纶巾羽扇的意思及解释

  • 纶巾羽扇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在《三国演义》中“纶巾羽扇…”的人是谁?性格特点是什么?

赤壁赋中的一句话叫: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

大家很多人认为是说孔明,其实,是说周瑜。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所以首先要说,羽扇纶巾的装束在三国时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周瑜外号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乐队演奏有了一点错误,周瑜都能分辨得出来。所以,周瑜应该是一位很风雅的儒将,他顺应时尚应该是很正常的。词中写周瑜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中去,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他在赤壁大出风头。即使是非常喜欢诸葛亮也对不起,不用怀疑,就是指周瑜了。

而他的性格特点是:宽容大度,有容人之量,《三国演义》把周瑜描绘成心胸狭窄、妒贤忌能的典型,当他一发现诸葛亮的才智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谋害,必欲除掉孔明而后快,结果他的计谋被诸葛亮一一识破,自己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气得吐血身亡,临到绝命之时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叹。小说对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斗法写得丝丝入扣,极为生动,从人物塑造的角度讲是相当成功的,但从历史的真实性讲,则全属子虚乌有,纯粹是小说家的文艺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

望采纳~~

羽扇纶巾指的是谁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

1、词出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公瑾是周瑜的字,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与诗词的其它内容呼应。

2、羽扇是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是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词的意思是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

扩展资料:

1、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2、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远大,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汉朝太尉之职,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苏轼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4、《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周瑜百度百科_《念奴娇·赤壁怀古》百度百科_羽扇纶巾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出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古代成语,中性词。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太平御览》卷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从苏轼的这首词中可以看到,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

扩展资料: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周瑜

赤壁赋中的一句话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

大家很多人认为是说孔明,百其实,是说周瑜。三国时期正是魏晋风骨大肆流行的时期,士人均以峨冠博带、羽扇纶巾为时尚,所以首度先要说,羽扇纶巾的装束在三国时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问成,一般为青色。周瑜外号叫周郎,“郎”在古代是指年轻英俊的男子。又有言说,“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乐队演奏有了一点错误,周瑜都能分辨得出来。所以,周瑜应该是一位很风雅的答儒将,他顺应时尚应该是很正常的。词中写周瑜戴着青色的头巾,微微摇着扇子,更能显示出他面对曹操八十万雄兵时的镇专定自若的大将风度。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直接参与到赤壁之战中去,是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让他在赤壁大出风头。所以,这首《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即使是非常喜欢诸葛亮也对不属起,不用怀疑,就是指周瑜了。

简述羽扇纶巾的故事

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百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度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问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答。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专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属若的潇洒风度。

羽扇纶巾怎么读

羽扇纶巾读音是:yǔshànguānjīn。

1、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来用装饰。

指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

2、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于描述周瑜的形象:

”羽扇纶巾,源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意思是: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的时候,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扩展资料: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zd,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羽扇纶巾

羽扇纶巾读音是:yǔshànguānjīn。

1、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

指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

2、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于描述周瑜的形象百: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意思是: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的时候,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扩展资料:

羽扇纶巾成语典故:

1、《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与宣王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度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专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意思是:武侯与宣王泊兵,将作战,宣王戎服位事,让人暗中去见诸葛亮,于是乘一向舆葛巾,自己拿着白羽扁指挥,三军跟随他前进、停止。宣王叹息说:‘真名士啊

2、明·沉采《千金记·登拜》:“整乾坤,清四海,怎肯教鱼龙一混。得志也,羽扇纶巾,再不去践长途,客身属难进。”

意思是:整顿乾坤,清四海,怎肯教鱼龙一混。达到目的,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再不去踩长途,客人身上很难前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羽扇纶巾

羽扇纶巾拼音:[yǔshànguānjīn]

形容儒雅从容,举止潇洒。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用于描述周瑜的形象。

【解释】: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copy子;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百。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扩展资料:

【近度义词】:纶巾羽扇

纶巾羽扇意思是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知。

出自唐·吕岩《雨中花》词:“岳阳楼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

翻译:在岳阳楼上,头戴纶巾羽扇,谁知道竟然是天人。

宋·苏轼《道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翻译: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羽扇纶巾(yǔshànguānjīn)解释:古代成语,中性词。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出处: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太平御览》卷七○二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态度从容。近义词:纶巾羽扇例句: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君子之交》:“羽扇纶巾饰卧龙,帐前四将镇威风。”羽扇纶巾

羽扇纶巾指的是谁?

