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若合符节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若合符节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出处,原文,释义。

出处:《孟子?离娄下》

原文:离娄下·第十九章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释义: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作者:孟子

朝代:战国

扩展资料

孟子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孟子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离娄下其他章节

离娄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白话文

孟子说:“舜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是东方边远地区的人。

文王生在岐周,死在毕郢,是西方边远地区的人。

两地相距一千多里,时代相距一千多年,但他们得志后在中国所推行的,像符节一样吻合,先出的圣人和后出的圣人,他们(所遵循的)法度是一样的。”

离娄下·第二章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

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

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白话文

子产治理郑国的政事,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说:“(子产)仁惠却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

(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桥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车的桥修好,百姓就不会为渡河发愁了。

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时让行人回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一个个地帮别人渡河呢?

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对每个人都一一去让他喜欢,时间也就太不够用了。”

离娄下·第三章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王曰:礼为旧君有腹,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位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雠,寇雠何服之有!

白话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狗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不相识的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

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服孝,君主怎样做,臣下就能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在职时)有劝谏,君主就听从,有建议,君主就采纳,使君主恩泽遍及百姓;(臣子)有原因离职(到别国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且派人先到他要去的地方作好安排;离开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封地房屋。

这叫三次有礼。

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

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接受,有建议,君主不肯听,(因此)恩泽不能遍及百姓;有原因离去,君主就要捉拿他,还想法使他在所去的地方陷入困境;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封地房屋。

这样就叫作仇人。

(成了)仇人,哪有什么要服孝的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离娄下

出处:《孟子离娄下百》原文:离娄下·第十九章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度。「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释义:孟子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版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权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

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希,通“百稀”,稀少的意思。

出处:《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人度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知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译文:孟子道说:“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专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属施行仁义。”

应予批判摒zd弃以外,也算说得精辟。他指出人虽绝大部分同于动物,但却具有“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部分(孟子称之为“性善”);要做好人做君子,关键在于克制同于禽兽的部分而保存发扬那“几希”的“人性”。这也就是专恩格斯所说的“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也就是钱先生上段论述的后一个方面,谓人性能够“约身胜欲,以礼义齐嗜好”,以社会性(要求合作)去克制、中和生物性;这才超出动物而为“人”属!一般人们提到人性,也多是以之为善的,如恩格斯将“人性”和“兽性”对举;又如人们贬斥残暴恶棍时,常骂之为“丧失人性”、“毫无人性”...

搜狗问问

这是孟子来的名言孟子这段话除去“污蔑庶民”看不起老百源姓的这层意思应予批判摒弃以外,也算说得精辟。他指出人虽绝大部分同于动物,但百却具有“异于禽兽者度几希”的部分(孟子称之为“性善”);要做好人做君子知,关键在于克制同于禽兽的部分而保存发扬那“几希”的“人性”。道

'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赴死,他们听不到‘这句话出自哪?

“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赴死,他们听不到”这句话出自《终极一班》

原本出自宫本武藏:“谁能阻止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听不到啊......斗士的剑一挥出,必会听到战败者的哀嚎。”

宫本武藏的这句话是对他前半生的悔悟,前半生的盲目,一时的热血冲昏了他对忍的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

年少气盛的热血武士带着赴死的狂热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其间悲剧有几何,其间失败者的哀鸣又有几何,只是他听不到,他也看不到。

在剧中,本来是说不良少年们不听家人的劝阻,坚持进行着所谓的决斗,坚持让自己堕落,坚持过着自己黑暗和没有出路的生活,让人痛心疾首。

只是在一帮热血青年的演绎下,却赋予了它一点英雄的悲壮气息。

勇敢的少年不畏受伤,不畏流血,只是坚定地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绝不回头,永无退缩,无论付出什么代价,哪怕前方等待他们的是死亡。

扩展资料:

时代背景

宫本武藏的一生处于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到德川封建制度的圆熟时期。这段期间是日本从战乱进入和平的时期,也是由剑客纷起,逐渐进入寻主求仕的时期。

战乱时期,武藏所表现的是武士们自我体现的成长过程,而德川和平时期则是武藏后半生出仕为官,又不愿放弃自我的矛盾时期。所以武藏的一生不只是他个人的生活,也是时代的象征性过程。

日本自丰臣秀吉到德川初期(1626年岛原之乱以前),是时代气氛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个扬名立万的时代,这段时期大约在武藏与佐佐木小次郎于严流岛决斗以前。

武藏的自我肯定与自我成长正可说是时代的象征。当时日本剑客纷起,其纷杂多姿构成了日本明朗的色彩,但自岛原之役以后,由战乱起于和平。

也由风姿绰约进入沉静稳重,时代的色样大为褪色,给人的印象当然不如以前波涛万丈般艳丽。而武藏的一生也与时代的变迁若合符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终极一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宫本武藏

这句话在《终极一班》出现过,原本出自宫本武藏:“谁能阻止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听不到啊......斗士的剑一挥出,必会听到战败者的哀嚎。”

宫本武藏的这句话是对他前半生的悔悟,前半生的盲目,一时的热血冲昏了他对忍的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年少气盛的热血武士带着赴死的狂热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其间悲剧有几何,其间失败者的哀鸣又有几何,只是他听不到,他也看不到。

宫本武藏作为一代武圣,他的话深刻地揭露了武士的精神。斗士的剑一挥出,必会听到战败者的哀嚎。这才是武士的真正意义,捍卫正义,驱除黑暗。

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至少火热的青春没有虚度,至少决战过后没有遗憾,永不后悔。少年武士慷慨赴死,为了自己的理想,是该听不到啊。

扩展资料

1.《终极一班》——“?谁能阻止得了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

本来是说不良少年们不听家人的劝阻,坚持进行着所谓的决斗,坚持让自己堕落,坚持过着自己黑暗和没有出路的生活,让人痛心疾首。只是在一帮热血青年的演绎下,却赋予了它一点英雄的悲壮气息。

勇敢的少年不畏受伤,不畏流血,只是坚定地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绝不回头,永无退缩,无论付出什么代价,哪怕前方等待他们的是死亡。

难道真如别人眼中所看到的那样,少年武士赴死,是为了所谓的K.O榜虚名,所谓的老大、统治者的地位吗?不是的,也许在他们心中,这只是他们挥洒自己的青春,阐述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罢了。谁能阻止得了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

2.宫本武藏:“谁能阻止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听不到啊......”

