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黄耳传书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黄耳传书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想了解黄耳传书的故事及相关内容

黄耳传书的故事: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离开家乡浙江会华

亭到京城洛阳做官。他很久没有收到家信,就写好一封信装

入竹筒套到猎犬黄耳的脖子上,让它送到浙江老家,聪明的

黄耳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华亭并索取回信,来回只用25天时间。

故事出自《述异记》:

陆机少时颇好猎。在吴,有家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后仕洛,常将自随。此犬黠慧,能解人语。又尝借人三百里外,犬识路自还,一日至家。

机羁官京师,久无家问,因戏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作声应之。机遂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项。犬出驿路,疾走向吴。饥则入草噬肉取饱。每经大水,辄依渡者,弥耳掉尾向之。其人怜爱,因呼上船。载近岸,犬即腾上以速去,先到机家口,衔洞作声示之。机家开筒取书,看毕,犬又向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筒,复系犬颈。犬既得答,仍驰还洛。计人五旬,而犬往还载半月。

后犬死,殡之,遣送还,葬机村南,去机家二百步,聚土为坟,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译文:

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陆机在京城当官,一直没通家信,怀疑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这只狗看起来很高兴,竟摇摆着尾巴,陆机于是就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狗的脖子上,狗经过驿道,日夜不息地赶路。家人见了书信,给陆机回了信,狗立即上路翻山越岭,前往京城。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多一点。

后来,狗死了,陆机把它葬在墓中,并取名为“黄耳冢”。

【成语故事】西晋时zd期,著名文学家陆机离开家乡浙江会华

亭到京城洛阳做官。他很久没有收到家信,就写好一封信装

入竹筒套到猎犬黄耳的脖子上,让它送到浙江老家,聪明的

黄耳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华亭并索内取回信,来回只用

25天时间。

【典故】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

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

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容因以为常。

《晋书·陆机传》

【释义】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

比喻传递家信。

【近义词】黄耳寄书

黄耳传书是啥意思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陆机离开家乡浙江会华复

亭到京城洛阳做官。他很久没有收到家信,就写好一封信装

入竹筒套到制猎犬黄耳的脖子上,让它送到浙江老家,聪明的

黄耳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华亭并百索取回信,来回只用

25天时间。释义】黄耳:犬名度;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

比喻传递家信。

黄耳传书的故事,不少于五百字

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zd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版为了感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有一个人到山里射鹿,忽然掉进一个坑里,看到有几头小熊。一会儿,有只大熊进入坑里,那人以为它要伤害自己。一会儿,大熊把食物分给几个孩子,最后给了那人一份。那人饿了很久,冒着生命危险吃了。大熊似乎很同情他。每次母熊觅食回来,都会分给他一份,这个人就这样活了下来。后来,肖雄长大了,母熊把它们一一背出坑。小熊全走了权,那人估计自己必死在坑中,但母熊又回来了,坐在人身边。人明白了它的意思,便抱着熊的腿,熊立即跳出,就死不了了。唉,都说禽兽没有情义,但看这熊,怎么能说它没有情义呢?

黄耳传书的译文

晋朝的诗人陆机,养了一只汤宗元种狗,叫“黄耳”。陆机在京城(洛阳)当官来,好久没收到家里寄来的信,担心家发生了什么事。一天,陆机开玩笑地对他的狗说:“你能带书信跑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狗很开心,摇摆它的尾巴。陆机立即写了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脖子上。狗经过专门给马车通行的道路,日夜不自停息赶路。家人看到陆机的信,又回信给陆机。狗立即上路,zd一路翻山越岭,直奔京城。家乡和洛阳之间相隔几千里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狗只用了二十多天。后来狗死了,陆机在家乡埋葬了它,取碑文名为“黄耳冢”。

黄耳传书的翻译

译文:晋朝的诗人陆机,养了一只汤宗元种狗,叫“黄耳”。陆机在京城(洛来阳)当官,好久没收到家里寄来的信,担心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一天,陆机开玩笑地对他的狗说:“你能带书信跑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狗很开心,摇摆它源的尾巴。

陆机立即写了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脖子上。狗经过专门给马车通行的道路,日夜不停息地赶路。家人看到陆机的信,又回信给陆机。

狗立即上路,一路翻山越岭,直奔京城。百家乡和洛阳之间相隔度几千里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狗只用了二十多天。后来狗死了,陆机在家乡埋葬了它,取碑文名为“黄耳冢”。

扩展资料:

风筝通信

风筝用于通信,是南朝梁时的事。梁朝末年侯景叛乱,围攻京城,内外消息断绝。这时,京城内有一小问孩向朝廷建议用风筝向外报信。

太子萧纲听从了这个意见,扎了一个很大的纸鸢〔yuān〕风筝,在风筝背面绑上告急书信,用几千丈长的绳子放出,写答明谁若获得此书求得援军赏银100两。萧纲放了几次纸鸢,都被侯景派人射下,梁朝终未得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耳传书

