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忠孝两全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忠孝两全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中国古代忠孝两全和忠孝不能两全的例子

忠孝两全的例子:

花木兰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孝烈将军花木兰

--------------------------------------------------------------------------------

花木兰,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兰父当往,而年已老迈,弟尚年幼。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征。木兰初为戎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驰奔沙场,塞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辄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单于旋退。

木兰从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人终不知其为女子。后凯还,天子嘉其功,封尚书郎,不受,恳奏省亲。及拥军还谯,释戎衣,服巾帼,同行者皆骇之。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

木兰戍边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唐朝乾封元年,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这一年唐高宗偕武则天泰山封禅还朝,路经亳州,朝亳州老君庙和木兰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祠祀木兰的庙宇遍布神州,因此有关木兰的身世众说纷纭。然木兰戍边之地今河北省顺平县木兰祠碑刻《汉孝烈将军记》应是权威性文物佐证。碑上说:木兰姓魏,亳州人。明代巡按御史何出光建河北省顺平县木兰祠,并作《木兰祠赛神曲》十二支。他在序言中说:“将军,亳人,魏氏女。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迈,不任受甲,身伪其子以行,转战燕山……完(即今顺平县)为古曲逆,当燕山之麓,将军百战收其地,土人庙祀之。”

木兰替父从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却不受皇上封赏,解甲归田。皇上听说她是一位未出阁的女郎,又如花似玉,便要纳为妃子,宣木兰进京。

木兰上朝,皇上一见,果然是位绝色的女子。皇上郑重说道:“孤王见你文有文才,武有武功,忠孝皆全,国色天香,因而想把你封为东宫,不知意下如何?“

木兰闻说如雷击顶,暗暗想道:从前昏王因迷恋酒色,祸乱朝纲,以致国势衰危。今四方稍定,不思治国安民,反而封宫选妃,岂不又要重蹈覆辙?她蹙了一下眉头,说道:“皇上恩泽,怎敢不受?只是小女子自幼立下三桩誓愿,若不实现,永不嫁人!”皇上心喜道:“这好办,你说吧,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三百件,孤王不惜千斗金,万斗银,也要办得使你满意。”

木兰说:“其一,小女子替父从军,一为尽孝,二为尽忠,三也是为天下女子争一口气。小女子认为天下男女均为人,各有长短,男子做得到的,女子未必不能做到!想自前朝实行科选以来,未有女子应试入选者,诚请陛下颁一道圣命,让天下女子也可习文弄武,开科入选,为国尽忠。”皇上听了,楞了一下。木兰又道:“其二,天下之大,当今女子竟无立足之地:在娘家说是人家的人,到婆家须姓夫家的姓,出嫁叫‘姓人’。诚请让男女均可自立门户。男可娶女,女也可娶男。男娶女时,生儿育女随夫姓,女娶男时,生儿育女随女姓……”皇上不解道:“这是为何呢?”木兰说:“不如此,世人就认为只有男子能传宗接代,女子不能,这样,就将后患无穷。”

木兰又说:“其三,无论庶民、皇上均须一夫一妻,违者罚罪……”皇上听完这三愿,哈哈大笑说:“真是女子之见呵!自古男女有别,天道昭然,孤王岂能改变?”

傍晚,皇上下了一道圣旨,封木兰为东宫贵妃,木兰问起三桩誓愿之事,皇上只字末提,木兰逐称病不往。一连三道圣旨,木兰见逼,知道无望,便手书“天下安好”四个大字。“安好”是什么意思呢?拆解起来就是:室中有女方为安,有男有女、男女平等方为好。木兰写好,置于案上。望了望窗外苍茫的天空,然后自缢于画梁。皇上得知,心中惊惭,见木兰所书“天下安好”四个大字,不解其意,命人殡以厚礼,于亳州东郊五里魏园村下葬。

后人为纪念木兰,在她家乡建“木兰祠”以祭,大殿上书皇帝御赐“孝烈将军”四字。

忠孝不能两全的例子:

宋岳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忠孝两全"选择了"忠"对吗?

