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穷而后工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穷而后工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穷而后工的例子

一、孟郊

孟郊一生运途多舛,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成进士,然一生沉于下僚,终贫寒至死。孟郊的一生,“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竭悬结,未尝免眉为可怜之色”。他的许多诗歌本身就是对那种穷困生活境遇的真实写照。

二、贾岛

贾岛的经历与孟郊比较相似。早年为僧。后来到京洛认识了韩愈,遂还俗,举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只曾做过长江主簿一类的小官。贾岛的诗歌里有求仕不遇的苦闷,但多的是安于自己荒凉寂寞的生活境遇。

三、李煜。

南唐为宋所灭后,李煜被俘到汴京,被封“违命侯”,实际上被当作囚徒看待,李煜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李煜创作出了最能代表他的成就最能奠定他在词坛地位的的词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因为短暂所以才更显得珍贵。

最后这两年的词是他用他的血、泪甚至生命浇灌出来的,因之才最美丽。如大家所熟知的《虞美人》、《浪淘沙》等等都是这时期写的传诵人口之作。所以南唐亡国后,李煜虽然成了阶下囚,但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却又使得他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词中皇帝”。

如果说南唐不亡国,可以肯定的讲,李煜的创作就只能是晚唐词风的延续,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造发展。

四、曹雪芹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用他自己的话讲“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短诗不正是作者在经历了大富大贵而又穷困潦倒之后而发出的极富内涵的慨叹吗?

以前的生活是一种角色的表演,多的是一种置身其中的糊涂与迷茫,以后的生活使得创作者回过头来审视,多的是一种置身其外的清醒与犀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痛苦的不是梦,而是梦醒了之后无路可走。

只有有了这两种极端的生活体验,有了惊天动地的反差,才有了创作者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地理解与体悟,然后才可以出现惊天动地的极美的作品。

五、杜甫

杜甫的一生动荡飘泊,罕有春风得意的际遇。即使政治上最受重用的时候,也不过区区一个左拾遗,给同在漂泊的皇帝提提意见罢了。他完全不象他的祖父那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他始终是与“穷”为伍之辈,直至“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只落得涕泗滂沱地悲歌一曲。

宦海沉浮中,他端的无有得意之笔。倒是一生的颠沛流离,成就了他的批判意识。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对穷苦民众的同情,使他雄踞在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峰巅之上。

正是因了这“穷”,才有了千古吟唱的“三吏”“三别”,有了万人传诵的“兵车行”“春望”“秋兴”。还有哪一位诗人,能将历史的画卷铺展成他笔下的那般雄浑,那般“呼之欲来,挥之不去”,那般将浓厚的沉郁涂抹出慑人魂魄的悲壮色彩呵。

六、司马迁

司马迁创作的《史记》,可以说这是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惨受宫刑。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一直是愤愤难平,隐忍苟活,将满腔的郁愤浇注到这部史书中。

正是因为这一次巨大的变故,使得他对于最高统治者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当时的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悟,支持他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是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他将自己的生活遭际,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自己的孤愤难言的情绪倾注到这部书中,这样《史记》就成了一部抒情之书。正因此鲁迅先生才称其为“无韵之离骚”。

七、蒲松龄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薄松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雪芹

穷而后工

词目穷而后工

发音qióngérhòugōng

释义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出处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例子详细请参考:

http://pipazh.blogbus.com/logs/2004/03/117579.html

屈原;

司马迁;

李白;

杜甫;

孔子;

孙膑;

韩非子。

有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这种理论的源头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6]有人认为应当将“发愤著书”说与“穷而后工”说区别对待。[7]但笔者认为“穷而后工”与“发愤著书”还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的,“发愤”的前提在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痛苦的人生遭遇。这难道不是“穷”吗?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发愤著书”是有意为之;“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式的创作无意一些,自然一些,但同样也不可否认这里也有“有意为之”的成分。

“诗穷而后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诗穷而后工”自宋代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原文如下: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大概是穷困潦倒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汲古阁本有《六一词》,略同《近体乐府》。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穷而后工,第一眼看到这百个成语,凭借着自身的文化素养,让我联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人走到了穷途末路,度往往就可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

像司马迁受到残酷的刑法后,寄父亲的遗志,推古变天,以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又如曹雪芹富家子弟,但长大后家道没落了,巨大的生活落差,这种特殊的生活问经历答是一般人所难以拥有的,他以一种冷酷的眼光来看待原来的生活,创作出了《红楼梦》

有时候就是愤怒会让你活得容易一些

但也不一定就是遭遇落魄候就会回有所成就,像在苏轼的那个时代,旧党被流放,可只有苏轼这一个大诗人被后人所铭记,穷只是工的一个从分条件,却不是必要条件。

在当今,写文章,作诗答的人不是那么盛行了,但这里面还是有着一点的哲学意味,值得我们思考。

穷而后工的文言文翻译

译文:

