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捉贼捉赃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捉贼捉赃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成语的解释和出处有哪些?

郑重其事

释义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2足智多谋

释义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3智周万物

释义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

出处《周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4正直无私

释义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出处《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

5正正之旗

释义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6自知之明

释义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7振振有辞

释义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8正中下怀

释义正合自己的心意。

出处《后汉书?刘玄传》:“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

9沾沾自喜

释义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出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10捉贼捉赃

释义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成语解释、出处及例句

哀毁骨立:āihuǐgǔlì

【成语解释】形容在父母丧中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

【成语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瘠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从捉贼捉赃开始成语接龙

顶针续麻

拼音:dǐngzhēnxùmá简拼:zddzxm

近义回词:反义词:

用法:

解释: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一种文字游戏。答如:成语接龙等。

出处:

例子:

谒后语:

谜语:

成语捉贼捉赃是什么意思

捉贼捉赃百释义: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拼音][zhuōzéizhuōzā度ng]

[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专:“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属’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捉贼捉赃

zhuōzhidaozéi?zhuō?zāng

【解释】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专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做事必须要有证据

【近义词】捉奸捉双

【例句】~,捉奸见双。又无证见,如何断得他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五)属

解释捉贼见赃,捉奸见双

应为:捉贼捉赃,捉奸见双

zhuōzéizhuōzāng

意思: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来事实为根据。

成语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谚曰:‘捉贼捉脏,捉奸捉双。’此虽俚言,自极为有道。”

例句:捉贼捉赃,捉奸见双。又无证见,如何断zd得他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五)

为什么办案获罪?

没有哪个人的成就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成事的路上遇到曲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一个从内而外透着正气的人,即使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会处乱不惊。因为,天理一定是正义的这一方。

乾隆帝驾崩之后,嘉庆掌握了实权。大权在手,嘉庆便大兴政令。他的第一道政令,就是赐和珅自尽,接着便派宰相刘墉前往和府封门抄家。蒋中堂和文尚书负责审理窖藏黄金一案。

刑部大堂上,蒋中堂正襟危坐在审判台上,一手捋着胡须,一手拿着折扇,神情很不自然。这蒋中堂姓蒋名正,字言顺,小时候陪嘉庆帝读书,长大后一直官运亨通,和珅一死,他就理所应当地当上了中堂。文尚书斜坐在一旁,轻摇折扇,一副与己无关的模样。这文尚书也是嘉庆帝的陪读,最初时候依靠和珅升迁,后又因揭发和珅有功升为户部尚书兼九门提督。

不一会儿,两人发现这审讯家眷也不是什么轻松的差事。和珅的几个老婆真是花样百出,有默不作声的,也有精于周旋的,似乎各有各的门道。没一会儿,就把两个主审官搞得是头晕脑胀。

蒋中堂一看这么闹下去也不是办法。他猛然喝了一声:“退堂!”文样不解其意,问道:“十个老婆才审了三个,还有……”蒋中堂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训斥道:“都是你惹的祸,道听途说,你就向皇上上奏折。这下可好了,骑虎难下了吧。”文祥意味深长地笑了两声说:“嘿嘿!中堂大人,好办,好戏在后头呢。”蒋中堂摸摸胡须,想了想,突然会心地笑了,连连说:“好!

好!好!一箭双雕,妙妙妙,就看刘罗锅的好戏了。”

这日,刘墉下朝回家,看到家门上贴了两个字,一个“宰”字,一个“牢”字,心里很是纳闷。

他找来管家问题:“刘安,门口那两个字是谁贴的?”刘安回忆说:“回大人,不知道啊。哦,想起来了,刚才只路过一个老尼姑,很有可能是她送的这两个字。”

刘墉何等聪明,一听便道:“这两个字我看不出有什么恶意,无非是暗中点化于我。今后你要留意,老尼姑还会来的。”夫人从里屋迎出来:“老爷回来啦!”刘墉只顾看字,没有回答,径直向书房走去。

刘墉匆匆忙忙地走进书房,站在书桌前端详着那两个字,自言自语地说:

“笔体隽秀,清新飘逸,透着出家人的淡泊,有似曾相识之感。”

刘夫人走进来,看见桌子上的两个字,顺手拿起来问道:“看样子,这两个字似乎出自女人之手。”

“是的,夫人。”

刘墉又是一番仔细的端详,之后缓缓说道:“你们仔细看这两个字,共同点是上边都有个宝盖,这宝盖应该是指我头上戴的官帽,宝盖下边一个是‘辛’字,一个是‘牛’字,这是说我是头辛苦的牛,对吗?”

刘安听后道:“对对。”接着又摇了摇头说,“不对,不对。”

刘墉没理会,接着又感慨地说:“我是一头牛,戴着官帽的辛辛苦苦的牛。我这一辈子就是一头被人驱使,为人拉车的牛。虽只有两个字,也概括了我的一生啊!你们说对不对?”