他是日本战国末期至江户时代初期的剑术家、兵法家、艺术家。因与佐佐木小次郎决战而一举成名。宫本武藏的一生处于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到德川封建制度的圆熟时期。这段期间是日本从战乱进入和平的时期,也是由剑客纷起,逐渐进入寻主求仕的时期。

战乱时期,武藏所表现的是武士们自我体现的成长过程,而德川和平时期则是武藏后半生出仕为官,又不愿放弃自我的矛盾时期。所以武藏的一生不只是他个人的生活,也是时代的象征性过程。

宫本武藏的一生属实是个传奇,在他的身上有许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那种一往无前的态度,就像他说过的一句话一样:谁能阻止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听不到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宫本武藏

百度百科-《终极一班》

“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赴死,他们听不到”这句话出自日本剑术家宫本武藏。

原句为:“谁能阻止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听不到啊......斗士的剑一挥出,必会听到战败者的哀嚎。”

意思是:年少气盛的热血武士带着赴死的狂热去战斗,他们听不到他人的阻止。战士的剑一挥出,必会听到战败者的哀嚎。

宫本武藏作为一代武圣,这句话深刻地揭露了武士的精神:年少的武士慷慨赴死,为了守护的人,任凭自己的热情引导,心里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向死而生,百折不屈,这是武士的精神,捍卫正义的一面,去除邪恶黑暗,哪怕代价是生命,但在那一刻,他们都听不到。

扩展资料:

宫本武藏的一生处于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到德川封建制度的圆熟时期。这段期间是日本从战乱进入和平的时期,也是由剑客纷起,逐渐进入寻主求仕的时期。

战乱时期,宫本武藏所表现的是武士们自我体现的成长过程,而德川和平时期则是武藏后半生出仕为官,又不愿放弃自我的矛盾时期。所以武藏的一生不只是他个人的生活,也是时代的象征性过程。

在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中有写到自己,自述在13岁初次战斗中战胜了新当流的有马喜兵卫,16岁击败但马国有“刚强”之名的剑道家秋山。

21岁,宫本武藏赴京都,与日本国内的剑道家交手。据统计,从13岁到29岁,宫本武藏共决斗60余次,取得全胜。

在剧中,本来是说不良少年们不听家人百的劝阻,坚持进行着所谓的决斗,坚持让自己堕落,坚持过着自己黑暗和没有出路的生活,让人痛心疾首。只是在一帮热血青年的演绎下,却赋予了它一点英雄的悲壮气息。勇敢的少年不畏受伤,不畏流血,只是坚定地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绝不回度头,永无退缩,无论付出什么代价,哪怕前方等待他们的是死亡。难道真如别人眼中所看问到的那样,少年武士赴死,是为了所谓的K.O榜虚名,所谓的老大、统治者的地位吗?不是的,也许在他们心中,这只是他们挥洒自己的青春,阐述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罢了。谁能阻止得了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宫本武藏答作为一代武圣,他的话深刻地揭露了武士的精神。其实在这句话后面,还有另外一句——谁能阻止得了少年武士赴死呢?他们听不到。斗士回的剑一挥出,必会听到战败者的哀嚎。这才是武士的真正意义,捍卫正义,驱除黑暗。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至少火热的青春没有虚度,至少决战过后没有遗憾,永不后悔。少年武士慷慨赴死答,为了自己的理想,是该听不到啊。

孙策字伯符其中的“符”字做何解?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有符和代表有兵权

符fú

〈名〉

(1)(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2)符信[tally]

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

门关用符节。——《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

若合符节。——《孟子》

封皇帝玺符节。——《汉书·高帝纪》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3)又如:符玺(古代帝王的印章);符宝郎(古官名。即“符玺郎”,掌管皇帝八宝及国家的符节);符契(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符传(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

(4)征兆[omen]

守尔天符。——《答宾戏》。注:“相命也。”

以风符应合于天地。——《史记·李武纪》

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汉书·刘辅传》

(5)又如:符兆(征兆);符应(天降祥瑞的征兆和人事相应);符表(显露的征兆);符瑞(吉祥的征兆)

(6)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incantations]

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红楼梦》

(7)又如:符水。也叫神水。道士用以治病;符壳(道家的符录。亦比喻《金刚经》);符书(符箓)

(8)盖有官府印信、下行公文的一种[document]。如:符书(官府文书);符敕(敕命文书)

(9)谓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order;notice]。如:符文(敕命文书公文);符目(符敕等公文的题签);符帖(简帖)

(10)票证;单据[ticket]。如:符验(凭据;证件)

(11)一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spell]。如:符命(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符祥(符兆);符运(犹符命);符历(记录符命的历书)

(12)契约[contract]。如:符儿(借契;字据)

(13)符号[symbol]。如:音符;休止符

(14)通“莩”。莩甲。草木种子外皮[husk]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史记·律书》

(15)姓

词性变化

--------------------------------------------------------------------------------

◎符fú

〈动〉

(1)符合;相同[accordwith]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史记·货殖列传·序》

(2)又如:符同(符合;相同);符协(符合;相同);符会(符合);符应(符合);符验(证验,符合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