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刚 愎 自 用 是什么意思?

刚愎自用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倔强,自以为是,自以为穷尽了世界上的真理,一点儿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主观武断,喜欢感情用事,更是容不得人(尤其是容不得反对他的人)……

刚愎自用这个词,不太好听,绝对是个贬词,因而谁都不希望自己有这个毛病,谁都不希望他人指责自己有这个毛病。它也比较“特殊”,普通人还够不太着,一般都是用在“有头有脸有身分的人”权力者身上,都用在那些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比较精通的权威人士身上。而且,官越是大、越是有权势的人若是犯了这个毛病,麻烦可不是一点点。譬如,三国中有一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什么?就是因为魏起用司马懿为帅,诸葛亮闻此消息后,考虑街亭乃是汉中咽喉要地,即要派将驻守。马谡自请军令,愿担此任。诸葛亮曾叮嘱再三,一定要靠山近水扎营;并派王平辅助。马谡则疽以为通识兵法,再加上刚愎自用,一点都不考虑诸葛亮的意见,又不纳副将王平之谏言,竟违令在山顶扎营,犯了兵家之大忌,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造成了街亭失守。

所以,因为这个刚愎自用,本来可以成功的事会搞得一团糟糕。

所以,因为这个刚愎自用,原本是很威望的人结果是身败名裂。

所以,因为这个刚愎自用,甚至会导致祸国殃民的可怕后果。

那么,刚愎自用的人有哪些特点呢?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非常自负、傲气十足,目中无人,一厢情愿,唯我独尊,都是认为自己是穷尽了真理的人。应该说没有一点“资格”、“本领”是不能拥有刚愎自用这个“称号”的。这类人,有一定的能耐,在自己的工作、事业上还做出过一定的成绩,因而自信到了极点,自大自傲,自我感觉一直良好,达到了自我陶醉,不可一世,有的刚愎自用的人还是典型的自我崇拜狂,看人是“一览众山小”,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统统都是错的,这类人个性孤傲,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他没有跑到大街上宣布:“上帝已经死了,我就是上帝”,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是无声地宣布自己就是上帝。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顽固、守旧、偏执。对于某种理念,过于专注,认准了的,就坚持到底,死不回头,一个劲地认为自己是在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实际上他们认的却是死理,却是过了时的土教条,或是不符合国情、社情的洋框框,一点灵活性都没有。这类人面对世界的发展进步,觉得是不可思议或是在瞎胡搞;自己的这种想法,明明是与时代潮流相违背,却反过来认为是时代在倒退,是一代不如一代。这类人对新事物、新人物、新现象、新趋势一百个看不惯,视作为洪水猛兽。有时,他们的言行比保守派还保守,比顽固派还顽固。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极其爱好面子的人。这类人自尊心强极了,一点都冒犯不得,谁若是当面顶撞了他,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顶撞了他,他就会火冒三丈,认为这是故意和他过不去,故意让他下不了台,是故意在寻衅,他就会从此记在心上,这个“伤口”就很难愈合,往往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掉,以后一有机会就会对“发难者”进行排挤打击报复,以报这个“宿怨”,若是“发难者”是在他手下工作的,就会因此而失去信任,就会很随便地找个“理由”就给他穿小鞋,这个人便很难再会有“发迹”的机会。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从来不认错的人。这类人对自己的眼光和能力从来都不怀疑,有时明明是自己错了,却就是不承认;明明是将事物搞得很糟,但就是不认账;明明是自己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却偏偏说是他人将他的思想理解错了……总之,黑的说成是白的,错误变成了真理,成绩永远是自己的,错误永远是他人的,拒绝失败,即便是有错,也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是“七分成绩和三分缺点”,因而经常是倒打一耙,反诬批评者不怀好心,是立场错了,是思想方法出了问题,不仅如此,为了彻底杜绝批评者的反对声音,利用权势大整特整那些批评者。鉴于刚愎自用者的不肯悔改,又不听他人的劝告,往往是在错误的道上越走越远,其结果就会与自己原来美好的奋斗目标南辕北辙。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好大喜功的人。这类人尤好自我肯定、自我表彰,做了一点点有益的事,就沾沾自喜,到处表功,惟恐他人不知道。这类人也只喜欢听好话,听吹捧的好,不喜欢听不同的意见,更不喜欢听反对的话,因而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帮献媚于他的小人,这些小人会投其所好,在他的面前拨弄事非,结果呢,这类有权势的刚愎自用者离“忠良”就会越来越远。

刚愎自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坏毛病。它可以使人越来越不知道天高地厚,离真理越来越远,离自己身败名裂越来越近。楚汉相争之中项羽为何败于刘邦?原因之一,就在于项羽刚愎自用,自大无谋、沽名轻敌,骄傲自大,不可一世,他身边有一个号称亚父的谋士范增,主张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却对他的意见不予理睬,对刘邦的假意殷勤,毫无察觉,反把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告诉刘邦,反映了他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不懂策略、麻痹轻敌的草包将军。这样的人怎能成大事?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縠(hu),刚愎(bi)不仁,未肯用命。”