刘安点点头,刘氏夫人却摇摇头说道:“我总觉得要大难临头了。那个‘牢’字肯定是不吉利的;那个‘宰’字,固然是宰相的‘宰’字,可也是宰杀、宰割的‘宰’字啊!”想到这里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好啦,夫人,别因为这两个字就弄得人心惶惶的,我们吃饭去吧。”

再说,那日这蒋中堂和文尚书憋了一肚子气,于是就出了个馊主意,联名上奏皇上,把这个案子推给了刘墉,说原案是刘墉审的,这个小尾巴还应由他完成。嘉庆帝就把刘墉召到养心殿,对刘墉说:“刘爱卿,和珅为小妾窖藏黄金一案,审过七八遍了,总没结果,要了结这个案子非得你审不可啊。”

“皇上,请恕微臣直言。”刘墉分析说,“其一,窖藏六干多斤黄金,光挖地窖也要几十人,这么大的动作不可能一点风声都没有;其二,和珅的为人并不大方,娶妻虽多,但女人在他心里并没有多重要的位置;其三,在查抄和珅的家产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能证明。由此三点判断这窖藏很可能是无中生有之事。”

“刘爱卿,这件事是户部文尚书告发的。虽然他是得到和珅信任的人,但暗地里也给朕提供了不少情况,朕还是很了解他的为人的。”刘墉听后,没有再发言。

次日,刘墉带了十几名账房先生来到和府清水斋,命守门的士兵打开账房,开始查账。十几个算盘日夜不停地算了整整三天三夜,总算将和府的流水账算清了。和府收入总共是十二亿二干四百三十六万两。其中支出十亿一千二百一十八万两,库存三亿二千四百三十六万两,支出加库存超出收入一亿多两。另外黄金收入为二百万两。库存黄金却是二百五十万两,多出五十万两。

刘墉看了账后,寻思:如果库存黄金比实际收入的少,那肯定还有窖藏黄金没有挖出来。现在是库存大于总收入,这说明不存在窖藏黄金的问题。

库存黄金反比账上多,这又是哪来的呢?刘墉问账房先生,账房先生分析说:“这种情况一般有两个方面,_是收入没能入账;二是还有账本没有找到。”

于是,刘墉带着刘安走进和珅卧室,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终于在床头上的龙头,轻轻一扳,床慢慢移开,地板裂开一个洞。刘墉顺着台阶走下去就走到了地下室门口,用手轻轻拉动门环,门自动打开。刘安点亮了火把,跟在后面。又是一道门,这次刘墉有经验了,他一转动门环就闪身往旁边一躲,但还是慢了半步,门后射出的三支利箭,擦着刘墉的耳朵一闪而过。门开了,原来是一问密室,密室的中间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个非常精致的楠木盒子。刘墉走过去,打开盒子一看,盒内放着一本账本。刘墉顺手拿起,翻开一看,越看越吃惊。原来,这是和珅亲自记录的有行贿人名字和礼品数量的重要账本。

刘墉说着,突然听到外面有响动,他下意识地向外看看,有个人赶紧缩回了头。

刚才的响动刘墉确实没听错,有人一直在暗中盯梢。这个人是蒋中堂的家仆,是蒋中堂和文尚书派去盯梢的人。被刘墉发现后就没敢再停留,赶紧回家向中堂送信。他一进门就说:“中堂大人,刘墉他们什么也没找到,只找到了一本没用的旧账本。”这时,在一旁的文尚书却有些吃惊,不安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说道:“账本?这可能是和珅亲自记录的那本个账本,上面的贿赂情况都记得一清二楚。”顿了一下,又看着蒋中堂说:“说不定你我二人,也在上面呢?”

这一句可让蒋中堂彻底慌了神:“这可怎么办?这可有革职的危险啊!”

“我这就去找刘墉,劝他将账本烧掉。告诉他,如果他把账本交给皇上,那就是与满朝文武为敌,如果真的要得罪那么多人,他这刘堂中也坐不住了。”蒋中堂边说边准备往后堂走。文祥一看马上站起身来说:“我看我们还是先下手为强的好。”说着就匆匆出了门。

蒋夫人从屏风后走出,对蒋中堂说:“快派人去。”

“派人去哪里啊?”

