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涸泽而渔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涸泽而渔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能把河里的水抽干来捕鱼,不能将整片林地烧毁来打猎。

出处:西汉初年·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原文:故先王之法,攸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罕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署不得人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

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乌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译文:所以,先王治国的方法是:畋猎时不得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捕捉幼小的麋鹿,不放干池湖之水而捕鱼,不焚烧森林打猎。不到能捕杀弱兽的时间,不让在野外设置捕捉的罗网;没到水獭捕捉鱼群的时间,不得在水中撒网;不到老鹰隼鸟捕杀兔等食物的时间,不得在山谷安装罗网。

草木还没凋落之前,不许进山林砍伐;昆虫还没开始蛰伏之前,不准放火烧荒。不准捕杀怀胎的母兽,不准掏取孵化着的鸟蛋,不许捕捞长不足一尺的鱼,不得宰杀不满一年的幼猪。

正因为这些规定,保护了生态环境,所以草木生长如气一样蒸蒸升腾,禽兽归山如泉水一样奔流,飞鸟入林如烟云聚集,所有这些均归功于君主保护生物的措施得当。

涸泽而渔:涸泽:将湖泊的水排干。渔:捕鱼。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焚林而猎:烧毁树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的小利,不考虑长远利益。

扩展资料:

涸泽而渔的近义词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1、竭泽而渔[jiézééryú]

出处:秦国·吕不韦的门客《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

解释:竭:使干涸;泽:池塘;渔:捕鱼。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来捕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

2、杀鸡取卵[shājīqǔluǎn]

出处:希腊《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鸡》

解释:?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3、饮鸩止渴[yǐnzhènzhǐkě]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译文: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喝毒酒呢?如果这样的话,东西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

解释: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涸泽而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南子·主术训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淮南子·主术训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意为:不把池里的水汲干了捕鱼,不把树林焚烧了来猎兽。

出处

《淮南子·主术训》:“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置罩不得布于野。獭未登鱼,网置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彀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

赏析

自然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各种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目光短浅的人们贪得无厌,往往不珍惜大自然对人类的赐予,肆意侵夺,结果自食苦果,造成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刘安崇尚文景之治时期,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政策,认为这是涸泽而渔,必定会使国家民穷国困。他用打猎不将鸟兽群杀的道理说明对人民高压统治的危害。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guwen/bookv_3565.aspx

涸泽而渔 意思

涸泽而渔(hézééryú)

解释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抄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袭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百作长远打算。

出处《淮南子·难一》:“先王之法,不度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宋书·袁淑传》:“是由~,焚林而狩。”

近义词竭泽问而渔、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焚林而猎

反义词从长计议、三思而行答

涸泽而渔的出处是什么

涸泽而渔

【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慑于楚国的强大,纷纷依附于它,。只有宋国不肯亲楚,反而投靠了晋国。楚王一气之下发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楚战争爆发。

当时晋国的势力还没有楚国那样强大。面对强敌,如何才能打胜这场战争呢?晋文公就去问谋士狐偃(yǎn)。狐偃说“讲究礼节的人不厌繁琐,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大王就用欺诈的办法吧!”晋文公百思不解,就把这个计谋告诉了另外一个谋士雍季。雍季听了之后,说:“有人为了捉鱼把池塘里的水都抽干了,鱼是捉到了,但以后就无鱼可捉了;有人想捕鳕兽,就把山上的树都烧光了,野兽是捕到了,但明年就无野兽可捕了。欺诈的计策也是这样,偶然用一次也许会成功,可是以后再用就不灵了,这不是长远的良策。”后来,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偃的办法,利用欺诈之计得了晋楚之战的胜利。但是他认为雍季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没有赏赐狐偃而是重赏了雍季。

【拼音】:hézééryú

【释义】:

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焚林而猎

反义词

从长计议、三思而行

涸泽而渔出处zd:《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拼音][hézééryú]

[释义]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用法专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宋书·袁淑传》:“是由~,焚林而狩。”

近义词竭泽而渔、属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焚林而猎[2]