作为诸葛亮的代称之际,又独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雄姿英发”的周瑜抄。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或者周瑜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争论较大。有论者认为:“‘羽扇纶巾’并不袭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诸葛亮。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此说值得商榷。

诚然不错,“羽扇纶巾”作为一种着装习俗,确实兴起于东汉百,最初“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但经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渐演变成诸葛亮所专有了,成为后世儒将、名士隐逸仿效的对象。

拓展资料

羽扇纶巾度,古代成语,中性词。问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答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出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太平御览》卷七○二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

指诸葛亮,但这也是当时文人流行穿着,因为孔明被知熟知标准模样是羽扇纶巾,所以现代很多人多认为是他。

拼音:yǔshànlúnjīn

造句:

(1)羽扇纶巾谈道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在想像中,你哥哥是个赳赳武夫,怎知见时却羽扇纶巾,很有儒将风采。

(3)戏台上诸葛亮的打扮,少不了羽扇纶巾。

(4)羽扇纶巾笑谈间,千军万马我无懈版,伪面君子三尺剑,狼火烽烟我敷衍,生于乱世行不言,功过不求谁来鉴,灯为谁点脂为谁添,任谁来笑我太疯癫。

(5)诸权葛亮即使在战场上也是羽扇纶巾,儒雅从容.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或者周瑜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争论较大。有论者认为:“‘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诸葛亮。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7]此说值得商榷。

汉魏无“纶巾”之名,史称“葛巾”。晋人张华《博物志》卷九云:“汉中兴,士人皆冠葛巾。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巾合。于是遂废,唯二学书生犹著也。”这种情况延续至晋,宋人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览》卷三三六“国子祭酒”条引《齐职仪》云:“晋令,博士祭酒掌国子学,而国子生师事祭酒执经,葛巾单衣,终身致敬。”“葛巾”与“羽扇”相连,则是诸葛亮。同书卷七○二“巾类”条引《蜀书》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胡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又“扇类”条引晋人裴启《裴子语林》云:“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皆随其进止。”陈寿《三国志》中的魏、蜀、吴三书,在宋代以前是各自单独传世的,见《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前引《蜀书》记载,不见于今本《三国志》,说明它是现已亡佚的裴松之注文。这条注文与《裴子语林》记载大致相同,可见它们应该是同出一源。葛巾又称纶巾,大概始于东晋谢安家族。《晋书·谢万传》云:“简文帝作相,闻其名,召为抚军从事中郎。(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既见,与帝共谈移日。”谢万为谢安弟。《说文》段注云:“纠青丝成绶,是为纶。”前引晋令规定,太学生才戴葛巾。谢万、谢安这类儒将要戴葛巾,当然得改变用料为青丝,别称纶巾,否则就有违制之嫌。谢氏兄弟如此装扮,自然是景仰诸葛亮之大名。

诚然不错,“羽扇纶巾”作为一种着装习俗,确实兴起于东汉,最初“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但经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渐演变成诸葛亮所专有了,成为后世儒将、名士隐逸仿效的对象。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可见诸葛武侯服一直流传下来,对后人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博学多才的苏轼,决不会在世人已把“羽扇纶巾”作为诸葛亮的代称之际,又独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雄姿英发”的周瑜。

日本学人中原健二先生不明究里,在其《苏轼与“羽扇纶巾”》[8]一文中云:“可知‘纶巾’还是被意识为六朝贵族的服饰。因此,《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也就不言自明了。周瑜是出身名家的赤壁英雄,又精通音乐,被吴人称作‘周郎’,把‘羽扇纶巾’用作他的行为是正相匹配的。”[9]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周异为洛阳令;诸葛亮亦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诸葛王圭为太山郡丞,从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他们二人家世相埒,怎么会有贵*之分呢?中原健二先生在《“羽扇纶巾”之人———周瑜与诸葛亮》一文中又以为,到了明代,诸葛亮又从周瑜那里夺取了“羽扇纶巾”的装束,故写入小说《三国演义》。[9]这种说法与三国故事的形成流传情况,可谓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纷争,演绎出了人世间多少传说故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云:“(周)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这虽然是曹操为赤壁之败找托词,并使离间计,但也从中可见,赤壁之战故事传说不胫而走,当时就流传甚广。据史家研究,《三国志》裴注多过正文数倍,注引魏、晋人著作多达二百十种,其中不少传闻异词和小说家言。嗣后笔记传奇中,三国故事逐渐丰富。到了唐代,不少诗人都吟咏过三国故事,譬如李商隐《骄儿诗》中有句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诸葛亮,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胡曾等著名诗人都有歌颂诸葛亮的篇什。尤其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此诗中勾画出了手执羽扇,指挥若定的诸葛武侯的鲜明形象。杜牧《赤壁》诗中有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已经勾勒出诸葛亮借东风,曹操筑铜雀台欲取二乔等故事情节。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有了更详细系统的发展,这为宋代说书艺人“说三分”奠定了基础。

