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死于非命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死于非命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死于非命”是什么意思?

读音[sǐyúfēimìng],解释: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死于非命造句:

1、他不买票知而偷乘货车,结果道死于非命。

2、因交通事故而死于非命的版人数近年有所增加。

3、罪犯已逃出法网,却遇上车祸,死于非命,真是在权劫难逃啊。

4、这场车祸,有六个人死于非命。

5、只听见几声惨叫,他就这样死于非命。

6、军阀割据的战乱年代里,无辜老百姓死于非命的如恒河沙数。

中国皇帝有多少个是死于非命?

秦:二世胡亥,被赵高所杀。三世子婴,被项羽所杀

西汉:惠帝刘盈,受惊抑郁而死。前少帝刘恭,被吕后毒杀。后少帝刘弘,被汉文帝所杀。平帝刘衎,被王莽毒杀。孺子刘婴,死于乱军。

新:太祖王莽,死于乱军

东汉:质帝刘缵,被梁冀毒杀。后少帝刘辩,被董卓毒杀。

三国:魏废帝曹髦,被司马昭侍卫所杀。吴武烈帝孙坚,死于乱箭。吴桓王孙策,死于毒箭。吴景帝孙休,受惊而死。

西晋:晋惠帝司马衷,被司马越毒杀。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所杀。晋愍帝司马邺,被刘聪所杀。

东晋:晋元帝司马睿,抑郁而死。晋哀帝司马丕,服丹药而死。晋简文帝司马昱,受权臣控制忧愤而死。晋孝武帝司马曜,因一句戏话被妃子闷死。晋安帝司马德宗,被刘裕勒死。晋恭帝司马德文,被刘裕闷死。

五胡十六国跳过

北朝三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被儿子所弑。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被嫡母毒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被出轨皇后活活气死。北魏孝明帝元诩,被母后毒杀。北魏幼主元钊,沉江而死。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被尔朱兆所杀。北魏前废帝元晔,被权臣暗杀。北魏节闵帝元恭,被权臣暗杀。北魏后废帝元朗,被权臣毒杀。北魏孝武帝元修,被宇文泰所杀。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被高洋毒杀。西魏废帝元钦,被权臣所杀。西魏恭帝拓跋廓,被权臣暗杀。

北齐:北齐文襄帝高澄,死于刺杀。北齐废帝高殷,被孝昭帝所杀。北齐孝昭帝高演,坠马而死。北齐后主高纬,被北周武帝赐死。北齐幼主高恒,被北周武帝赐死。

北周: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被宇文护暗杀。北周明帝宇文毓,被宇文护毒杀。北周静帝宇文阐,被杨坚暗杀。

刘宋:宋少帝刘义符,被众臣谋杀。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谋杀。宋元凶刘劭,被孝武帝讨伐而死。宋前废帝刘子业,被明帝所杀。宋后废帝刘昱,被侍卫暗杀。宋顺帝刘准,被萧道成暗杀。

南齐:齐东昏侯萧宝卷,死于乱军。齐和帝萧宝融,被萧衍所杀

萧梁:梁武帝萧衍,被饿死。梁前废帝萧正德,被侯景废杀。梁简文帝萧纲,被侯景废杀。梁后废帝萧栋,被侯景废杀。梁元帝萧绎,被用土袋闷死。梁闵帝萧渊明,被陈霸先废杀。梁敬帝萧方智,被陈霸先废杀。

南陈:无

隋:隋文帝杨坚,疑被杨广弑杀。隋炀帝杨广,被部下所杀。隋恭帝杨侑,被李渊所杀。隋哀帝杨侗,被李渊所杀。

唐:唐太宗李世民,服丹药而死。唐中宗李显,被妻女谋杀。唐肃宗李亨,被吓死。唐顺宗李诵,疑被宪宗暗杀。唐宪宗李纯,疑被宦官谋杀。唐敬宗李湛,被宦官暗杀。唐文宗李昂,被软禁忧愤而死。唐昭宗李晔,被朱温谋杀。唐景宗李柷,被朱温毒杀。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被儿子所杀。后梁废帝朱友珪,被兄长所杀。后梁末帝朱友贞,兵败亡国而死。后唐庄宗李存勖,战败而死。后唐末帝李从珂,兵败亡国而死。后晋出帝石重贵,兵败亡国而死。后汉隐帝刘承佑,兵败亡国而死。

