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邦国殄瘁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邦国殄瘁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邦国殄瘁成语接龙瘁后面是什么?

没有瘁开头的zd成语,只能谐音催人泪下下落不明→明察秋毫→毫发不爽→爽然若失→失道寡助→助人为乐→乐极生悲→悲天悯人→人才辈出→出人内意表→表里如一→一表人才→才貌俱全→全力以赴→赴汤蹈火→火上浇油→油然而容生→生龙活

求《诗经·大雅·瞻昂》的翻译

瞻卬

瞻卬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厉。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鞫人忮忒。谮始竞背。岂曰不极?伊胡为慝?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天何以剌?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人之云亡,心之忧矣!天之降罔,维其几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觱沸槛泉,维其深矣。心之忧矣,宁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无不克巩。无忝皇祖,式救尔后!

译文

抬起头来望昊天,不肯对我施恩情。天下长久不太平,大祸降临在人境。国家无法得安定,士卒人民都累病。好比蟊贼害禾稼,没完没了不得宁。罪恶之网不收起,人民苦难永难停。

别人有了好土田,你却占有搞盘剥。别人有了老百姓,你又强行去抢夺。这人本是无辜者,你要把他来捕捉。那人本应有罪过,你却替他来开脱。

聪明男子建成城,聪明女人使城倾。可恨此妇太聪明,变成枭鸱发恶声。女人多嘴舌头长,祸乱都由她造成。祸乱不是从天降,大都由于妇人生。王行暴政无人教,就因爱把妇人听。

诬告害人多诡计,先行诽谤后背弃。难道这样还不够。为啥继续做恶事?商人唯求三倍利,主持政事岂相宜?妇人不肯做女工,停止养蚕和纺织。

上天为啥施责罚?神灵怎不赐福祥?披甲夷狄你不管,反而怨恨把我伤。天灾人祸不忧虑,人君威仪尽丧亡。忠臣贤士都离去,国家困病多灾殃。

上天降下罪恶网,多如牛毛密如雨。忠臣贤士都离去,我的心里多忧虑。上天降下罪恶网,灾难临近无处藏。忠臣贤士都逃亡,我的心里多忧伤。

槛泉泉水涌不息,泉水源头深无底。我的心中多忧戚,难道只从今日起?我生之前无灾祸,我生之后灾祸已。高远无边老天爷,一切无不可畏忌。伟大祖先不可辱,子孙后代应救济。

赏析

这是一首尖锐讽刺和严正痛斥昏庸荒淫的周幽王宠幸褒姒,斥逐贤良,败坏纪纲,倒行逆施以致政乱民病,天怒神怨,国运濒危的诗。言辞凄楚激越,既表现了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又抒发了他疾恶如仇的愤慨。

关于诗的作者,《毛诗序》说:“凡伯刺幽王大坏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刺幽王嬖褒姒以致乱之诗。而《序》谓凡伯作,则未有考。曹氏粹中曰‘凡伯作《板》诗,在厉王末,至幽王大坏时,七十余年矣,决非一人,犹家父也。’然亦不必辩。”郑振铎说:“有心的老成人,见世乱,欲匡救之而不能,便皆将忧乱之心,悲愤之情,一发之于诗。……《板》是警告,《瞻卬》与《召旻》则直接破口痛骂了。”(《插图本中国文字史》)其实,诗的作者究竟是谁,无关宏旨。就诗本身推论,我们认为这首诗出自一位心地正直、关心国事,但又受到排挤、极不得志的西周宗室或朝廷官员之手。

全诗七章。首章总言祸乱。天降灾祸,时局艰困,国运危殆,生灵涂炭。“天”,既指自然界的天,亦指人间社会的“天”——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蟊贼蟊疾,靡有夷届;罪罟不收,靡有夷瘳”,害人虫不亡,则人民的灾难就永远不会有结束之期。“蟊贼”喻指幽王、褒姒之流,“罪罟”实指他们多设科条以陷人之事。只此四句已说尽幽王时乱象。二章形容政刑颠倒之状,承首章“蟊贼”、“罪罟”生发,通过两个“反”字,两个“覆”字,揭露了统治者黩货淫刑的罪状。三章言致祸之由,认为女宠是祸乱的根源。四章写褒姒无中生有,陷人于罪,斥责她干预朝政,祸国殃民。五章申诉幽王听信褒姒谗言,不虑国政,忌恨贤臣,致使人亡国瘁。“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忌恨贤能,任用小人;谏言难进,妇言是听;骄侈怠惰,威仪不谨。这就是幽王的所作所为!六章哀贤人之亡,抒发忧时忧国之情,言辞剀切。末章自伤生逢乱世的不幸,希望幽王改悔,以劝戒作结。