春秋时期,楚军和郑国打了一仗,打完之后楚军准备撤退。而这时,协助郑国作战的晋军中有一个将领叫先縠,他是个自命不凡的人,向来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他一看楚军撤退,就先入为主地认为楚军是落败而逃,处于下风。于是他风风火火地去找统领,想一鼓作气将楚军击败。作战经验丰富的统帅荀林父阻止了他。先縠很生气,他心想,自己一心为国家着想,竟不被认同,他认定荀林父怯敌,决意擅自进攻楚军。

楚国大夫伍参得到了消息,和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晋军内部已经出现了分歧,这个时候如果能出兵,必定可以大败晋军。”楚庄王接受了伍参的建议,再次出兵,结果把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荀林父知道后急忙赶去,然而原来的精兵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还有侥幸逃脱、尴尬狼狈的先縠。

先縠的所作所为生动地诠释了“刚愎自用”这个成语。“刚愎自用”可理解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注意,“愎”念“bi”,这个字很容易念错,也很容易写错。“刚愎自用”是个贬义词,它从另一面告诉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做一个谨慎的人。如果先縠当时听了荀林父的话,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的典故

”刚愎自用”成语由“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变化来,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縀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縀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縀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刚愎自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要了解什么是刚愎自用?首先了解这个词性。从词性上看,是zd贬义词,这就说明这样的行为或心理是负面的、不认同的。所以刚愎自用内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倔强,十分固执自信,一点儿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主观武断容,喜欢感情用事,更是容不得人。

刚愎自用的copy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百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度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示例】:问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近义词】:我行我素

【反义词】: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答、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

"太过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

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负,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用法编辑本段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示例编辑本段  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茅盾《子夜》十)近义词编辑本段  我行我素反义词编辑本段  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英文编辑本段  hardentheneck典故  “刚愎自用”这个成语故事发生在郑州。

公元前597年,楚王向郑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楚庄王亲率大军围困郑国三个多月,郑国投降后,和楚国争雄的晋国才发来救兵。正准备返国的楚军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楚庄王想退兵,他的爱臣伍参主战,令尹孙叔敖主和。孙叔敖说:“昔年攻进陈国,现在又攻进郑国,楚国不是没有事呀,该休息休息了。如果和晋军打仗又不能取得胜利,是不是把伍参的肉给吃了!”伍参反驳说:“如果打了胜仗,孙叔敖你就是无谋之人。如果打了败仗,我的肉将在晋军那里,你孙叔敖怎么能吃得到呢?”孙叔敖不再理会伍参,下令“南辕、反旆”,即掉转车头,大旗反向,准备撤退。但伍参又对楚庄王说:“晋军元帅荀林父是新上任的,还不能真正让下属听从他的命令。荀林父的辅佐官先縠刚愎自用,不仁不义,不肯听从荀林父的命令。晋军三帅,专断行事,想听从命令也没有上级的命令。三军主帅尚且如此,晋军将士又该听谁的呢?这一次,晋军一定会吃败仗。再说了,你是国君,晋军主帅是臣,一个国君见了敌军的臣子就吓跑了,你该怎么面对你的臣民呢?”庄王无言以对,想了想,伍参的话很有道理,马上命令掉转车头,北上到管(现在的郑州市区)驻扎下来准备战斗。事实证明伍参的分析很正确,晋楚两军在邲(今河南荥阳北)大战一场,晋国指挥混乱,大败而归。(见《左传·宣公十二年》)

伍参劝说楚庄王的话:“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后来演化为成语“刚愎自用”。原文《左传》原文

楚子北师次于郔。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令尹孙叔敖弗欲,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参曰:“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令尹南辕、反旆,伍参言地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

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

刚愎自用的含义很清楚:顽固、偏执、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倔强,自以为是,自以为穷尽了世界上的真理,一点儿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主观武断,喜欢感情用事,更是容不得人(尤其是容不得反对他的人)……

刚愎自用这个词,不太好听,绝对是个贬词,因而谁都不希望自己有这个毛病,谁都不希望他人指责自己有这个毛病。它也比较“特殊”,普通人还够不太着,一般都是用在“有头有脸有身分的人”权力者身上,都用在那些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比较精通的权威人士身上。而且,官越是大、越是有权势的人若是犯了这个毛病,麻烦可不是一点点。譬如,三国中有一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为什么?就是因为魏起用司马懿为帅,诸葛亮闻此消息后,考虑街亭乃是汉中咽喉要地,即要派将驻守。马谡自请军令,愿担此任。诸葛亮曾叮嘱再三,一定要靠山近水扎营;并派王平辅助。马谡则疽以为通识兵法,再加上刚愎自用,一点都不考虑诸葛亮的意见,又不纳副将王平之谏言,竟违令在山顶扎营,犯了兵家之大忌,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造成了街亭失守。