十国略过

北宋:宋徽宗赵佶,国亡悲愤而死。宋钦宗赵桓,国亡悲愤而死。

南宋:宋恭宗赵显,触犯文字狱被杀。宋端宗赵昰,落水惊吓而死。宋怀宗赵昺,国亡跳水殉国

西夏:夏太祖李继迁,中箭而死。西夏景宗李元昊,被儿子杀。西夏献宗李德旺,国家将亡忧愤而死。西夏末帝李晛,国亡被杀

辽金跳过

元(不写名字了):元宪宗,攻打南宋战死。元英宗,宫廷政变被杀。元泰定帝,宫廷政变被杀。元天顺帝,下落不明。元明宗,被弟弟文宗毒杀。

明:明惠宗朱允炆,疑被烧死。明代宗朱祁钰,被软禁后被气死。明武宗朱厚照,落水惊病交加而死。明世宗朱厚熜,服丹药而死。明穆宗朱载垕:沉迷春药而死。明光宗朱常洛:吃泻药一晚上拉了40多次屎,活活拉死了。明熹宗朱由校,落水惊病交加而死。明思宗朱由检,国亡上吊殉国。

清:清太祖努尔哈赤,被炮轰重伤而死。清德宗载湉,被慈禧太后毒杀。

秦朝: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zd。

西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

东汉:汉质帝刘缵,汉少帝刘辩。

西晋,东晋三个(其中两个是被闷死)。

唐朝七个(毒杀3个,杀2个,惊死1个,软禁1个)。

北宋两个:宋徽宗,宋内钦宗。

南宋三个(跳海1个,惊死1个,被杀1个)。

元朝四个(被死2个,毒杀1个,下落不明1个。重伤1个)。

明朝两个(建文帝下落不明,明代宗朱祁钰被气死)。

清朝雍正帝死说法不一容。

至于五代十国,南北朝,辽国,金国,三国等未算计在内

秦朝: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

西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

东汉:汉质帝刘缵,汉少帝刘辩。

西晋,东晋三个(版其中两个是被闷死)。

唐朝七个(毒杀3个,杀2个,惊死1个,软禁1个)。

北宋两个:宋徽宗,宋钦宗。

南宋三个(跳海1个,惊死1个,被杀1个)。

元朝四个(被死2个,毒杀1个,下权落不明1个。重伤1个)。

明朝两个(建文帝下落不明,明代宗朱祁钰被气死)。

清朝雍正帝死说法不一。

秦朝: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

西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

东汉:汉质帝刘缵,汉少来帝刘辩。

西晋,东晋三个(其中两个是被闷死)。

唐朝七个(毒杀3个,杀2个,惊死1个,软自禁1个)。

北宋两个:宋徽宗,宋钦宗。

南宋三个(跳海1个,惊死1个,被杀1个)。

元朝四个(被死2个,毒杀1个,下落不明1个。重伤1个)。

明朝两个(建文帝下落不明,明代宗朱祁钰被气死)。

清朝雍正帝死说法不一

但是不知道崇祯算不算,他是上吊死的。

还有唐太宗李世民zd他好像是吃了过多的丹药致死的。说法不一

东汉:汉质帝刘缵,

西晋,东晋三个(其中两个是被闷死)。

唐朝七个(毒杀3个,杀zhidao2个,惊死1个,软禁1个)。

北宋两个:宋徽宗,宋钦宗。

南宋三个(跳海1个,惊死1个,被回杀1个)。

元朝四个(被死2个,毒杀1个,下落不明1个。重伤答1个)。

明朝两个(建文帝下落不明,明代宗朱祁钰被气死)。

为什么人死于非命前会有异常现象?

第六感百科名片

第六感是标准名称“超感官知觉”(英文简称ESP)的俗称。是一种某些人认为存在的能力。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普通人的感官(五感)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肌肤(触觉)或是其他现今科学熟悉的感官。由于感官的定义很模糊,所以“超感官”的定义也很模糊。但通常认为“超感官”是指现今科学还不熟悉的讯息。这些能力与现代研究的神通有相应之处。《第六感》也是一些电影、游戏、生活用品和歌曲专辑的名称。

目录[隐藏]

心理学定义(一)现代心理学第六感

(二)佛教所说心识

(三)荣格解说第六感

(四)佛教神通解释

第六感的十种表现

电影第六感基本资料

演职员表

剧情介绍

幕后制作

精彩对白

游戏第六感

用品第六感

专辑第六感心理学定义(一)现代心理学第六感

(二)佛教所说心识

(三)荣格解说第六感

(四)佛教神通解释

第六感的十种表现

电影第六感基本资料

演职员表

剧情介绍

幕后制作

精彩对白

游戏第六感

用品第六感

专辑第六感

[编辑本段]心理学定义

《第六感》海报

真实的第六感不是常人没有的感官天生功能。每个人都与生俱来具有第六感!

所谓的第六感,就是人类除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的第六感“心觉”。此外所有地球上的人类应该都还具有第七感和第八感!

心觉:是指人类通过前五觉的刺激,反应给大脑某个未知细胞或器官所体现出来心理感觉,如:快乐、悲伤、恐惧、痛苦等等心理表现,可以说是意识的感觉或存在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没有心觉就不会有存在感,如死亡后。我们以前所说预知的第六感,是更高层次的感觉:“第八感;空间感”或者是人类还有未知的第九感!