“你没听文大人说先下手为强嘛,快派人将账本抢回来。”

此时,刘墉和家仆刚从地窖里走出来。此时的天色已经有些黑了。突然从黑暗里窜出三个大汉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经过一番争抢之后,三个大汉抢到账本转身越墙而去,消失在夜色里。

刘墉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就听见刘夫人在嚎啕大哭。这刘夫人见老爷和刘安回来了,忙止住哭泣说:“老爷,你可回来了。”刘墉一手扶着夫人,定睛一看,家里一片狼藉。刘墉顿时明白了因果,估计也是来抢账本的。

第二天,嘉庆皇帝上朝。刘墉向前一步:“万岁,臣有本。”

嘉庆含笑道:“刘爱卿,奏上来。”

刘墉奏道:“皇上,老臣奉旨查抄和珅家产,所有家产登记造册,金银珠宝全部入库,房产店铺一律查封。总共合白银八亿两千万两,现经臣复核,准确无误。”

嘉庆打断刘墉的话:“这些朕已经知道了。朕要问你,和珅为小妾窖藏黄金一案弄清了没有?”

“启禀皇上,经过臣和众账房先生复核,和珅黄金收支总账现已查清。”

嘉庆听后喜形于色,急切地问题:“那十万两黄金窖藏在什么地方?”

刘墉说:“回皇上,根本没有。”文祥在一旁插嘴道:“刘大人,你可是当朝宰相,说话可要有根据。”刘墉反唇相讥道:“文大人,您说的凭证在哪里呢?”

“和珅家人都这样说。”

刘墉反驳道:“据我所知,在审讯过程中,和珅的家人什么都没有承认。”

接下来就是蒋中堂和文大人两个人的奚落和冷嘲热讽。刘墉转向皇上说道:“启禀皇上,臣已查清,和珅共收入黄金账上为二百五十万两,库存也是二百五十万两,与账本相符,他不可能另外还有十万两送给小老婆。要说送个几千两还有可能。皇上,这是细账,请皇上御览。”太监接过清单,转呈皇上。

文祥上前一步:“启禀皇上,和珅收礼不入账的情况多了,不能光看账本的。”

刘墉接着说:“当然不能光凭账上的记载,还要实地考察。十个地窖要挖在十个不同的地方,需要上百人去挖,六干多斤黄金也要人运送。这么大的工程,难道他没有用外人,全都是十个小老婆自己干的不成?当然不是。既然要用外人,就没有不透风的墙。现已悬赏好几个月了,除文大人以外,仍没有一个人告发,我们还要拖到什么时候?”

嘉庆挥了挥手说:“你们不要争了,这件事不管是有还是没有,案子到此为止。”

刘墉又奏道:“皇上,臣以为比黄金白银更为重要的是,皇上没收和珅八亿之金固然能一时充盈国库。然而,如再出个和珅,或者不把大大小小的和珅挖出来,国家财物还是要流失,再有二八一十六亿两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啊!”

“那依你之见如何?”

“依臣之见,惩罚和珅只是冰山一角。要以和珅为鉴,整顿朝纲,加紧督察,这样才能对国库形成真正的保护。望皇上颁布条令,训导大小官吏,凡贪污受贿者,一律严惩不怠。还要晓示百姓,监督举报官员劣迹,让贪官污吏人人畏惧,个个现形,无立锥之地。这样就会天下大治,国富民强,社稷安如泰山,皇上才能高枕无忧啊。”

“刘爱卿所言极是,但不知从何做起?”

“老臣以为,惩治受贿者固然重要,倘若对行贿者不加治罪,受贿之风就难以禁绝。请圣上想想,如果无人行贿,和珅如何受贿呢?既然和珅治了罪,那些向和珅行贿的人仍然逍遥法外,他们还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千方百计向官员送钱、送物,这样贪官污吏就会子子孙孙滋生不绝,民怨载道,众叛亲离,国无宁日。因此对行贿者和受贿者应同样治罪。但为了朝野安定,过去行贿者可一律赦免,今后则严惩不贷。”

“刘爱卿远虑极是,朕命你草拟法度,颁诏天下,以绝后患。”此时,站在一旁的文祥上前一步说道:

“臣奉命破案,发现和珅亲自记录的账本,上面一笔笔记录着和珅送给刘墉的银两财宝,总共有上百万两。没想到,刘墉与和珅狼狈为奸……”文武大臣都惊骇地盯着文祥手里的账本。文祥得意洋洋地将账本送到每位大臣的面前。

嘉庆也难以置信地让文祥再说一遍。

文祥说:“吾皇圣明,刘墉表面上与和珅不和,暗地里却领着和珅的银两。他沽名钓誉,伪装清廉,实为贪赃枉法之徒。”

蒋中堂跟着煽风点火,说:“原来如此。难怪和珅如此胆大妄为,就因刘大人受他贿赂而坐视不管,今日真相大白,刘墉难辞其咎啊!”

嘉庆还是有些不信,仔细看过账本之后,勃然大怒地说:“刘墉,你欺骗了父皇几十年,盗得天下清正廉洁之名,没想到竟是如此欺世盗名之辈!”