所以,因为这个刚愎自用,本来可以成功的事会搞得一团糟糕。

所以,因为这个刚愎自用,原本是很威望的人结果是身败名裂。

所以,因为这个刚愎自用,甚至会导致祸国殃民的可怕后果。

那么,刚愎自用的人有哪些特点呢?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非常自负、傲气十足,目中无人,一厢情愿,唯我独尊,都是认为自己是穷尽了真理的人。应该说没有一点“资格”、“本领”是不能拥有刚愎自用这个“称号”的。这类人,有一定的能耐,在自己的工作、事业上还做出过一定的成绩,因而自信到了极点,自大自傲,自我感觉一直良好,达到了自我陶醉,不可一世,有的刚愎自用的人还是典型的自我崇拜狂,看人是“一览众山小”,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别人统统都是错的,这类人个性孤傲,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他没有跑到大街上宣布:“上帝已经死了,我就是上帝”,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是无声地宣布自己就是上帝。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顽固、守旧、偏执。对于某种理念,过于专注,认准了的,就坚持到底,死不回头,一个劲地认为自己是在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实际上他们认的却是死理,却是过了时的土教条,或是不符合国情、社情的洋框框,一点灵活性都没有。这类人面对世界的发展进步,觉得是不可思议或是在瞎胡搞;自己的这种想法,明明是与时代潮流相违背,却反过来认为是时代在倒退,是一代不如一代。这类人对新事物、新人物、新现象、新趋势一百个看不惯,视作为洪水猛兽。有时,他们的言行比保守派还保守,比顽固派还顽固。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极其爱好面子的人。这类人自尊心强极了,一点都冒犯不得,谁若是当面顶撞了他,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顶撞了他,他就会火冒三丈,认为这是故意和他过不去,故意让他下不了台,是故意在寻衅,他就会从此记在心上,这个“伤口”就很难愈合,往往是一辈子都难以忘掉,以后一有机会就会对“发难者”进行排挤打击报复,以报这个“宿怨”,若是“发难者”是在他手下工作的,就会因此而失去信任,就会很随便地找个“理由”就给他穿小鞋,这个人便很难再会有“发迹”的机会。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从来不认错的人。这类人对自己的眼光和能力从来都不怀疑,有时明明是自己错了,却就是不承认;明明是将事物搞得很糟,但就是不认账;明明是自己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却偏偏说是他人将他的思想理解错了……总之,黑的说成是白的,错误变成了真理,成绩永远是自己的,错误永远是他人的,拒绝失败,即便是有错,也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是“七分成绩和三分缺点”,因而经常是倒打一耙,反诬批评者不怀好心,是立场错了,是思想方法出了问题,不仅如此,为了彻底杜绝批评者的反对声音,利用权势大整特整那些批评者。鉴于刚愎自用者的不肯悔改,又不听他人的劝告,往往是在错误的道上越走越远,其结果就会与自己原来美好的奋斗目标南辕北辙。

凡刚愎自用的人都是好大喜功的人。这类人尤好自我肯定、自我表彰,做了一点点有益的事,就沾沾自喜,到处表功,惟恐他人不知道。这类人也只喜欢听好话,听吹捧的好,不喜欢听不同的意见,更不喜欢听反对的话,因而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帮献媚于他的小人,这些小人会投其所好,在他的面前拨弄事非,结果呢,这类有权势的刚愎自用者离“忠良”就会越来越远。

刚愎自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坏毛病。它可以使人越来越不知道天高地厚,离真理越来越远,离自己身败名裂越来越近。楚汉相争之中项羽为何败于刘邦?原因之一,就在于项羽刚愎自用,自大无谋、沽名轻敌,骄傲自大,不可一世,他身边有一个号称亚父的谋士范增,主张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却对他的意见不予理睬,对刘邦的假意殷勤,毫无察觉,反把曹无伤的告密直接告诉刘邦,反映了他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不懂策略、麻痹轻敌的草包将军。这样的人怎能成大事?

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形容怎样的性格

刚愎自用,一般说的是有头有脸的人,有一定权力和百能力,但是有了权力和能力外就开始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度心,别人只要反对他,他就觉得是不给他面子,是拆他的台,他就会心胸狭窄记人家一辈子,给反对他的人专穿小鞋。只听信谗言,亲小人远贤臣,最后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结果。

自以为是,就是说身属边一般人,比较狂妄自大,但是造成的负面结果往往没有刚愎自用的大。

刚愎自用复这个词描述的是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十分固执。一制个刚愎自用的人就好像铜墙铁壁铸成的思想,油盐不进,水泼不进,任何人的谈话,都听不进。

【“刚愎自用”常误写为zd“刚复自用”,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