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陆机在京城当官,一直没通家信,怀疑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这只狗看起来很高兴,竟摇摆着尾巴,陆机于是,就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狗的脖子上,狗经过驿道,日夜不息地赶路。家人见了书信,给陆机回了信,狗立即上路翻山越岭,前往京城。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多一点。后来,狗死了,陆机把它葬在墓中,并取名为“黄耳冢”。

⒈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亦作“黄犬书”、“黄犬寄书”、“黄犬传书”。

⒉官:做官。

⒊名:命名。

⒋驰:奔。

⒌旬:十天。

⒍反书:回信。

⒎畜:养。

⒏京师:京城。

⒐疑:怀疑。

⒑不测:不可揣度的,意料不到的。

⒒携:携带。

⒓即:马上,立刻。

⒔冢:坟墓。

⒕久:时间长。

⒖取:取得。

⒗名:叫

⒘驿路:驿道。

典出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陆机少时,颇好游猎,在吴豪盛,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后仕路,常将自随。机羁京师,久无家问,因戏语犬曰:‘我家绝无音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

作声应之,机试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颈。犬经驿路,疾走向吴。。。。。。径至机家,口衔筒作声示之,机家开筒取书,看毕,犬又向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筒,复系犬颈,犬既得答,仍驰还洛。计人程五旬,而犬往还才半月。

黄耳传书

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为了感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⒈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亦作“黄犬书”、“黄犬寄书”、“黄犬传书”。

⒉官:做官。

⒊名:命名。

⒋驰:奔。

⒌旬:十天。

⒍反书:回信。

⒎畜:养。

⒏京师:京城。

⒐疑:怀疑。

⒑不测:不可揣度的,意料不到的。

⒒携:携带。

⒓即:马上,立刻。

⒔冢:坟墓。

⒕久:时间长。

⒖取:取得。

⒗名:叫

⒘驿路:驿道。

典出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陆机少时,颇好游猎,在吴豪盛,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后仕路,常将自随。机羁京师,久无家问,因戏语犬曰:‘我家绝无音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

作声应之,机试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颈。犬经驿路,疾走向吴。。。。。。径至机家,口衔筒作声示之,机家开筒取书,看毕,犬又向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筒,复系犬颈,犬既得答,仍驰还洛。计人程五旬,而犬往还才半月。

黄耳传书

晋初大诗人百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度,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知.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道回信带了回来.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专,成了狗信使.为了感属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黄耳传书讲的是历史上哪位名人事迹

"黄耳"传书(huángěrchuánshū)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补充:宋代尤袤《全唐诗话·僧灵澈》:“青蝇为吊客,黄犬寄家书。”苏轼《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诗:“寄食方将依白足,附书未免烦黄耳。”元代王实普《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闻黄犬音,难得红叶诗,驿长不遇梅花使”。黄耳传书在后代也多次出现2原文编辑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3译文编辑晋初诗人陆机,养了一只汤宗元种狗,名叫“黄耳”。陆机在京师洛阳当官,好久没收到家信,担心家发生了什么事。有一天,(陆机)对黄耳开玩笑说:“你能带书信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黄耳很开心,摇摇尾巴。陆机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黄耳走经大路,日夜不休息赶路。家人看到陆机的信,又给陆机写了一封回信。黄耳立即上路,一路上翻山越岭,直奔京城。家乡和洛阳之间相隔千里之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后来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碑文名字为“黄耳冢”。4典出编辑南朝梁任昉《述异记》:“陆机少时,颇好游猎,在吴豪盛,客献快犬名曰黄耳;机后仕路,常将自随。机羁京师,久无家问,因戏语犬曰:‘我家绝无音信,汝能赍书驰取消息不?犬喜摇尾,作声应之,机试为书,盛以竹筒,系之犬颈。犬经驿路,疾走向吴。。。。。。径至机家,口衔筒作声示之,机家开筒取书,看毕,犬又向人作声,如有所求;其家作答书内筒,复系犬颈,犬既得答,仍驰还洛。计人程五旬,而犬往还才半月。5注解编辑⒈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亦作“黄犬书”、“黄犬寄书”、“黄犬传书”。⒉官:做官。⒊名:命名。⒋驰:奔。⒌旬:十天。⒍反书:回信。⒎畜:养。⒏京师:京城。⒐疑:怀疑。⒑不测:不可揣度的,意料不到的。⒒携:携带。⒓即:马上,立刻。⒔冢:坟墓。⒕久:时间长。⒖取:取得。⒗名:叫⒘驿路:驿道。18.旬。10天为“旬”,或称“一旬”。上文说“二旬”即20天,“五旬”即50天。所谓“上旬”、“中旬”、“下旬”,是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阶段:前十天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后十天为“下旬”。十岁也称“一旬”,“六旬老人”、“七旬老人”等说法,意为60岁的老人、70岁的老人。19.驿路。驿路又称驿道。它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大道,犹如现代的公路——当然路面比现在的公路差多了。在驿路上每隔一段距离——比如或50里,或100里,设一个站头,叫“驿”。在驿站上备有马,叫“驿马”;备有马车,叫“驿车”。官府如有紧急公文要传送,或追捕要犯,送信的或缉拿的可利用驿马或驿车一站一站调换,迅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