忠孝真的不能两全吗?我不敢苟同。虽然忠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二者有着内在联系。我们知道孝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的道德观紧密相联。道德观念是孝道文化的思想基知础,孝道文化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象。忠和孝都是以“修身”(个人道德品性)为基础的。孝是忠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是礼义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孝道文化源渊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忠于祖国和人民,孝敬父母和长辈,敬重兄弟和他人,讲究文明礼义是人之不懈追求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试想如果一个道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人回,何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何以担当社会道义?何以在生死攸关,为国尽忠的紧急关头,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显然是难以置信的。忠以孝为基础,是孝的延伸和扩展,只有具备孝道的人,才能对国家和人民忠诚,反之,无孝何以有忠?当然,在国家人民利益和家庭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舍弃家庭个人利益,而维护国家人民利益并不等于说就是不孝,而是孝的延伸和扩展,是大孝!综上所答述,忠与孝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孝必然不忠,忠孝两全,孝为先,这对我们当今的选择.

自古忠孝难两全,真的难两全吗?

不只是忠孝难全,情义也难全的百。一般“忠孝难全”这话都是用在忠孝对象有差异,有先后,难周全的时候,是一种感慨。能全的时候也有,但是大家皆大欢喜,自然也不会有此感慨了。

关键还是看你自己度的价值观念,什么对问你最重要。譬如岳飞吧,他很孝顺他母亲,他的母亲却要他不要在跟前尽孝,要他去精忠报国。岳飞顺从母亲的意思,去尽忠了。知道的人,知道他答忠孝两全,不知道他的只当他是唯忠不孝。所以啊,做子女的最好是多顺着内父母一点,但还是要奔自己的追求,而做父母的也要开明一些,让自己的子女去外面展露锋芒,虽处江湖之远,依然相望相守,这才是容咱们和谐社会的未来啊,哈哈。

自古忠孝难两全

自古成大事者,都难免要经受忠孝难两全的考验,其实对父母的“孝”和对祖国的“忠”并不矛盾,这种“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但“孝”有多种表达方式,并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边才算是“孝”。可是,如今再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心中难免不生疑窦:忠于事业,恪尽职守,理当如此。但当它与父母亲人特需亲情关照产生矛盾时,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可孰急孰缓呢?在单位,无论你肩负何种职责,离了你,单位不会就此瘫痪,不会因你没上班而消亡,而父母关键时刻没了亲情,并就此撒手西去,你难道不后悔一辈子,忏悔一辈子?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吗?一个不热爱自己事业的人,他拿什么来报答自己的父母?天下父母心都是希望自己孩子事业有成。有时为了事业少了对父母的关心是不对的,父母需要关怀。工作是多和父母联系让他知道自己的子女的情况。要知道自己事业的成果是为了什么。赚钱是为了养活家人,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国家也希望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美满。所以对事业热爱的同时应该关心家人。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过的幸福事业有成所以你成功是必要的但他们也想念子女所以只要把两者的时间加以分配就行了特殊情况下只要双方都体谅一下,有是却要有所决定就看哪一边可以弥补熟轻熟重衡量一下正所谓,百行孝为先。不想让自己陷入两难,平时就应该表现你的孝顺,但那是发自内心的孝顺噢!平时,不管自己多忙,都应该关心父母。离开家去念书或工作,不管你多不得空,都应该打个电话回家,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告诉父母自己在外的状况,别让他们担心等等。那么,就不容易陷入忠孝两难全的局面。

什么叫忠孝不可两全啊?