古代成语,中性词。羽扇:用鸟羽制成的扇子;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又名诸葛巾,为古人扎头的常用装饰。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或者周瑜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争论较大。有论者认为:“‘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这里当然也就不一定要讲成是诸葛亮。从‘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一气呵成,只写了一个人,就是周瑜,写他风雅闲散,谈笑自若,运筹于帷幄之中,很容易地就挫败了敌人。”[7]此说值得商榷。

诚然不错,“羽扇纶巾”作为一种着装习俗,确实兴起于东汉,最初“并不是诸葛亮专用的”。但经诸葛亮穿戴之后,就逐渐演变成诸葛亮所专有了,成为后世儒将、名士隐逸仿效的对象。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世传《明皇幸蜀图》,山谷间老叟出望驾,有著白巾者。释者曰:‘为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可见诸葛武侯服一直流传下来,对后人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博学多才的苏轼,决不会在世人已把“羽扇纶巾”作为诸葛亮的代称之际,又独出心裁地用其去指代“雄姿英发”的周瑜。

日本学人中原健二先生不明究里,在其《苏轼与“羽扇纶巾”》[8]一文中云:“可知‘纶巾’还是被意识为六朝贵族的服饰。因此,《念奴娇》的‘羽扇纶巾’用在周瑜和诸葛亮身上哪个更合适,也就不言自明了。周瑜是出身名家的赤壁英雄,又精通音乐,被吴人称作‘周郎’,把‘羽扇纶巾’用作他的行为是正相匹配的。”[9]根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周异为洛阳令;诸葛亮亦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诸葛王圭为太山郡丞,从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他们二人家世相埒,怎么会有贵贱之分呢?中原健二先生在《“羽扇纶巾”之人———周瑜与诸葛亮》一文中又以为,到了明代,诸葛亮又从周瑜那里夺取了“羽扇纶巾”的装束,故写入小说《三国演义》。[9]这种说法与三国故事的形成流传情况,可谓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纷争,演绎出了人世间多少传说故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云:“(周)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后书与权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这虽然是曹操为赤壁之败找托词,并使离间计,但也从中可见,赤壁之战故事传说不胫而走,当时就流传甚广。据史家研究,《三国志》裴注多过正文数倍,注引魏、晋人著作多达二百十种,其中不少传闻异词和小说家言。嗣后笔记传奇中,三国故事逐渐丰富。到了唐代,不少诗人都吟咏过三国故事,譬如李商隐《骄儿诗》中有句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其中写得最多的就是诸葛亮,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胡曾等著名诗人都有歌颂诸葛亮的篇什。尤其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此诗中勾画出了手执羽扇,指挥若定的诸葛武侯的鲜明形象。杜牧《赤壁》诗中有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已经勾勒出诸葛亮借东风,曹操筑铜雀台欲取二乔等故事情节。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有了更详细系统的发展,这为宋代说书艺人“说三分”奠定了基础。

宋代专称“说三分”的出现,说明了三国故事在说书艺人中的重要地位。苏轼《东坡志林》卷一云:“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可见经“说三分”的传播,三中故事日益深入人心,举国上下妇孺皆知。过去人们认为,蜀汉正统为罗贯中《三国演义》一大特点,事实上这在宋代“说三分”中就早已体现了。在“说三分”之同时,还有人“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之象”。[10]无论是“说三分”,或者是“作影人”(即皮影戏),都会涉及故事人物详细明确的穿戴特征。这种穿戴特征的形成,必然是过去漫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之结果。一旦形成这种穿戴特征,就会铭记在人们心中,世代相传,不易变更。元本《三国志平话》,实际上就是宋元“说三分”艺人的文字记录本。明初罗贯中根据此本,“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11]加工修改成《三国演义》。这类累积型小说,不可能象中原健二先生认为的那样,到此时诸葛亮又从周瑜那里夺取了“羽扇纶巾”的装束。

