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殒的成语

  • 一殒的成语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汉语成语,就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约定俗成的,有着特定含义、结构形式固定的词组或短语,其包含了透彻完整的思想内容,富意深刻,生动形象,简炼明了,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成语源远流长,多有来历,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长期细致观察,反复认真地琢磨的结晶,有相当一部分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其中当然也包括化学知识的领域。距今五十万年至一百万年前,我国祖先开始利用火,这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化学变化的开端。从此以后,制陶、冶金、造纸、火药、酿造等一系列与化学反应密切相关的技术相继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人们又创造了中国文字。当时,人们通过偶然接触到的化学变化,逐步了解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相当一部分与化学相关的成语而流传至今。

在此,通俗地介绍了部分成语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并指出成语的含义、出处、用法等,从而揭示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确证科学与文化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在编写中参考了刘也《成语科学荟萃》、赵匡华《中国古代化学》及田荷珍《中国古代化学》等书籍。

1、刀耕火耨(dāogēnghuǒnòu)

火耨者,用火烧去草。古人在播种前放火烧去野草,用余灰肥田。火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飌an>、钙5-25飌an>、磷0.5-3.5飌an>,是一种高效钾肥,除了供给土壤钾磷等多种元素外,还可降低土壤酸性,对小麦、油菜、红薯、烟草等农作物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可别小看“刀耕火耨”这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它可是最早的化学肥料的应用。

宋·许观《东斋记事·刀耕火种》记载了这种耕作技术:“每欲布种时,则先代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于其间,如是所收必倍,盖史书所言刀耕火种也。”现在,无机化工已经能够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化学肥料,刀耕火耨的耕作方式已经基本消失了。

语源:《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民耒耜为食。”

现意: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刀耕火种”。

2、火树银花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隋炀帝有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即指烟花,可见,在我国隋代就有烟花。古人在发明火药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烟花,它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及发色剂,发色剂内含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例如,钠盐发黄光,钡盐显绿光,锶盐、锂盐发出红光,镁、锌等金属粉末发出耀眼闪光......等等,各种金属盐及金属粉末混合在一起,施放时就显示出万紫千红的色彩,千姿百态,清脆悦耳,以助节日气氛或日常娱乐。

宋代诗人赵孟频有诗一首生动描述了“火树银花”的景象: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语源: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现意:形容节日(特指元宵节)夜晚,烟火绚丽、灯火通明的繁华景象。

3、石破天惊/飞必冲天

毫无疑问,能产生“石破天惊”的,只有火药的作用。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份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火药的发明来源于古代的炼丹术,硫磺、硝石等都是炼丹家们的主要原料,它们混在丹鼎中的机会是很大的,一旦被加热,发生爆炸事故,于是偶然间发明了火药。唐代的郑思远在《真元妙道要略》中就记载了此事:有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焰起烧手而及烬屋舍者。当时一些身兼“军事参谋”的术士对此深感兴趣,于是对此作了改进及改良,并首先用于军事用途。唐德宗时,藩镇割据,李希烈据汴梁,刘洽去攻,李的部下方士用火药箭烧了刘的军事设施,这是最早记录火药的用途。从此,冷兵器时代逐步进入火器时代,彻底改变了人类战争的规模及面貌,早期的火药极不稳定,进入十九世纪,逐步被更稳定有效的TNT炸药所替代。

凡事必有两重性,火药一方面用于战争,造成大量的生灵涂炭,另一方面,也用于日常的工农业生产,造福人类,无论架桥铺路,还是开山取石,火药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质,随着一阵阵“石破天惊”的巨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语源:唐·李贺《昌谷集·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原意:形容箜篌乐器声音高亢激昂,出人意外,不可名状。

现意:比喻对某一事件感到意外震惊,或对文字议论出奇而惊人。

(来源:新浪微博,编辑by高中化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