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文人无行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文人无行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文人无行 是成语吗?

文人无行复是成语。

文人制无行

【拼音】:wénrénwúxíng

【解释】: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文人无行zhidao,信乎?”

【举例造句】:我们必须把‘文人无行’这句丑话刷洗干净,连一点痕迹也不留。★老舍《反对文人无行》

【拼音代码】:wrwx

【用法】:作谓语;指文人作风

您好,文人无行是成语,copy

文人无行[wénrénwúxíng]

详细解释

1.【解释】百: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2.【示度例】:决不能让文人无知行的现象继续存在。

3.【语法】:主道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历史上非常有才,但是名声特别差劲的人物都有谁

1、铁骨铮铮郭大虾

这个各位已经很清楚的。我朝的最典型的一位人品差的大师。不过人家文采确实厉害,我个人感觉和胡适不相上下。

人品差的分数:89.

骨气不怎么样,但确实没干什么大的坏事。

2.蔡京

大书法家,诗词、散文的造诣也不错,当时的大才子。但也是一个大奸臣,“六贼之首”。年轻时候还也王荆公的得力助手。

人品差的分数:99

这个已得历史臭名,分数自然高。祸国殃民级别的。

3.沈括

《梦溪笔谈》的作者,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在诸多伟大称誉之外,作为王安石手下的沈括,政治嗅觉异常灵敏,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非常“小人”地干过文字狱的勾当。

人品差值:94

坑坏了自己的朋友苏轼,导致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可恨啊。卑鄙的政治手段,嫉恨的苏轼的才气。

4.大诗人宋之问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诗才一流,为律诗定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之问在历史上名声很臭,皆因世人认为其品行恶劣,为人不齿。其对武则天阿谀奉承,宁为面首。甚至为了一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害死自家的侄子刘希夷。

人品差值:91

一个典型的文高而品劣的文人。文不如其人,文人无行,在宋之问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5.悯农诗人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似乎是早年就认识到社会的真相,所以后来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

为人卑劣,在政治上喜欢拉帮结派,敌视自己的恩师韩愈,并且制造“吴湘冤案”。

人品差值:95

年轻时和为官后的表现,相差极大,错的是谁呢?是社会还是自己。

(不过吃鸡翅的事貌似有人出来澄清过了)

6.汉奸赵孟頫

元代著名大画家,大书法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被称为“元人冠冕”。

鉴于古人的“忠孝”思想,为仕于二朝为人所唾弃,“薄其人遂薄其书”,很多人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人品差值:83

为了荣华富贵,毫无骨气。他和颜真卿,可形成强烈对比。颜真卿是字如其人,正。赵孟頫,也是字如其人,美而不正。

7.钱谦益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颇负盛名的诗人,是当时公认的“江左三大家”之一、诗坛领袖。由于他的“首鼠两端,居心反复”的人品,长为世人所鄙视,旧朋故人多与之绝交。

在清朝当权者眼里他是“贰臣”,把他列入《明史.贰臣传》之首,说他“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

人品值差:90

秦淮八艳柳如是的老公,明灭时,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说∶“水太冷,不能下”。极为喜感。

8.怕老婆的汉奸——周作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才华比他哥哥更大。但思想境界不深。

因为怕日本老婆,导致和兄弟不和睦,因为怕日本老婆,自己委身于汪伪政权,成为一个大汉奸。

人品值:81

什么叫遇人不淑,周作人是也!传说是鲁迅偷看弟媳妇洗澡,你信吗?我看过周作人媳妇的照片,那样子,我是肯定不相信的。何况,日本女人,相信大家看日本动作片也不少了,大概也了解一二吧。

9.道德圣人——朱熹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品极差的朱元璋似乎格外爱好这位异世知己,为其提升到圣人的地位。

严于律人,松于律己。道德文章做得漂亮,可个人私德却并不怎么样,他逼迫严蕊的行径更加令人感叹。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甚至娶尼姑。这个有历史记载的。其它比如儿媳妇的,只是传言。

人品差值:sss

这个就像臧克家的考试作文,可以给0分,也可以给100分。

10.高适

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当年他和李白,杜甫三位好基友结伴而行,游山玩水,绝对是我国文坛史上继孔子老子相交之后的大事件。

三人感情至深,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程度。可见关系何其真挚!但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入了李璘的幕府。而高适站在唐肃宗一边,三人自此关系分裂,后李白被捕入狱,求救于高适。高适有能力解救,却冷眼旁观,无动于衷,甚至把两人曾经相交的诗词都烧毁。

人品值:60

鉴于他对杜甫的帮助极大。但对李白却是无情。所以在及格之间。可叹是,政治使人格产生异化。

11.余秋雨

余秋雨是继承了中国当今散文的大成者。

网上传言对其争论很多,说余秋雨的人品一般,一是自称国学大师,二个是在四川灾区捐款假捐款、诈捐。三是:关于其曾为“四人帮”领导下的小组“石一哥”的成员的事情。

其实也没什么,人家陈帅儿子小鲁都认了。大家也没怪他什么。过去了就过去了。可否认,好像就不太好吧。

人品差值:69

其实也没什么。只是破坏了不少人心中的文学大师的完美形象。

文人画的创始人 到底是苏轼还是王维!!文人画到底和士人画是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是什么关系!?