罗继祖《枫窗三录》卷一“为曹操翻案”条中云:“杜牧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绝,为咏史脍炙人口之作,然持论过苛,且违史实。盖曹操微时为桥玄所知,及操显,玄已死,过玄墓辄凄怆,为文以太宰祭之,铜雀台虽建,肯取其二女乎?文人寄兴,往往不切事理如此。”[12]罗先生作为史家,他的气愤是可以理解的。但罗先生忽略了一个常见的现象,古代文人的作品往往会受民间传说故事的影响。在杜牧诗中桥玄已变成了乔玄,曹操筑铜雀台欲取二乔,完全是小说者言,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咏史诗。前引《东坡志林》记载,说明苏轼受“说三分”的影响很大,熟知三国故事。因此之故,其词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小桥非“小乔”,显然也是小说者言。赤壁之战时,周瑜三十四岁,已经不年青了,早已结婚,何来“小乔初嫁了”?可见“说三分”和《三国演义》一样,把周瑜描写成年轻英俊,比“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小许多。事实上,当时诸葛亮才二十八岁,比周瑜年轻六岁。

从写作艺术的角度看,“羽扇纶巾”也应该系指诸葛亮。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割据的决策中,表现出卓绝的才能,好象鸾凤高翔,独步云霄。他的谋略与伊尹、吕尚等古代名臣不相上下,而出于萧何、曹参之上。在曹操率大军威逼东吴,东吴群臣大多主张投降之际,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为赤壁之战击退曹军提供了前提条件。周瑜亦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13]不仅精于战阵韬略,而且风流倜傥,还精通音律。这样一位杰出的儒将,只有与诸葛亮在一起谈笑退敌,方能映衬其风雅闲散、举重若轻的英武气概。况且,周瑜“谈笑”必须有对象,而东吴将士对曹军均怀畏惧之心,不可能与决心拒曹的周瑜共语。如果“羽扇纶巾”系指周瑜,岂不成了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何能“谈笑”?因此,“羽扇纶巾”只能是指诸葛亮。这样理解苏轼的词意,丝毫也不会影响对周瑜的描写,而正因为有了诸葛亮的衬托,周瑜的艺术形象才显得更丰满、更高大。这种加进场景的描写,使词句富有立体感,生气盎然,达到妙笔生花的效果,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综上所述,从史籍记载、三国故事形成流传情况、诗词艺术创作等角度来看,“羽扇纶巾”都是指诸葛亮相关文献编辑

《类说》卷四九引《殷芸小说》:“武侯(诸葛亮)与宣王(司马懿)泊兵,将战,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见武侯,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真名士也’。”

《太平御览》卷七○二引晋裴启《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后因以“羽扇纶巾”谓大将指挥若定潇洒从容。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明沉采《千金记·登拜》:“整乾坤,清四海,怎肯教鱼龙一混。得志也,羽扇纶巾,再不去践长途,客身难进。”

清李渔《玉搔头·擒王》:“伐罪安民,军机宜迅,兼程进。羽扇纶巾,令下山河震。”

纶巾羽扇,身衣鹤 ,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个

这些话是形容诸葛亮的

三国演义第160回

是夜,钟会在帐中伏几而寝,忽然一阵清风过处,只见一百人,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其人度步入帐中,会起身迎之曰:“公何人也?”其人曰:“今早重承见顾。吾有片言相告: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问革,诚可怜悯。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言讫,拂答袖而去。会欲挽留之,忽然惊醒,乃是一梦。会知是武侯之灵,不胜惊异。于是传令前军,立一白旗,上书“保国安民”四字;所到之处,如妄杀一专人者偿命。于是汉中人民,尽皆出城拜迎。会一一抚慰,秋毫无犯。后人有诗赞曰:“数万阴兵绕定军,致令钟会拜灵神。生能决策扶刘氏,死尚遗言保蜀民。”

要说水浒的话,应该是吴用比较像诸葛亮,自己还号称属孔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