不同领域的第六感

(一)现代心理学第六感

现代心理学将研究重点放到了意识的深层,由此对于意识的活动,分析为意识和潜意识。在心理学上,潜意识与意识定义方法不同,意识有明确的内涵,而潜意识则是一个集合的笼统界定,不能意识到的意识统统称为潜意识。由此可知,第六感属于潜意识。

什么是第六感?

一般认为,“第六感”这个词与“直觉(intuition)”大致吻合。但描述直觉不只是“第六感(thesixthsense)”这个词,其他还有:预感(hunch)、灵感(inspiration)、洞察力(insight)、内在的声音(innervoice)或预兆(foreboding)。我个人认为,使用“直觉”和“第六感”更能代表现代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直觉是指没有使用五官反射作用的感觉,而“第六感”和“潜意识”这个词在定义方法上是相同的,它们是一个集合的排除法的界定。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意识是通过五种感官: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接收外在的刺激,然后整理分析,最后确实认识。而潜意识会接受到更多由意识层面所遗漏的东西,它们不是透过语言或逻辑推理而得。这些讯息经年累月的储存在脑里,是我们不曾察觉的。当它们浮现到意识层面、成为一种可辨认的感觉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觉”、“第六感”。

也就是说,第六感是潜意识的漂浮物,并且是可以能过意识辨认的漂浮物。

现代心理学所说的第六感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东西。站在佛教的观点也有许多看法。南怀谨先生认为它就是第六识而已:“现代心理学有一个很好的名称叫‘第六感’,实际上也不过是唯识学第六意识的一部分的作用,西方心理学将之抽出谓之‘第六感’。”(《宗镜录略讲》)。“在特别心理学的范围,有时提到‘灵感’、‘第六感’等的名词。严格说,那也都是‘意识’的一种特别功能而已。”南先生认为第六感是独影意识,即是第六意识的一个功能的显现。”“唯识学把‘第六意识’的这种潜在功能,命名为‘独影意识’,又叫做‘独头意识’。这种‘独影意识’的作用,可以脱离‘前五识’而单独活动。它活动的最显著的范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一)作梦时。(二)神经病、精神病,乃至因其他的病症而进入昏迷的情况时。(三)禅定中某种境界时。所以从唯识学的立场来看,现代心理学所了解的‘潜意识’,又名‘下意识’,以及‘第六感’等,仅是知道了‘独影意识’的作用。”(《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这里所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复杂。站在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讲,第六感肯定不是意识范畴内的事物,它属于潜意识里的。现在的问题是,潜意识是否就是佛教里的第六识,或者说,潜意识是否不仅与佛教的第六识有关,也有第八识描述的内容。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我们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第六感。

(二)佛教所说心识

在佛教,把一切事物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法及无为法五种。心法就是“心识”;心所法就是心法的作用、动功;色法是指根尘;心不相应法,是指在法界中与心作用没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无为法就是指心的真理性。总的来说,佛法认为万法唯心,一切唯识。因此总的说来,第六识也说,第七识也好,乃至第八识,都是一体的心识。五位中心法是根本。

心识的基本作用过程是这样:根尘与第八识中的种子互动,第六识对于外境进行分别,第七识不仅分别,而且执持于它,在这个过程中取第八识中的材料,与第六识一同加工,使之成为人们眼中的“事物”。根本上讲,这三种识是一个心识的不同功用的显现。它本质就是法界。

第六识的功用是了别,因此显而易见,说第六感就是第六识,这比较牵强。而且,第六识的独头作用是依于自己的分别的习性而自作意的独立分别的过程,它是有审思性的,不过不依外在的根尘而已。因此,它显然也与第六感中讲的潜意识中漂浮出来的被意识所意识到的东西不同。因此,我们不能说第六感就是意识。

根本上讲,第八识就是世界的全部。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心理学所说的不为意识所意识的事物,它自然属于第八识中。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是对立于物质世界的,它是心理的集合,不是法界论域里的概念。因此就名言的表意而言,它不是第八识。

之所以要谈这个问题,是因为要涉及第八识变现的问题。这个变现与第六感有关系。

一切有有漏事物熏习成种子,这个种子藏在第八识中。同时呢,第七识执持第八识为“自我”,根据这个种子生出种种现行。所说的种子,就是可以生果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现行的事物,有两种原因最终成果。一种是业力,一种是定力。

潜意识的漂浮物,有时是定力,有时是业力。也就是说,第六感有时是定力的结果,有时是业力的结果。由业力可变现的是自地物质世界以及身体;由定力,则可变现他界的他地的物质世界与身体以及声、光等物质现象。第六感是一种对潜意识的漂浮物觉知,人在某种业力中或在某种止定的境界中,可以感知与第八识种子相关的事物。但是,显而易见,第六感所感知的,一般是断断续续的,它没有稳定性,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第六感不是在深度禅定中所得到的感知。