意思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或者为国家尽忠,或者为父母尽孝,二者只能选其一,无法兼顾。

“忠”和“孝”都是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却必须选择一个、舍弃一个,真是让人头疼的两难抉择。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是因为古代战乱频仍,健壮的男人都被拉去打仗,基本是有去无回,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道,所以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忠”和“孝”(或者说“忠臣”和“孝子”)似乎成了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两个极端。其实,“忠”和“孝”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就是这个道理。选择“忠”,或者选择“孝”,都不能算错误。

忠臣可敬,孝子也同样可敬。究竟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目中“忠”和“孝”哪一个置于首位。

扩展资料:

在忠孝统一的行为实践中,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忠孝两全;二是忠孝并序;三是以忠全孝。

第一,忠孝两全。

忠孝两全是在行为上表现出先忠后孝或先孝后忠,两者在行为时间上具有秩序性,但是在实践上两者是一致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忠孝两全比较好的结局,一种是需要做出巨大牺牲的结局。

第二,忠孝并序。

忠孝并序的情况比起忠孝两全的情况来说,现实的结果要乐观一些。忠孝行为主体,在面对忠孝的选择时,既能兼顾忠又能兼顾孝,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忠孝统一的结局。例如,古代花木兰代父从军,就做到了忠孝并序。她代替父亲从军,这是对父亲尽孝,在战场杀敌,这是为国家尽忠。

第三,以忠全孝。

以忠全孝是用尽忠的办法来实现孝道。如孝子通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光宗耀祖,实现孝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忠孝不能两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忠孝两全

其实并不抄存在忠孝两难全的问题,任何事都存在一个平衡点。忠孝之间也不存在直接矛盾,要懂得权衡。另外做任何事都要本着自己心袭去做,就算忠孝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只要本百着自己的良心,责任心,轻重必定能得到把握。做任何事都度要灵活去做,不要困死在自己的泥潭中。

忠:忠诚,对国家尽忠

孝:孝敬,对父母尽孝

二者经常会难以完全一致来,有时候,为了国家,需要家庭(包括父母自)做出一些牺牲;尤其是古代,父母在老家,尽忠需在遥远的朝廷,武将或封疆大吏更是在战场或边疆,忠孝难两全更符zd合当时的情况。

过去的年代中,在朝廷做官的就怕亡父亡zhidao母,按照古代礼法,亡父或亡母后必回家中守灵3年,在这3年中朝廷内会发生很多事,也就是说3年后回来,原来的官位内就没有了,大多数做官的都选择了不回去守灵的,尽容孝朝廷(其实就是贪图朝廷俸禄,自己过好日子),但面对自己的亲人就不用多说了。

忠孝两全的事例。。

岳飞

岳飞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据传,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四个字“尽忠报国”,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且喜欢看《左氏春秋》、《孙子兵法》。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勇聚士,岳飞应募,但不久即因父亲岳和病故,回到家乡汤阴县。1126年冬,岳飞在相州城第三次投军,归刘浩军中。刘浩命岳飞招安吉倩,岳飞不负众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属三百八十人。岳飞因此补承信郎一职。母病,“尝药进饵”,亲自侍奉;母亡,赤脚扶棺近千里。岳飞认为:“若内不能克事亲之道,外岂复有爱主之忠?”(在家里尚且不能孝顺父母,又岂能忠君报国?)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2]

花木兰

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12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好好地去孝敬父母。[3]

文天祥

文天祥十九岁时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翌年(宝佑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中选吉州贡士,并随父前往南宋首都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宋理宗亲拔为第一,也成为权相贾似道门生,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但四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三年。开庆初年(1259年)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书请斩董宋臣,以振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签书甯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职等。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子路是君子的榜样,忠孝两全,《二十四孝》里的“百里负米”就是他的故事。说他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由(子路名仲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

佛陀的上首弟子舍利弗,当他听说,佛陀要于三个月内涅盘时,很伤悲。一天,他面见佛陀,并向佛陀请求,要求先佛陀而入涅盘,佛陀问他:为什么,他说:过去诸佛,他们的上首弟子,都是先诸佛而涅盘,我也该如此。佛陀听了,不吭声,因为他舍不得舍利弗这么就入涅盘,也因为,还有许多事情要舍利弗去做,可舍利弗继续请求,最后,佛陀答应了他,并让阿难召集众比丘,让舍利弗对众比丘作最后的开示,开示完毕,舍利弗五体投地地礼拜佛陀,佛陀问他:要到什么地方涅盘呢?舍利弗说:要回到家乡,家乡还有百岁的老母健在。他说:他要见老母最后一面,然后才往生。佛陀叫众比丘送舍利弗一程,舍利弗辞别佛陀时,面向佛陀,倒退着走路,直到看不见佛陀的身影时,方才转身前行。