《瞻卬》塑造了一位疾恶如仇、悯时忧国的诗人形象。他对统治者的种种倒行逆施作了无情的揭露和严正的批判;对贤人之亡、国运濒危,又深感惋惜,痛心疾首。他气愤填膺,言辞尖锐,指出了幽王的昏愦偏听、黩货乱刑、听信妇言、斥逐贤臣;指出了褒姒的狡黠邪恶、诡计多端、造谣毁谤、出尔反尔。对他们罪恶行径所作的揭露,诚如方玉润所说,是“穷形尽相,不遗余力”(同上)。诗人深忧的根本原因非个人不幸,而是“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方玉润说:“诗之尤为痛切者,在‘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二语,……夫贤人君子,国之栋梁;耆旧老成,邦之元气。今元气已损,栋梁将倾,此何如时耶?盖诗必有所指,如箕子、比干之死与奴,故曰:人之云亡,而邦国殄瘁也。倘使其人无足重轻,虽曰云亡,又何足殄人邦国也耶?惜无可考耳。然而痛矣。”(同上)贤臣或丧亡,或杀戮,或贬黜,或隐逸,或逃亡,国脉将绝,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楚辞·九章·涉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象征性讽谕与这位诗人所唱叹的内容何其相似乃尔!诗的五、六两章,对诗人形象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难以压抑的悲愤之情一如火山熔岩喷薄而出。“天何以刺,何神不富”对苍天的劈头诘问;“舍尔介狄,维予胥忌;不吊不祥,威仪不类”对统治者恶行的胪列;“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对危急局面的揭示,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切齿痛恨。与末章合观,三句“人之云亡”,悲叹,惋惜,怅惘,不可名状。两句“心之忧矣”,一句“心之悲矣”,反覆重言,长吁短叹,忧心忡忡,凄切之情,言之惨然。凄楚的音节,回环往复、催人泪下的咏叹,表现了一片孤臣孽子之心,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瞻卬昊天,则不我惠”,“舍尔介狄,维予胥忌”的个人遭逢;“不自我先,不自我后”的身世悲叹;“人之云亡,邦国殄瘁”的家国之慨,在这首诗中又浑然相融,既扩展了诗歌反映的层面,使这首诗具有社会的、史诗的性质,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感人。

《瞻卬》一诗的设辞造句,亦颇具特色,表现了作者高度的语言修养及艺术素养。反问、感叹、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绘的对象形神毕现,使作者的感情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反问加强了质问的力量,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愤慨;感叹或感时而悲,或因事而怒;排比列数罪行,一气说出,倾吐无余,又正反互用,形成强烈对比;语助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虚处生神。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中比喻的运用,不但绘形,且能达情,独具匠心。“蟊贼蟊疾,靡有夷届”,把祸国殃民的幽王、褒姒之流比为吃农作物的害虫,既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无比愤恨,也表达了当时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共同心声。为了突出褒姒长舌善谗、邪恶凶狠的本质,诗人以枭、鸱为喻,深中要害,确切而不可移易,憎恨厌恶之情溢于言表,有极其鲜明的倾向性。“觱沸槛泉,维其深矣”,以极其平常、人所习见的泛泉兴喻“心之忧矣,宁自今矣”的深广忧患,可以说再也形象不过。它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忧端就如这汩汩清泉,源远流长,绵绵无尽,永不中断。而诗人又以感叹出之,低徊悲怆,凄恻动人,具有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经》三百篇的基本创作手法是赋、比、兴,它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历代的诗歌创作。特别是比、兴的手法,被后世诗人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使我国的古典诗歌绽出了一朵又一朵的奇葩。《瞻卬》一诗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值得今天的诗歌创作者借鉴。

形容人到了绝境的成语

1、邦国殄瘁??殄:尽,绝;瘁:病。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

出处:《诗经·大雅·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2、道尽涂穷??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3、道尽途殚??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4、扼吭夺食??扼:用力掐着;亢:咽喉。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

出处:《元史·陈祖仁传》:“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其食,以速其毙乎?”