(三)荣格解说第六感

在现代心理学中,最深入潜意识研究的是精神分析理论。众所周知,精神分析领域有三个代表人物,第一个当然是弗洛伊德,他是精神分析的主帜;另外两个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家阿德勒和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作家荣格。

在这三家中,对于潜意识分析最为成熟的是荣格(Jung)。荣格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目前为止是微观心理学中最为令人激动的学说之一,是许多心理学家中走得最深的一个。在荣格的著作中,潜意识称为无意识。他说:“意识这一心灵现象是具有某种狭隘的性质。在给定的某一时刻,它只能包容很少同时并存的内容,余下的一切便是无意识。只是通过意识的连续运动,我们才对意识世界获得一种行进感、获得一种一般的理解或感知。我们决不可能获得整个的意象,因为我们的意识太狭窄;我们只能窥到存在发出的闪光。”“意识完全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定位的产物。”(《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特别强调用直觉来发现无意识,他在自己的医学实践中也常常如此行事。荣格认为,无意识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仓库。如果从这一点讲,第六感本身,也是自己心灵世界的内容。

那么无意识是如何漂浮到意识中来的呢?对此,荣格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描述。不过我们从这一段话中似乎可以看出点什么:“无意识过程不是直接被领悟到的;它们只是在其产物中显现出来,根据这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我们设想在它们背后一定还隐匿着某种东西。”(《同上》)。在这里,他用了“产物”这个词,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它说明荣格认为,从潜意识中漂浮出来的第六感是无意识运作出来的。而无意识是的运作,或者说一切心灵的事物的运作,乃至法界的一切,都是心识的变现,因此,第六感也是源出于第八识。

我们对于第八识的理解,要尽量从“含藏”和“功用”两个角度进行。它们不是实在体,它们是个过程,是象瀑布一样的过程,它们即是一个事物或多个事物,它们又不是这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第六感所知的事物,其实全出于我们的所说的“心”,自然,这个“心”不仅仅是意识,不仅仅是第六识,或者说它本质上不是意识。

我们日常“分析”的习惯在荣格那里评价也并不高。而且,他认为西方是长于分析,这正是西方人的一个弱点。他甚至说哲学家根本不知道思维是什么东西。他说,“不能再继续奉行那种忽视无意识和心灵学存在的任何一种传统心理学的观念了。”(《未发现的自我》)

有一次,有个医生对荣格的观点和方法产生疑问,请荣格说清楚自己的直觉是怎么回事儿。荣格非常坦率地说,自己没有方法描述这件事,对于病人的了知,很多时候就是直觉。从他的著作中,我们也感到他可能认为中国的“道”与无意识有关。他说:中国人认识事物与西方人不同,比如在街上,许多人在走,中国人要认识的是:这街上许多人“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这“许多人”的整体是什么意思;而西方人则分析: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要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是些什么人?荣格认为深入认识无意识需要学习中国的“道”,据说他自己也曾亲身闭关修习。甚至有人专门研究他的观点与西藏密教的关系。他的关于“原型”,关于“无意识”的许多观点,确实与佛教的许多修学方法有相通的地方。不过他说,他的心理学只是理解人的心灵的一种观点。仅是一种观点而已,他同情宗教但不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宗教。

具有分析能力的,在佛教的学说里,主要是第六识。而无意识不属于分析这个范畴,因此无意识是除第六识外的集合。从这一点也可以肯定,第六感它肯定与第八识有直接的联系。

(四)佛教神通解释

现代心理学上所说的第六感是凡夫的觉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第六感没有稳定性,人在放松的时候,进入一种相对无碍的境界时,有时潜意识的漂浮物便会呈现出来。或者,我们对一事物专注到一定程度,这种凡夫的禅定也会使们得到第六感。前者就是业力,后者就是定力。

一般意义上的神通是禅定修习的结果。而在佛教里,禅定与智慧是不分开修习的,或者说,定慧的成就必须是共同的。如果仅有禅定的成就根本不是佛教修行者。佛法的要点在于智慧,而所谓智慧,就是空性见。所以,我们会知道有这样一种情况,在证得寂灭的阿罗汉果中,分成二种,一种是有神通的,一种是无神通的。佛在世时,有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尼被强人污辱,她没有神通,对此无可奈何;这时同样证得阿罗汉果的莲色尼则依神通了知此事,用神通飞入其前把她救出来。而在大乘法中,真正具足佛教意义上神通是则必是证得三三昧的菩萨。

但是,在实践中,没有神通的解脱者总是一种特例。根据佛经里的描述,大多数阿罗汉都具足神通。也就是说,空相与神通同时具足。

佛经里记载这样一件事,梵天对自己的所处的境界非常自满,他看到在这个境界中只有自己,便认为自己得到了永恒的光明与快乐。这时佛陀入于三昧,身形消失而入梵天,升入梵天顶上的虚空中,表示佛法高于梵天。这时大迦叶、目连等尊者用净天眼观察到这件事情,也身形没失,入梵天顶上。这时梵天才知道自己所证境界并不是最高的。他问目连尊者,是不是佛弟子中很多人都有这个能力啊。目连尊者说,其他声闻弟子,也都有这样的神通的,并说:“得尽诸漏知他心,能现神变化群生。”