反义词从长计议、三思而行

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1、杀鸡取卵

读音:shājīqǔluǎn

意思: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

出自:希腊伊索《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鸡》。

2、涸泽而渔

拼音:hé来zééryú

意思: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即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自:战国《韩非子·难源一》: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译文: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

扩展资料:

《涸泽而渔》典故传说

有一年,宰相向太宗建议:不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只要身形高大、体格强壮,都可以应征入伍。

唐太宗批准了这个建议,但奏章却多次被魏征驳回。唐太宗非常生气,于是召集众臣,准备当面训斥魏征。

谁知魏征毫无惧色,知并说道:如果把湖水淘干,可以把鱼逮得一干二净,可是明年就没有鱼了;如果把森林烧光,林中的野兽就无处藏身,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现在把不够十八岁的强壮男子都收道入军队,不留任何余地,那么以后的租调杂徭将从哪里去征取呢?说得唐太宗恍然大悟,于是接受魏征的意见并重奖了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涸泽而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杀鸡取卵

杀鸡取卵(shājīqǔluǎn)

解 释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百而不顾长远利益。

出 处希腊《伊索语言·生金蛋的鸡》:一个蠢人想杀了鸡从鸡肚子里取出金块,从而一下子发大财,结果却一无所得

用 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2章:“请皇上勿再竭泽而渔,~,为小民留一线生机度。”

近义词引鸠止渴、因小失大

反义版词高瞻远瞩、一举两得

涸泽而权渔百科内容来自于:

概述涸泽而渔(hézééryú)

解释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宋书·袁淑传》:“是由~,焚林而狩。”

近义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反义词从长计议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意思

意思是:不能把河里的水抽干来捕鱼,不能将整片林地烧毁来打猎。

出处:西汉初年·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原文:故先王之法,攸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罕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署不得人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

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乌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译文:所以,先王治国的方法是:畋猎时不得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捕捉幼小的麋鹿,不放干池湖之水而捕鱼,不焚烧森林打猎。不到能捕杀弱兽的时间,不让在野外设置捕捉的罗网;没到水獭捕捉鱼群的时间,不得在水中撒网;不到老鹰隼鸟捕杀兔等食物的时间,不得在山谷安装罗网。

草木还没凋落之前,不许进山林砍伐;昆虫还没开始蛰伏之前,不准放火烧荒。不准捕杀怀胎的母兽,不准掏取孵化着的鸟蛋,不许捕捞长不足一尺的鱼,不得宰杀不满一年的幼猪。

正因为这些规定,保护了生态环境,所以草木生长如气一样蒸蒸升腾,禽兽归山如泉水一样奔流,飞鸟入林如烟云聚集,所有这些均归功于君主保护生物的措施得当。

涸泽而渔:涸泽:将湖泊的水排干。渔:捕鱼。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焚林而猎:烧毁树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的小利,不考虑长远利益。

扩展资料:

《淮南子》引用过的道家著作,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老子》、《文子》、《庄子》、《列子》等。此外,郭店楚简中《太一生水》篇对《淮南子》也有明显影响,也可归入此类。

《淮南子》分析了《管子》产生的原因:“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要略》)显然把它作为富国强民的政治著作看待,刘向也认为:“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

《淮南子》在《道应训》引述了《管子》的话,《管子》一书,以道家为主包举百家,《淮南子》的“气”论及“法治”等方面的思想,都能在稷下黄老著作《管子》那里找到它的源头。

《老子》是《淮南子》直接引用最多的典籍,《道应训》实际就是以历史故事、寓言传说等阐释《老子》的旨义,仅此一篇,涉及《老子》41章中的56处文字。

它与《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一样,都是关于《老子》的较早的注释,足见《淮南子》作者对《老子》的重视。《淮南子》所受《老子》的影响,最明显的是以道作为全书的指导宗旨,并对“道”做了更加详尽的描述和规定,其中《原道训》,杨树达认为:“此篇全衍老子之旨,故以《原道》名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南子·主术训

涸泽而渔什么意思

排尽湖中来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涸泽而渔(hézééryú)

解源释涸:干涸,使水干。泽:聚水的地方。排尽湖中或池中百的水捕鱼度。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淮南子·难一》:“先问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答;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