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行己有耻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行己有耻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在达到至善之前便停止。

“行己有耻”的意思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即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

出自于《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译文: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在达到善的极致之前停止。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出自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译文:修身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扩展资料:

“行己有耻”例句: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兄质性笃厚,行己有耻,不至有是。”

“止于至善”,止:停止,克制。因为善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恶,有小恶,始终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所谓至善乃是善的极致,实则它更接近于恶,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则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克制,也许就是真的至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己有耻,百度百科-止于至善

行己有耻[xíngjǐyǒuchǐ]释义: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成语举例: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兄质性笃厚,行己有耻,不至有是。”

浅析:是指一个人行事,凡是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需要我们有羞耻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解,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用行为证明并创造自己,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止于至善[zhǐyúzhìshàn]释义:谓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郑玄注:“止,犹自处也。”孔颖达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陈澔集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浅析: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简单来说,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行己有耻,君子不器,大致意思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成语名称:行己有耻

成语拼音:xíngjǐyǒuchǐ

成语解释: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典故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君子不器

教科书版:“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正“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处).”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行己有耻 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意,求详解

行己有耻,君子不器,大致意思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百做,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

成语名称:行己有耻

成语拼音:xíngjǐyǒuchǐ

成语解释: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典故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君子不器

教科书版:“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正“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度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处).”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回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答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满意望采纳

行己有耻的原因?

行已有耻语出《亭林文集》中《与友人百论学书》。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以外,凡是环绕我们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都是我们应该借以学习研究的材料;每一个民族成员应该品德高尚,有正义感,保持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顾炎武在探索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是由于士大夫的无耻,风俗的败坏。耻,无度耻之耻,无耻矣。他认为“士大夫之无耻,国耻矣。”因此他提出了“行已有耻”这一口号作为对症方案。此外,他还找到另一个原因,即学术上的空疏无用和八股的败坏人才,致使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无一人可用,因此他的对症方案就以培养版人才为目标。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博学于文”。这里的“学”不仅指读书,“文”也不仅指文章,而是指学习“一身以致天下”,要学习一切自然界权以及人类社会的知识。“博学于文”是顾炎武一生学术活动的总纲,“行已有耻”是他立身行事、也是他的道德观指导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要“明道救世”,勤奋学习,成为于国于民有用之才,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怎样正确认识行己有耻

“行已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copy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引导我们判断是百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它像威严的度法官,端坐内心法庭。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问,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答!

怎样才能做到行己有耻

学习历代抗击异族先烈的作品事迹,多思考,有自己见解,学习需要知的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在充道分的认识之上就比较容易做到了,具体事情分析情况看怎么做好,假设,论证,拿出措施,自回己敢对自己负责,然后去做,获得心得体会,取得进答步,随着认识的增加能力也就越来越高了。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顾炎武的这句话白话文翻译是什么?什么意思呢?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的白话文翻译是,广博地学习文化知识,自己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从自己的个人的事,到天下国家的事,都是该学习的事情。

关于“博学于文”,顾炎武指出,“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凡与国计民生有关的东西都必须脚踏实地地去探究。这一条正面提倡博学多识、经世致用的实学,反对言心言性的空疏之学。关于“行已有耻”,作者认为,士大夫不仅要在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做到有所不为,而且要以天下为己任。

扩展资料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出自顾炎武的《与友人论学书》。这篇文章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三。这是一封给友人的信,谈的是为学的大道理。

信中批判了明代王守仁以来的一些理学家空谈心性而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出了为学应继承孔孟以来的重实学而不尚空谈,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与修身并重。这也是有感于清初一些士大夫立身行事而发的。

这是篇著名的论学书。据近人考证,写于康熙六年,题中“友人”指张尔歧诸人。张尔歧,字稷若,山东济阳人,明遗民,对经学很有研究。顺治十四年,顾炎武北游至济南,与他一见定交。以后两人时有书信往来。张尔歧读了此书后极有感慨,随即写了答书。

“博学zhidao于文”,“行己有耻”,分别出自《论语》的《颜渊》和《子路》,都是孔子在回答问题时提出的主张.顾炎武谈到孔圣人的“为学之道”时,把这两句作为最重要的提了出来.“博学于文”是讲广泛的学习文话知识,“行己有耻”是讲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是顾先生嫌孔圣人的“回文”字的涵盖范围还不够大,特意强调一哈学“文”不仅仅限于个人修身的知识,还包括家国大事的知识;不仅仅限于文化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事答”.这个是顾炎武的“博学于文”的为学宗旨,与孔圣人的“博学于文”是不一样的.所以解释“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就应该是“从自身到家国天下(的文化知识及实践经验),都是应该学习(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