在佛教而言,真正的“第六感”,是诸漏断尽,这个成就自然不是断断续续的,而且对于这个“第六感”,是没有执著的。相较而言,凡夫的第六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它与解脱道没有什么关系。

“感”,也可以称为感通。通就是无碍。真正无碍自然是断灭一切有漏法的。凡夫偶得的神通或通过某些禅定所得神通,它并不是真的通。

第六感究竟属于何种性质,并不在于第六感本身,而在于它与我们智慧的关系。

第六感的十种表现

1、曾经做过一些梦,梦境果然真的发生了。

2、曾经到过一个新地方,发现那里的景物都是熟悉的,但从前未涉足过此地。

3、在别人正要开口说话之前,常知道他要说什么。

4、常会有很正常的预感。

5、有时身体会有奇异的感觉,例如皮肤或体内器官的刺痛或有蚂蚁爬的感觉。

6、在电话铃响之前,能预知它就要响。

7、曾经想到一个很久未见的人,果然在两天内就与他相遇了。

8、曾经想到一些生理反应,如窒息感,全身乏力等,不久就发生了灾祸。

9、曾经做过一些色彩缤纷的梦。

10、曾听见一些无法解释的声音。

也许是所谓潜意识的危百机预兆或者是自我放弃吧

潜意识里感觉到不可抵抗的危机或者已经对自己的生存信念动摇

不一定说是不爱家庭也许是生活没有寄托甚至是觉得度自己的负累

时下很多老人都自认为生活会给家人带来麻烦也没有什么值得奋斗

自然会不自觉安排好后事等遇到意外的时候哪怕是不主动抵抗

意外就这知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放弃下毁了一条生命

别拍我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都没办法用绝对无可反驳的原因来说明

科学、心理学众多的东道西都在发展这也证明它们的不完善世事从无绝对

我只能说是可能很可能是这专个原因一来是自己的理论有缺陷二来是偶然巧合

概率事属件向来最难判断听过墨菲定律没?

也许那些是还会是越担心自己死去的就越可能有会死的概率

意外死亡和死于非命区别

区别在于,意外死亡现用于当权人为排除异己而进行的暗杀,死于非命是除自然死亡(如老死)以外的。

意外死亡指因无法预料的原因、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的事件或行为所造成的死亡,“意外”是指没有预见到实施的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会导致死亡;“非故意”是指不以结束他人或自己的生命为目的。

非人为故意的暴力造成的伤亡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引起的死亡。现用于当权人为排除异己而进行的暗杀。

死于非命意思是除自然死亡(如老死)以外的,如发生车祸/突然间得了某种绝症成的伤亡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引起的死亡。

扩展资料:

意外死亡种类

高空坠物: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空间日益紧凑,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高空悬挂物如广告牌、空调机、保安笼、花盆等日益增多,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成为社会公共安全隐患。

影响市民生活环境及生命财产安全。上海曾对大中型玻璃幕墙做过调查,结果发现931幢被查建筑中,约有90幢存在安全隐患。

高空坠落:最早引起人们对高空坠落死亡关注的当属1993年香港著名歌星黄家驹的舞台坠落死亡事件。高空坠落死亡事件的大部分群体为建筑业从业者,主要是一线作业的农民工。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业从业者越来越多。

然而由于他们的安全意识不足,加上安全保障不够,以致安全事故频发,新闻报道中对高空坠落引发死亡的报道屡见不鲜。高空坠落,正成为造成人们意外死亡的诱因之一。

火灾: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约70?火灾和60?火灾死亡人员发生在农村,许多农村对火灾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以河南省为例,2011年全省共发生火灾3438起,死亡20人,受伤6人,直接财产损失3410万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死于非命

百度百科-意外死亡

读音[sǐyúfēimìng],解释知:非命道:横死。专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死于非命造句:

1、他不买票而偷乘货车,结果死于非命。

2、因交通事故而死于非命的人数近年有所增加。

3、罪犯已逃出法网,却遇上车祸,死于非命,真是在劫难逃啊。

4、这场车祸,有六个人死于非命。

5、只听见几声惨叫,他就这样死于非命。

6、军阀割据的属战乱年代里,无辜老百姓死于非命的如恒河沙数。

死于非命

非人为故意的暴力造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意思是除百自然死亡(如老死)以外的,如发生车祸/突然间得了某种绝症成的伤亡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度、医疗事故等引起的死亡

意外死亡即非正常死亡

非正常死亡在法医学上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问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与之相对的正常死亡,则指由内在的健康原因导致的答死亡,例内如病死或老死。