“启奏圣上,这是他们诬陷老臣。一本假账不足为凭,还望圣上不要被这拙劣的雕虫小技所迷惑,冤枉老臣。”

“铁证如山,你还巧舌诡辩,推出去斩首。”嘉庆厉声说。两名禁卫军士,架起刘墉就走。众大臣都呆若木鸡。

这时众大臣相继跪下,齐声道:“臣等保刘墉,臣等保刘墉……”

蒋中堂迟疑了一会,出班奏道:“肩奏圣上,刘墉虽然有罪,念他是先皇老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饶他不死,令他解甲归田,不准再过问朝政。”

嘉庆有点回心转意,但不好改口,就给了刘墉一个台阶,问道:“刘墉,你知罪不知罪?”

刘墉是个牛脾气,非要较真,说道:“皇上,刘某虽不敢言功,一生忠保大清江山不知有何罪?”

嘉庆将账本扔在刘墉面前说:“你自己看看,这还不足为证吗?”

刘墉拿起账本翻看,越看越觉得可笑,向皇上说:“请皇上明察。这账本的笔迹是和珅所记。你看,第一笔记着乾隆三十五年三月十三日送刘墉白银五万两。最后一笔记着嘉庆三年即今年送刘墉黄金五千两。这两笔账前后相隔二十八年,放了二十八年的账本全都这么新。大家闻闻,还有墨香味,墨迹也是新的,而且浓淡完全一样。我敢断定,如果是和珅亲笔,也是他在狱中造的假账;如果是代笔,肯定是和珅余党造的假账。和珅啊和珅,你到死也不放过我。如果谁相信这是真的,那未免太愚蠢了。”

嘉庆听着不由地大怒道:“大胆刘墉,你找死?”

刘墉说:“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但臣有个小小的请求,望皇上恩准。

请皇上把皇冠让臣戴一戴,刘墉就是千刀万剐,也死而无憾。”

嘉庆大怒道:“大胆刘墉,你这是图谋造反,篡位之罪!”

“造反、篡位不敢,只是向皇上请求一个该杀的罪名,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不给皇上落个诛杀忠良的骂名。”

嘉庆一愣道:“你说什么?难道你与和砷暗里勾结,收受贿赂还不该杀?”

“想我刘某与和珅贪赃枉法斗了几十年,满朝文武亲眼可见,天下人人皆知。捉贼捉赃,捉奸捉双,仅凭一本假账,就定我受贿死罪。赃证在哪里,和珅给我的银子在哪里?人证、物证都没有,我刘墉生死事小,实在不忍心败坏皇上英名。”

嘉庆一听刘墉句句在理,转怒为喜道:“难得老臣一片忠心,朕就成全你。”说着走下龙座来到刘墉面前,自己摘下皇冠,亲自给刘墉戴上。

刘墉急忙摘下皇冠还给嘉庆,一边说:“臣刘墉,死罪,死罪。”一边转身向外走去,他步履稳健,神态自若。

嘉庆突然大喊:“你给我回来。”刘墉站住,回头看着嘉庆。

“朕赦你不死。”

嘉庆向着大殿上的诸位臣子问道:“我想杀刘墉,刘墉不但不恨我,还担心给我留下骂名,这样的忠臣让我到哪里去找?诸位爱卿觉得朕能杀他吗?”

众大臣除文祥和蒋中堂外都答日:“不能。”

刘墉跪下叩头说:“谢主龙恩,臣永世不忘皇上大恩大德,臣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刘墉拿出奏折呈上。原来刘墉是想告老还乡了,官场中的种种已经让他感觉疲累。

况且,和珅虽然不在了,但是满朝文武都是和珅的余党旁系,自己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危险,于是又奏道:“老臣有篡逆之嫌,圣上虽不杀老臣,但老臣已难以列班朝廷之上,愿辞官为民,望圣上恩准。”

嘉庆迟疑地说:“这……暂且依你,先回家养老吧!”

刘墉跪下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摘下官帽的那一刻,刘墉感觉无比轻松。他把帽子交给侍从,自己转身走出了金銮殿。他回头看看,感慨万千。

仕途中总会有一场场激烈的战争,里面的辛酸苦辣也只有当事者才能明白,人生的跌宕起伏也在此呈现出来。只有像刘墉那样,立身如针,处世如线,精明知进退的人才能有全身而退的可能。

捉贼捉赃有成语故事吗

【词目】捉贼捉赃,捉奸捉双

【读音】zhuōzéizhuōzā抄ng,zhuōjiānzhuōshuāng

【释义】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出处】宋·胡太初《昼帘绪论·治狱》:“袭谚曰:‘捉贼捉赃,捉奸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知于处事

【近义词】捉贼捉赃、捉奸捉双

【成语例子】路遥《平凡的道世界》第一卷第49章:“那小子就在窑里面。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这下看他小子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