无论诗歌还是文章,作者没有久历贫苦,其作品是决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水准的,屈原困苦,而《离骚》却成为经典。杜甫贫抄愁,但他的诗歌却冠烁古今。韩愈曾祈求别人施舍一顿饭的资费来活命,可他却破了“文章八代衰落”的局面,其文章造诣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孟郊有过开山种田的经历,贾岛曾柴米全无,可算是穷困到了极点。可是他们的诗歌却是清净悠然,境百地高远,普通人绝对无法达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白石道人姜度尧章,乍看他的脸色,甚至于担心他承受不住衣服的重量。可是他的笔力却足以扛起万斤巨鼎。家无立锥之地,但每顿餐饭都有食客登门。心中所藏有的知识是无限的。他的胸襟之宽广,体现出了晋宋问时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与自由。无论是韵意还是词语的运用,并不期望高深的意境,但意境却自然而然地高深起来了。黄景说曾有过“上天没有用财富玷污姜夔,而让他的才华闪耀于永恒。”正好符合了前面的论述。

士人暂时的贫困并不足以忧虑,可是答学识不充盈,道理不了解,才是真正值得担忧的啊!

中国古代诗人词人“穷而后工”的例子及“穷”之后的作品?

“穷而后工”的例子有:

1、杜甫被贬后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名篇。

2、韩愈被贬后创作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张九龄的《感遇》也是在其被贬后所写。

4、李白在贬后写出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5、贾岛在贬后写下了《题李凝幽居》。

作品如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代: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3、《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4、《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代: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5、《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穷而后工的例子有:

杜甫被贬后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名篇,文中“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脍炙人口;

韩愈贬后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名句;

贾岛在贬后写下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名句;

张九龄的《感遇》也是在其被贬后所写;

李白在贬后写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煜在亡国之后创作了《虞美人》、《浪淘沙》等诗歌;

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著作达到爆发,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满庭芳·三十三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

陆游在被罢官后写出了《书愤》《游山西村》等名作,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

辛弃疾在罢官后写下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佳作,痛斥现实的无奈。

扩展资料

穷而后工的解释与出处及原因

一、穷而后工[qióngérhòugōng]

1、释义:穷,穷困。意思是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2、出处: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3、出处释义:大概是约穷困潦倒,所做的诗文越出彩。然而并非穷困之人就能做好事,而是人生遭遇变故的人而后才能做出好文章。

4、引证:茅盾《子夜》十八:“别的诗人是‘穷而后工’,我们这范诗人却是‘穷而后光’!他那里还能做诗!”

二、古代文人“穷而后工”的原因

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的意志与人民的利益相违背,也由于他们实行的是任人唯亲的路线,致使许多才德兼备之士得不到重用,受到社会的冷落与歧视,对这种浇薄的世风以及巧谄非义的现象,贤者有强烈的愤懑。

这些饱读诗书、德才兼备之士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激发了他们心中的义愤与无奈,他们对现实有着憧憬与渴望,却又无可奈何。

这种义愤之情,便成为诗歌的酵母,使他们能写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佳作。而那些气满志得、专淫逸侈靡的王公贵人,由于心中无郁结,无不平,所以也就很难唱出发愤的悲鸣或怒喊。

这里要注意的是,“诗穷而后工”对诗人来说,不仅仅是“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更在于与人民忧戚与共,通过切身感受“自鸣其不幸”去反映时代的不幸。也只有像杜甫那样忧战伐、呼苍生、悯疮痍的不平之鸣,才能使人闻到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是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从而产生的一个成语。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史记》中的这些例子可以说是“穷后而工”。孟郊一生运途多舛,早年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成进士,然一生沉于下僚,终贫寒至死。孟郊的一生,“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竭悬结,未尝免眉为可怜之色”。因此,他的许多诗歌本身就是对那种穷困生活境遇的真实写照,如《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纹,肠中转愁盘。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老病多异虑,朝夕非一心。”这些诗,不仅写出他贫病交加的凄凉晚景,也写出了冷酷无情的世道人心。其他如“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答友人赠炭》),都能用精练的言语写出他难以想象的愁苦心情。他的诗歌就是他的穷困生活的真实记录。贾岛的经历与孟郊比较相似。早年为僧。后来到京洛认识了韩愈,遂还俗,举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只曾做过长江主簿一类的小官。贾岛的诗歌里有求仕不遇的苦闷,“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下第》)但多的是安于自己荒凉寂寞的生活境遇。他把作诗代替生活,“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本身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但在文人的心目中自然可以找到寄托或言解脱的凭借。贾岛的诗歌创作成就虽然不是非常大,但是他却是把它当作了人生的第一要务,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孟郊、贾岛二人生活境遇相似,创作风格相近,前人评价为“郊寒岛瘦”。李煜在961年他继中主即位的时候,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更岌岌可危。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且偷安的生活,还纵情声色,侈陈游宴。他前期许多词就是写他的宫庭里的豪华生活,可谓写得纸醉金迷,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南唐为宋所灭后,他被俘到汴京,被封“违命侯”,实际上被当作囚徒看待,一直是抑郁寡欢。终于在978年的七夕,被宋太宗派人毒死。李煜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李煜创作出了最能代表他的成就最能奠定他在词坛地位的的词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因为短暂所以才更显得珍贵。最后这两年的词是他用他的血、泪甚至生命浇灌出来的,因之才最美丽。如大家所熟知的〈虞美人〉、〈浪淘沙〉等等都是这时期写的传诵人口之作。