非正常容死亡指的是一些外意伤亡,不是正常规律导致的死亡,需法医检验之后方可以确定;原因不明的死亡先被列为非正常死亡,在确定死因之后可能被重新归为正常死亡(例如心肌梗塞)。

望采纳

死于非命:意思是除自然死亡(如老死)以外的,如发生车祸/突然间得了某种绝症成的伤亡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来事故、医疗事故等引起的死亡。

意外死亡:意外死亡即非正常自死亡。非正常死亡在法医学上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知。非正常死道亡指的是一些外意伤亡,不是正常规律导致的死亡,需法医检验之后方可以确定;原因不明的死亡先被列为非正常死亡,在确定死因之后可能被重新归为正常死亡。

史上无比悲情的皇后,为何5个孩子全部死于非命,最终哭瞎双眼而死?

因为这五个孩子都命运多舛,他们的父亲是一个为了政权可以下狠心的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血性。虽然王静烟家世显赫,是个豪门贵族的子女,但是王莽并没有因为她的身份而对她宠爱有加。相反,王莽为了政权,对待自己的儿子却是非常的残忍狠毒。

王莽和王静烟的五个孩子都是因为王莽才死于非命的,他们都是非常苦命的人。自古以来,很少有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可王莽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甘愿为了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对自己的儿子刀剑相向。王莽一直是一个低调行事的人,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讲,被人抓住把柄是一件让人恼怒的事情。他为了让别人以为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特意让自己的妻子穿着简朴,甚至有人拜访的时候,以为他妻子是个奴才。

王莽的妻子,王静烟是个端庄贤惠的女子,她本来已经被许配给他人,但是却嫁给了王莽。起初,她们两个人之间的生活还是很甜蜜的,王静烟为王莽生下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这本应该是个甜蜜幸福的家庭,但是王莽野心勃勃,想要谋取政权,第一个被他杀死的儿子是因为虐杀了家奴,王莽为了不被政敌抓住把柄,杀了亲儿子。

王莽的四个儿子相继死去,让王静烟内心非常的崩溃,她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在无尽的伤痛和哭泣中,双眼再也不能看见光明,王莽却始终没有对她细心关怀,她算是一个命运凄惨的皇后。

这位皇后百一生中生了5个儿子,但由于她嫁给了一个十分无情无义的皇帝度,这位皇帝为了权知力,连自己的亲人也能够伤害,这个皇帝就是王道莽,这位皇后不能接受自己的5个儿子都被皇回帝害死的现实答,最终才会哭瞎双眼而死去。

他的五个儿子都被他的父亲王莽害死,最终也伤心欲绝,哭瞎双眼而死。

这个王氏也是非常的可怜,一生生了五个儿子嫁给了王莽,谁知道这个王莽是个无情无义之人,为了权力杀害了他一个个的至亲。他真的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心里面只有权利没有亲人,没有爱人。王氏出身高贵,曾祖父在汉昭帝朝曾担任丞相,并获封宜春侯,祖父王谭、父亲王咸相继袭封为侯爵。王氏嫁给王莽之后,她的家世是非常的厉害,也是非常的好的,无奈运气不好嫁给了一个这样的人。如果她嫁给了一个正常的男人和他平凡的生活着,她就会非常的幸福。

起初跟丈夫很恩爱,不仅为他生下四子一女,而且还孝敬婆母,是个口碑极佳的贤妻良母。看来这个王莽他很会装,前期把这个王氏骗得服服帖帖的,后来就慢慢的暴露了他的本性。然而王莽是个大野心家,所以王氏自从嫁给他后,便开启了一段悲情的人生。他第一个孩子是被他们给逼死的。就是担心被敌军抓住把柄。第二个孩子是被他判罪毒死。

王莽篡夺皇位建立新朝。虽然王氏她也做了皇后,但是她已经哭瞎了双眼,一点也感觉不到快乐了。这么一个苦命的女人,只能说她嫁人嫁的不好。这个往往也是无情无意杀死她一个个的至亲。对于这种局面,王莽非但没有抚慰妻子,反而一再刺激她,终于将她逼上绝路。

在外死于非命的年轻人火化带回家,灵魂会回吗

阿弥陀佛

推荐您看看慧律法师临终备览:

第一章关于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

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暑,但于上述诸苦之侵逼,在所难免。除未尝历经「死亡」之苦,余七苦之个中况味,实不言而喻。

「生老病死」乃人生四大课题,吾人此际固尚未面临「死亡」,然则「生者必灭;会者必离」,既有生必有死。生死乃人间常事,唯因对死亡未透彻明了,抱持恐惧、忌讳心态,遂起好生恶死之情。然死神之降临,无一人能躲避;死神之肆虐,鲜有人能招架。纵心存抗拒、排斥,然「好生者焉得长生?怕死者岂能不死?」故理应于出生即预见死亡。世间最公平者唯死神。君不见,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夭皆归一死;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王侯将相难免幻化;长寿如雕祖,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

