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邯郸的成语故事大全四个字_带有关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 有关邯郸的成语故事大全四个字_带有关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据《汉语成语词典》统计,中国的成语典故大概有16000余条。据专家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

因为邯郸成语典故太多,在这里只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成语介绍一下。

黄粱一梦

成语中有两个跟梦有关的成语,一个是“南柯一梦”、一个是“黄粱一梦”。黄粱一梦的故事就发生在邯郸。

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称心如意。”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这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     

     

邯郸学步

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最终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不管故事是否夸张,邯郸在当时很可能曾是时尚之都。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应该是战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国君之一。

古代汉人的服装都是宽衣大袖,不利于马上作战。汉人作战多用战车、比较笨重,而胡人作战多是单人独马的比较灵活、快捷。为了加强军事力量,赵武灵王决定改革,让汉人向胡人学习,穿紧袖短衣的胡服,学习骑马射箭。当时的文武百官多有抵触情绪,认为有失体统,赵武灵王的叔叔就想不通,称病不上朝,赵王就亲自上门解释改革的目的和好处,做通了叔叔的思想工作,让改革得以施行,改革后,赵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强的国家,一度与强秦分庭抗礼。说明那个时代的邯郸人就有开拓进取之风。

纸上谈兵

邯郸历史上有一个特丢人的人物就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武灵王的改革让赵国兴盛了起来,而赵括错误指挥却让赵国衰败了下来。赵括的父亲是赵国的名将赵奢。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对垒,秦军占有势,老将廉颇固守长平不出。秦丞相范蠡派人到赵国实施反间计,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中计,换上赵括为将。这个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评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和他相当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评论兵事,赵奢不能够驳倒他,但是并不赞赏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缘故,赵奢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太草率地去谈论它了。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也就罢了,如果让他当了将军,我怕让赵军失败的人就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被启用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请不要让赵括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一旦接受了命令,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母说:“那可是您一定要派他领兵,他要是有不称职的情况,我可别受株连啊。”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部队,假装打败退却,断绝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围困了四十九天,赵军饥饿异常,赵括亲自带领精兵搏战,被秦军用乱箭射死。赵括的部队大败,四十万多的赵军被秦国降服了,除去240个未成年的孩子被秦国放回外,其余人全部被杀死或活埋了。1995年山西高平市附近的考古发现,证实了历史上的这一劫难。这恐怕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残忍血腥的一幕吧。长平之战,动摇了赵国的根本,赵国由此一蹶不振。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是个勇士,有谋的人,应该是可以出使的。”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就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于是,蔺相如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都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要撞击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虽然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住了。秦王约赵王会于渑池,赵王本不想去,但是在蔺相如和廉颇不能示弱的劝导下还是去了,渑池会上秦王说:“听说赵王会鼓瑟,何不来上一曲?”赵王害怕秦王的实力,不得已为秦王演奏了一小段;秦王于是命手下说,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为秦王鼓瑟。蔺相如看到国君受辱,奉缶而上前说,“听说大王您会击缶(是一种打击乐器),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厉声说:“大王要是不击,五部之内,相如愿以颈血溅大王”,因为两人距离很近,秦王也怕蔺相如跟他拼命,所以也就拿起鼓槌敲了一下,蔺相如下来马上对下面说,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为赵王挽回了颜面。因为出发前,赵国也做好充分了准备,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待命,秦王亦不敢造次。这次会面秦国并未占到便宜。

负荆请罪

渑池会蔺相如完璧归赵以后,由于他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若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蔺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他命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丝毫不给蔺相如空隙,蔺相如却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这样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独怕廉将军吗?只是我想到,强秦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非常羞愧,觉得自己为了一己之利,就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太不应该了。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誓同生死的好朋友。

负荆请罪说明了蔺相如的高风亮节,老将廉颇的知错能改。成为历代官员、公司、组织内部团结为公的楷模。如今在我家里,还挂了一副潘龄皋录清代人严允肇的一首《古风》诗,

世路真险巇,泰山起方寸。

要盟矢天日,咄嗟不相信。

耳馀刎颈交,祸机起夺印。

武安倾魏其,怀酒遂成衅。

睚眦按剑怒,磨牙雪馀恨。

两虎不相下,报施理亦近。

为国忘私仇,千秋思廉蔺

说的就是廉颇、蔺相如公而忘私的经典历史故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