圣谋,石以贞坚,本无疑於虚掷;水惟柔顺,安有阻於暗投。夫然,则臣心磊落而上达,答君德汪洋而下流。况乎舟楫之道大行,不侮不慢;药石之言尽入,何忧何患?当道泰而人悦,固河清而海晏。彼汉高之用留侯,未若吾皇之纳谏。

《魏徵论隋炀帝》中“虚己以受人”的虚词“以”做什么作用?“吾属之师也”的“属”的意思是?

【原文】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注释】

1、戊子:时在太宗贞观六月十三日。

2、上:指唐太宗。

3、是:称赞。

4、虚己以受人:虚己,自己要谦虚。受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能听得进臣子们说的话。

5、献其谋:提出(他的)主张、计划、策略等。

6、竭其力:尽量发挥(他的)力量、能力。

7、俊才:超人的才智。

8、自用:固执己见。

9、诵:述说。

10、曾:竟。

11、属:恰好,正是。

【翻译】

戊子这一日,皇上(唐太宗)对陪立两旁的大臣说:“我读了《隋炀帝集》这部书,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也知道是肯定尧、舜而否定桀、纣的,但是做起事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征答道:“百姓的君主即使都是贤哲圣明,但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这样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贡献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尽他的全力。隋炀帝这个人,仗着自己超人的才智,骄傲自大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所以尽管他嘴里说的是尧舜之美德,干的却是桀纣之所为。他没有自知之明,因此遭到覆亡的下场。”皇上听了,深有感触地说道:“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