舍利弗回乡后,先是把自己要入涅盘的消息告诉其母,其母很伤悲,舍利弗就天天转述佛陀的法语给她听,开示她。别外,听说他要入涅盘,很多人都来看他,包括阿阇世王,他都为他们作最后的开示。在这些开示中,他赞叹佛陀的伟大和其教法的殊胜,他说:

“四十多年来,我接受我的老师佛陀的教示,到各地弘法,或在他的座下修学,我对恩师从来没有生过一念的不快,或是一念的不满,我是越来越感激恩师佛陀。我在这个世间上,对有如大海那么深广的恩师的教示,还有深深不解的地方,今天想起来,对恩师实在无限的抱歉。不过,以我被人称誉的那一点智慧,我是了解到佛陀的慈悲,我遵照佛陀的教示而行,努力精进,我也获得正觉。”

“我对你们要说的,就是希望你们知道,值遇佛陀的住世是千生难逢,万劫难遇,你们要很好地照佛陀的道理修学。”

“我对身体没有什么执着,我今日向你们告别,我要进入寂静的涅盘世界,未来,我愿永远跟随佛陀之后。”

舍利弗讲完开示,就右胁而卧,犹如安住禅定,先佛陀入了涅盘。

我们,从舍利弗对佛陀的态度,可见其忠,从其对母亲的态度,可见其孝

君友是个忠于国、孝于亲的一个忠孝两全的同志。他的祖父在成都是号称十分富有的朱财神。青少年时他的家境自然十分充裕,但他读朝阳法学院和四川大学期间仍接受时代前进的进步思想,参加了民盟,并为革命活跃分子。彭迪先逃脱特务追捕,前去雅安,就是朱君友护送的。他的妻子杨汇川被赵锡华拐走,他也让她去荥经参加民盟地下武装这个革命活动,没有反对行为。朱君友由于干革命于1949年被逮捕,好在朱家有金条,于大屠杀前夕将他买了出来。解放初在退押运动中,他家退押严重不足,就判了他家的当家主人——他的父亲七年徒刑。因为父亲体衰年老,不堪受劳改之苦,朱君友就顶替他的父亲去接受徒刑。民盟当然就开除了他的盟籍。七年刑满,被安排为垃圾工,劳动收入异常低微。只他一人单独住一间小屋。后来成立了环卫组织,处境稍好一些。环卫局修了一幢不大的宿舍,给他两间小屋和一个小厨、一间更小的厕所。拨乱反正后,他一再申请恢复盟籍,虽然知道情有可原,只给重新入盟。正如刘明璋一样,出狱是为了保护民盟名单,四川日报对他恢复党籍的申请,教他重新入党,但后来让他的党龄还是从解放前入党之日算起。但民盟却不。党内平反许多冤假错案,民盟说盟内没有冤假错案。在拨乱反正后,很多解放前入过党的老党员恢复了党籍,民盟只给极极少数的旧盟员恢复盟籍。申请离休时,民盟不同意朱君友离休,但朱君友通过其他途径办到了。我看望他近十次,见他虽处困境,犹自买了许多书自学。他的儿子没有可能上大学,他把他培养来颇有学识,现在武侯祠蜀汉研究室搞研究工作。我遇见他正在教孙儿写字,当时他的孙儿还不满十岁,临帖写字,写得不错。我当时叹道:“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信有之也。”民盟对于一个象他这样盟员的事迹当然微不足道,但我想起他,心潮不平,还是写他一笔。如果民盟有真正拨乱反正的一天,将他的事迹载入档案,也不枉天地间有过这么一点纯洁的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