穷而后工的历史人物事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史记》中的这些例子可以说是“穷后而工”。

扩展资料:

“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或严重失衡。

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

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

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穷”以及与“穷”相连的忧伤、哭泣不知成就了多少诗人、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穷而后工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抄》、《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袭之作.

以上例子,都是诗人、文人、政客在穷途末路时、人生低潮时迸发的才识.

鲁迅翻译的zd书名《文学,苦闷的象征》,都是指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说,诗人的不幸,是文学的大幸!

杜甫: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百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度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问流离的生活中。

朱自清: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答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内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这样容,把他们的生平用比较简略的话融合一下就行了。

穷而后工的现代例子

漫长的中国封建时期,科举制成了读书人“脱去布衣换紫衫”的理想通道。古代文士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怀着“天欲降大任于斯人”的雄心,欲用一己之才干匡扶众生,也足以成就了自身的飞黄腾达。芸芸之中,却多有很不如意之流,虽“苦心志、劳筋骨”,仍无法于十年寒窗之后,一朝金榜题名。于是便将郁闷心志诉诸笔端,或移情山水,或愤世嫉俗,甚或讽古谤今。一来了结了自我的那点渲泄,二则也有了感染世人的教化。也还很有些个因此而有了大的成就,并也因此而获得了后人的景仰。有心兼济天下的花是栽不发了,无意插下的以文载道之柳却生成了葱葱的绿荫,可谓是“穷而后工”。

屈指数来,杜甫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个被后来者誉为“诗圣”的河南汉子,在世时却无有逝去以后那般的声名显赫,那般的令人仰而观止。他的一生动荡飘泊,罕有春风得意的际遇。即使政治上最受重用的时候,也不过区区一个左拾遗,给同在漂泊的皇帝提提意见罢了。他完全不象他的祖父那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他始终是与“穷”为伍之辈,直至“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只落得涕泗滂沱地悲歌一曲。宦海沉浮中,他端的无有得意之笔。倒是一生的颠沛流离,成就了他的批判意识。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对穷苦民众的同情,使他雄踞在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峰巅之上。政治上的抱负未能得以施展,他人生的主战场是在诗界。杜老夫子自身的命运是苦不堪言了,而福泽后人的却是好大好厚的一笔遗产。正是因了这“穷”,才有了千古吟唱的“三吏”“三别”,有了万人传诵的“兵车行”“春望”“秋兴”。还有哪一位诗人,能将历史的画卷铺展成他笔下的那般雄浑,那般“呼之欲来,挥之不去”,那般将浓厚的沉郁涂抹出慑人魂魄的悲壮色彩呵。稍后的李贺呢,杜牧呢,再后来的辛弃疾呢,流放黄州时期的苏东坡呢,这些文学史册中闪烁出耀眼光亮的星辰们,似乎也不曾有谁能例外地超越出杜工部运行的轨迹。一个个金戈铁马一般,在诗场上的恣肆纵横,也无一不与“穷而后工”连结在一起。

往前再追溯吧,司马迁又算得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个承继了父职的政府官员,大概很有些个不识时务。在对历法进行改革的忙忙碌碌之余,还忘不了为一个在与匈奴作战中军败的降将作一番无为的辩解。正是这次值得诅咒的多嘴多舌,搞得他丢了官职、入了牢狱、还遭受了在士看来是“可杀而不可辱”的那种腐刑。一瞬之间,从座上的太史令成了阶下的阉人囚徒。天上地下的落差,人性的残缺废黜。从物质到精神,司马迁当真地“穷”到了无可复加。唯一能给后人带来欣慰的幸事,还是司马迁那“身残志不残”之工了。一个非人之人,却以痛苦的余生编撰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的文章,是史,更是诗,成为了中国多种文体的源头。若说“穷而后工”,在司马迁的身上表现出来,是尤其地淋漓尽致了。

这似乎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文学规律,也更应该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我们不会相信没有忧患意识的达官显贵们能够写出什么样的精美华章来,我们同样不能理解扭曲变形的权杖可以给人生一个多么稳定的支点。“穷而后工”,是一种不因贫穷而丧志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不甘沉沦的追求。或许,正是因了这种大的写意,才汇集了浩瀚的文学佳作;也正是因了这种大的境界,才绘就了壮美的人生画卷。如此说来,这“穷而后工”也并非仅因了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的“往复议论悲慨”,才成为了“古今绝调”,其理其义似乎也足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综观古今中外,当应莫不如斯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