创始人:唐代王维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970.htm

区别:

长期以来,我们把文人画和士人画(又称士夫画)等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偏见。我们知道,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在汉代便已出现,进入魏晋就更多了。但文人画的正式提出是在北宋,到了元代则成为画坛的主流。不过这样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因为一直到元代,并没有“文人画”这一术语,北宋苏轼也好,元代钱选、赵孟頫、吴镇、黄公望也好,他们所说的都是“士人画”(或“士夫画”)。“文人画”的正式提出,是明代董其昌,他所说的“文人画”家,如王维、李成、黄公望等人,都是唐宋的“士人画”家。由于人们习惯上将“文人士大夫”并称,到了明代后期,读书界文人之多远远超出了士人,文人和士人的概念便混淆了,将二者等同起来,甚至取消了“士人画”的概念,一直到今天。

要弄清文人画和士人画的异同,首先需要认清文人和士人的异同。文人和士人都是读书人,这是二者的同。但读书人并不一定都是文人,也不一定都是士人。文人和士人只是读书人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大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论唐制有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通经又有实际才干者为秀才,通经义为明经,而擅长诗赋者为进士。这实际上正是士人和文人的分别。士人所治的是经纬天下的学问,而文人所治的是诗词文赋,汉代杨雄称为“雕虫小技”。在明中期之前,士人和文人不是一个概念。

什么是文人呢?就是以诗文为业的人。读了书、识了字,以诗文为业就是文人,以农牧为业就是农人,以商贾为业就是商人,以僧侣为业就是僧人。文人的读书识字,不是用来治理天下,而是作诗文辞赋。

士人肯定都是读书识字的,但他们却不以诗文为业,即使他们也作诗文,但他们却在“志于道”。什么“道”呢?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也就是以天下是非风范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上古的“士”指三教九流的通称,并不是专指儒家“志于道”的士。儒家的士,是指“自强不息”的君子,他们不是以诗文为业,而是为了天下民生。他们的理想是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学而优仍不能仕,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独善其身的方式推广天下为公的理想。

元代以前文人和士人的关系是明确的,南怀谨先生曾说过,社会更需要的是经纬之士,某些文人多一个少一个关系不大。文人以诗文为专职;士人以天下社会民生为专职,做官的忧君忧民,不做官的也忧君忧民,工作之余诗文也可以作的很好,甚至比专职文人作的还好。文人做官做不好,用诗文也是解决不了天下苍生问题的。

明代中后期开始,文人、士人界限混淆,读书界风气变坏。本来读书界中的士人是表率天下是非风范的主流,是志于道和天下为公的。但是,这样的人基本没有了,文人成为主流,学而优则仕的目的不是为了天下民生,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结果,做了官,作为既得利益者,不能达则兼济天下,而是达则明哲保身,如董其昌等;甚至达则祸国殃民以利己,做不了官,作为未得利益者,不是穷则独善其身,而是穷则怨天尤人,如徐渭等。这样一批读书人,便被统称为文人。当时认为是士风大坏、儒学淡泊,不可收拾,读书人都是“急火攻心”、文人无行。顾亭林的《日知录》所以痛斥文人,再三告戒读书人不要沦为文人,认为“通鉴不载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人更应该作为士人,居四民之首,成为社会风范的表率。后来的梁启超则认为,这一时期发达的读书人是“上流无用”,不关心天下民生,只图明哲保身和既得利益;而失意的读书人是“下流无耻”,为了一己未得而欲得的利益胡作非为,怨天尤人,斯文扫地。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是个人的“出人头地”;为此可以不择手段,同时又择一切手段,朱维铮先生称为流氓手段,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

自古以来,文人大多个人思想较重,无行的也多。但古代时,因为士不仅是四民之首,表率全社会的风气,更是读书界的主流,所以小部分文人的自我意识便不能不有所收敛。而明中后期,隆庆、万历开始,士变质成了文人,成了读书界的主流,所以文人无行就得以肆无忌惮地膨胀、泛滥。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隆庆、万历是个分水岭,这是学术界的共同认识。尽管对这一变是好是坏有完全不一样的评价,但对这一事实的认同则是完全一致的。既在此之前,士人表率的社会风气,强调社会价值大于个人价值,强调秩序、规范。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变异导致了士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糟得很”;但也有学者认为“好得很”:之前“专制的中世纪”,而从此开始则体现了“走出中世纪”的现代精神。尤其在书画界,对这一变更是作为由“落后”转为“先进”来认识、评价、褒扬的。例如黄宇仁的《万历十五年》把中国政治史的转变定于这一时期;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概论》也把中国学术史的转变定于这一时期;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同样也把中国思想史的转变定于这一时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