面对死亡

●死亡印象

死人无口,死后世界究竟如何,吾人无从得知,然就临床上已被宣布死亡,其后又复活之实例,可略知一二。美国于七○年代初期,即有学者库布勒·罗丝与雷蒙·穆迪,将濒死体验视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综合近二百件案例,可发现有数项情况普遍出现在濒死体验中,按发生先后依序为:被宣布死亡后听到永久难忘的噪音→快速通过黑而长的隧道→发现自己脱离色身→变成旁观者→观察医师对自己色身施行急救措施→其他灵魂出现→一温煦和蔼之灵魂(光之人)助其回溯一生经历,并令其自我评估→发现自己在尘世与来世的交界处→被判定死期未到,应回到尘世去→重新与色身结合→回复意识。

几乎所有体验者都认为濒死体验乃死亡过程之一部分,自己在中途即往回走,若非如此,必然会这么死去。

前已述及,众生于死亡罕有正确认识,致心生恐惧。所谓「蝼蚁尚且贪生」,「生存」乃生物之本能欲望,生活中固诸多不遂或生命中时值苦难,众生仍欲求生而不欲求死。以其执着于「我」之假名,误认有「我」及「我所有」,若死神降临,势必置身一全然陌生处所,一切属我所有者,如:姓名、地位、财产、亲友...等,皆不复拥有。当附属于「我」之一切外在条件皆不存在,单独处于一无所知之境地,惶惑恐惧、焦躁不安自是油然而生。

提及死亡,吾人脑海遂即浮现「上刀山、下油锅」及种种惨不忍睹之酷刑,实则并非所有众生毕命之期皆需历此恐怖之境,故此种联想亦为对死亡之错误观念,下三涂者皆属作恶多端、罪孽深重,一般非大奸大恶者并不致此。

「人死必遭审判」之观念深植人心,亦普遍见于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谓「人死后须受上帚审判」,民间神道教则曰「人死后须受十殿阎罗审判」。又有拨无因果者则言「人死如灯灭」,无论在世为善为恶,死即一了百了。此论调以其无因果牵制,易沦于胡作非为、纵欲享乐之后果。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

脱离肉体后的灵魂,就多数体验者表示,是不具形态,仅具视点而已。日人小堤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极力抵抗,却力不从心。此时,我感到自己突然从肉体中挣脱,只剩下如气体般的心。家人及医师表情凝重,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对躺在病床上的我说话,说话内容我在旁听得一清二楚。」

就医学上而言,小堤先生已濒临死亡,众人认为其已回天乏术,故在病床边讨论善后事宜。小堤先生听了,心想:(别开玩笑了,我不是好端端的在这里吗?)回复意识后,告诉家人方才他们的一举一动,证实所见确非幻象。由此可见,灵魂(神识)是确实存在的。

物理学第一法则为「能源不灭」,意指能源不会突然生成,亦不会突然消灭,故人类死亡时,生命能源并非消灭,而是改变形态,继续存在于某处。库布勒·罗丝亦认为:「肉体即使死亡,灵魂仍是不灭的,只是改变存在的次元,永远地存在着。」

佛教对死亡之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神识)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佛教谓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佛经中以六种态度看待死亡:

一、死如出狱:「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色身聚集诸苦,似牢狱系缚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满,获释出狱。

二、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终结,另一期生命开始。

三、死如卒业:佛教以为人死后审判之权,既非操之于上帝、阎王,亦未操之于佛菩萨,乃系个人业力所感。生时如求学,死则按生前所造之业及念力,领取毕业证书及成绩单去受生。

四、死如乔迁:色身若屋宇,经岁月之摧折乃至颓圮残破,死亡即似自旧宅迁至新居,非但不足惧,兼且可喜。

五、死如更衣:死亡犹如褪去破旧衣衫,更换新装。

六、死如新陈代谢: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变化,细胞亦不断新陈代谢。死亡亦如细胞之新陈代谢,旧细胞逝去,换来新细胞之生长。

一头部受伤者,忆及其濒死经验:「初闻头部轰然一声,迅即丧失知觉,此后则生起舒适、安然自在之感。」以其神识脱离色身之桎梏,遂感受无所障碍之畅快。据调查,大多具濒死经验者对死亡的感觉为:美好、宁静、光明、祥和、自由自在。由此可知,死亡不尽如固有之观念,充满阴森恐怖。