5、釜底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6、釜中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7、疾不可为??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比喻已到了绝境。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8、枯树逢春??已枯之树又重获生机。比喻绝境逢生。

出处:《景德传灯录·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9、枯树生花??枯树开起花来。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出处:《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10、枯树生华??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出处:《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11、枯鱼之肆??枯鱼:干鱼;肆:店铺。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出处:《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12、困兽犹斗??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困兽犹斗,况人呼?”

13、鸟穷则啄??鸟陷于绝境就要反啄。比喻人走投无路就会冒险。

出处:《荀子·哀公》:“鸟穷则啄,兽穷则攫。”

14、人极计生??指人到绝境就会产生计谋。

出处:《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那人急了,正好没出豁,却见明晃晃一把劈柴斧头正在手边,也是人极计生,被他绰起,一斧正中刘官人面门。”

15、山穷水断??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同“山穷水尽”。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穷水绝??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见“山穷水尽”。

16、兽困则噬??兽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于绝境要竭力反抗。

出处:《宋史·谢晦传》:“然归死难图,兽困则噬,是以爰整其旅,用为过防。”

17、兽穷则啮??指野兽陷于绝境必然进行搏噬反扑。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会竭力反击。

出处:《韩诗外传》卷二:“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邦国殄瘁殄:尽,绝;瘁:病。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

出处:《诗经·大雅·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道尽涂穷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道尽途殚指无路可走,陷于绝境。

出处: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私意自试,必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晋书·嵇康传》作“道尽途殚”。

扼吭夺食扼:用力掐着;亢:咽喉。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

出处:《元史·陈祖仁传》:“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其食,以速其毙乎?”

釜底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釜中游鱼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出处:《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疾不可为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比喻已到了绝境。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枯树逢春已枯之树又重获生机。比喻绝境逢生。

出处:《景德传灯录·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枯树生花枯树开起花来。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出处:《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枯树生华比喻在绝境中又找到了生路。

出处:《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枯鱼之肆枯鱼:干鱼;肆:店铺。卖干鱼的店铺。比喻无法挽救的绝境。

出处:《庄子·外物》:“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困兽犹斗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困兽犹斗,况人呼?”

鸟穷则啄鸟陷于绝境就要反啄。比喻人走投无路就会冒险。

出处:《荀子·哀公》:“鸟穷则啄,兽穷则攫。”

人极计生指人到绝境就会产生计谋。

出处:《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那人急了,正好没出豁,却见明晃晃一把劈柴斧头,正在手边,也是人极计生,被他绰起,一斧正中刘官人面门。”

山穷水断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同“山穷水尽”。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穷水绝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见“山穷水尽”。

兽困则噬兽陷困境要咬人。比喻人陷于绝境要竭力反抗。

出处:《宋史·谢晦传》:“然归死难图,兽困则噬,是以爰整其旅,用为过防。”

兽穷则啮指野兽陷于绝境必然进行搏噬反扑。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会竭力反击。

出处:《韩诗外传》卷二:“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兽穷则齧指野兽陷于绝境必然进行搏噬反扑。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会竭力反击。

水尽山穷穷: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出处:北周·庾信《宇文常神道碑》:“山穷水断,马束桥飞。”

天不绝人天不使人处于绝境。常指绝处逢生或得救。

悬崖撒手①比喻人至绝境,只能另作选择,义无反顾。②指在紧急关头,放下一切不管。

走头无路绝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出处:《水浒传》第五六回:“徐宁妻子并两个娅嬛,如热鏊子上蚂蚁,走头无路。不茶不饭,慌做一团。”

走投没路没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你如今走投没路。我和你去李家叔叔讨口饭儿吃咱。”

走投无路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