芬兰籍医学博士鲁卡内·奇鲁戴,因急性腹膜炎,被送至急诊病院,接受紧急手术。其时,彼因全身麻醉而失去意识,后始惊觉自己飘浮于天花板,目睹自己色身接受手术,并可知悉此刻正在进行手术之医师心中所想。自天花板所见一切,与平日眼见事物时无异,但无法感受到「时间」,亦即全然无「时间」之概念,此可谓背离日常世界之精神性体验,因已由三次元世界进入四次元世界。由于将存在系统由三次元世界推进至别次元,脱离色身者本质之存在,并无任何变化,在另一次元可继续存在、思考、感觉,是以,毋需恐惧死亡。实则犹如西哲柏拉图所言:「人类灵魂系被囚禁于名为肉体之牢狱中。」倘视灵魂为能源体,依据能源不灭法则,可导出灵魂不灭之结论。

●正确的生死观

重新认识死亡,拥有正确之生死观,即可知长寿未必可喜,死亡亦不足忧,所应关注者为「死往何去」。前已言及神识不死,仅在不同时空转换,死亡即转换之过渡阶段。所谓「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问为治世之本,求学以增广见闻智识,学习生存之道,人人皆可胜任。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则非易事。试问:「应如何死?」人皆云:「一息不来便死。」此言固然不差,然欲死得自在、死得安详,却非吾人所能主宰。何以得知?一般世间凡夫临命终时,多难免挣扎、痛苦,对金钱、子孙恋栈不舍,终至死不瞑目。如下状况亦不乏其人:在医院急救,四肢发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半身不遂,手脚不听使唤;老来多病,子孙不肖,身心交煎,生不如死。总而言之,于生命执着愈深,面对死亡时之痛苦愈甚。

死亡之情状约而有四: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及自如而死。除修行圆满者可生死自如外,余三者皆无法自我掌控。解脱之圣者面对死亡时,其心态迥异于凡夫。如印光大师,于往生前一个月即已预告大众,早作准备。又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往生前即预言数年后之事。此二位圣者既能预知时至,自可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当其往生时,皆能安详示寂,此等来去自在的功夫,系平日认真修行之结果。以其心胸宽大、平等,故尽虚空遍法界皆为其故乡。足见修持之有无,其往生情形,实有天壤之别。又如释迦牟尼佛火化后,得八万四千颗舍利子;章嘉大师火化后,得一万多颗舍利子,头盖骨上显现「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另一高僧则烧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此殊胜现象,实难以常理解释。

究竟当如何方能「死得其所」,让亡者深蒙上乘利益?首在去除恐惧死亡之心理。应先做好心理建设,内心如是观想:死亡一事,从古迄今,上自君王权贵,下至贩夫走卒,乃至科学家、博学多能者,无一可幸免。任凭阁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抑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亦难逃一死,更何况平凡如我辈?若先具备此种认识,接受「人皆有死」之观念,并了知死亡之真相,方可祛除恐惧之心态。

死亡历程

人体由「地、水、火、风」四元素所构成,以其遍满大千世界,故曰「四大」。吾人色身坚固部分,如肌肉、骨骼属「地」,津液、血液属「水」,体温属「火」,呼吸属「风」。命终之际,四大随之分解,其次第如下:

一、地大:病者两颊深陷,面色苍白,齿现斑点,筋肉颤动,手足抽搐,采任何姿势皆不适,双眼难以阖上或睁开,全身无力,压力自四面而来,遍及全身每一毛孔,乃至五脏六腑,感觉似被一座高山压扁,逐渐沉没于海底。心识因激动致错乱,随即陷入昏迷。此表色蕴正行分解,地大摄入水大,故地大能力销镕,水大能力益显,病者所见为闪闪发光之幻象。

二、水大:全身犹似浸于水中,寒气逼人,既湿且冷,透至内脏骨髓,外在暖气亦无法驱寒。因色身内液体失控,故有流泪、流涎、流涕,乃至排泄失禁等情形,遂致眼干、口渴、唇舌下垂、鼻腔塌陷、呼吸急促等情形。其觉受力减弱,苦乐寒热感交替出现,心识因而模糊、紧张,挫败感油然而生。此表受蕴正行分解,水大摄入火大,即水大能力消失,由火大支撑意识,湿寒感逐渐为火焰燃烧之灼热感取代,此时,病者心中所见为烟雾弥漫之漩涡。

三、火大:病者生理机能多已退失,痛苦增剧,骤感烈火焚身,筋骨肌肉因剧痛而僵硬,满脸通红,面部灼热,出息多于入息,心识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甚至无法认出身旁亲友。因此际火大支撑意识之功能愈形减退,逐渐由风大支撑意识,四肢发冷,体温降低,终至心脏温度变冷。病者心中所见为红色火花闪烁于露天大火上,似萤火虫飞舞。

四、风大:病者呼吸急促、费力,呼气长,吸气短,双眼上翻,生平经历如影片重现眼前。全身无法动弹,似遭烈风吹刮,碎为微尘。心中所见为红灯或红色火炬,俟最终三次呼气后,呼吸乍停,此即医学上所谓「死亡」,然其神识尚未完全脱离色身。

网址:http://www.lzgh.com.cn/art_detail.php?lbid=311&zlbid=333&wzid=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