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结尾的意思(结尾用切切是什么意思)

  • 吧结尾的意思(结尾用切切是什么意思)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生活常识

第三节 寓意深远的结尾艺术

俗话说:编筐编篓,难在收口。文章结尾是全文的收束,是文章的最后一步,也非常关键。它具有归纳、总结和深化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功能。结尾虽说是文章的“尾”,但是其作用一点也不亚于开头,或者说与开头同样重要。

文章能否结好尾,对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关系极大。凡是卓有成就的文章大家,无不对文章的结尾精雕细刻。清代戏曲家和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卷三中讲道:“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古人对文章结尾的要求有“豹尾”和“结句如撞钟”之说。意思是说,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样运用有力,还要让读者思索、回味和想象,“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叶圣陶先生在论述创作要求时深刻指出,文章“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正完了”。要避免“真正完了”,就要采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力争给读者记忆的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不仅善于写好文章开头,同样精于处理文章的结尾。我们欣赏毛泽东文章结构艺术之时,万不可忽略他的文章结尾艺术。实际上,他的许多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精彩神奇,既顺乎自然,又韵味悠长,有的结尾已成为名言警句,被人们常常引用,在汉语言的长河中,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一、希望号召式结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结尾。此文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A文章在辩证地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面临的严峻形势,尖锐地批判了林彪以及党内存在的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思想,正确阐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之后,写下了这样一个激荡人心、回味无穷的结尾: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面,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里,毛泽东使用了三个排比句,并且把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比喻为“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生动传神,有声有色,异常精彩,满怀豪情地讴歌了“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和无比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个结尾高瞻远瞩,令人鼓舞,给人力量,引发了读者对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的美好憧憬和无限遐想。它准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革命高潮即将到来,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客观规律!

《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是毛泽东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演,发表于1939年5月4日。这是一篇充满活力的、饱含真情的讲演,是革命领袖与青年一代心心相印、平等交流的讲演。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今天的大会很有意思。我要讲的都讲过了。希望大家把五十年来的中国革命经验研究一下,把好的地方发挥起来,把错误去掉,使全国青年和全国人民结合起来,使革命由失败转变到胜利。到了全国青年和全国人民都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的一天,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的一天。每个青年都要担负这个责任。每个青年现在必须和过去不同,一定要下一个大决心,把全国的青年团结起来,把全国的人民组织起来,一定要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一定要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这就是我所希望于你们的。

这个结尾,寄托着毛泽东对千百万中国青年的殷切希望。他希望青年人认真对待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努力“唤起民众”,继往开来;他希望青年人的爱国之心凝聚在一起,肩负起民族解放的神圣使命;他希望青年人团结得像一个人,加入到改造中国的革命洪流中去。我们应该深入到毛泽东的内心世界,读懂他对中国青年寄予的无限希望和深切的嘱托。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为了消除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和国民党妥协投降活动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种种忧虑,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给予了生动深刻的阐述。然后,他以无比豪迈的心情写下了这样激动人心的结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这个结尾,是对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核心问题的最完美的回答。毛泽东用诗人特有的浪漫情怀,用铿锵有力的钢铁一般的语言,以高昂的格调和洗练的笔法,抒发了自己对毕生为之奋斗的崭新社会制度的期盼之情,形象地描绘了新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鼓舞和教育人民满怀信心地走建设“新中国”的道路,号召人民用努力奋斗的双手迎接新中国的到来。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亲手描绘的共和国蓝图的感召、激励和鼓舞下,怎能不为中华民族这样光明的前景而努力奋斗呢?

读着这样的文章结尾,我们好像触摸到伟人毛泽东那激动不已的心跳,感受到毛泽东对创建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是啊,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社会制度,毛泽东殚精竭虑数十载,心里筹划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的内心怎能平静呢?他的文章结尾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的到来而英勇奋斗!

二、强调归纳式结尾

《实践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露和批判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错误的一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分析和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为了加深读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根本特征的印象,突出全文的核心思想,毛泽东在文章结尾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同一观。

毛泽东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强调了《实践论》的主旨,便于人们更加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警惕教条主义等主观唯心主义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危害。

《论政策》一文,是毛泽东1940年12月25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全面阐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在文章结尾,毛泽东强调指出:以上所述各项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和根据这些原则规定的许多具体政策,全党必须坚决地实行。在日寇加紧侵略中国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实行反共反人民的高压政策和军事进攻的时候,惟有实行上述各项策略原则和具体政策,才能坚持抗日,发展统一战线,获得全国人民的同情,争取时局好转。但在纠正错误时,应是有步骤的,不可操之过急,以致引起干部不满,群众怀疑,地主反攻等项不良现象。

这个结尾,在全面深入论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文章的主旨,提出了贯彻实施各项具体政策的原则要求、重大意义和注意事项。毫无疑问,这对于保证行文效果是极其重要的。

《矛盾论》也是毛泽东的一篇哲学论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光芒,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着作之一,内容极其丰富。为了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其精华,毛泽东专门安排了一个“结论”: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起来说几句。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表现得更为显着,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结论。

这个结尾,是毛泽东对《矛盾论》全篇思想内容的总结归纳,是文章的结论。它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及其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等,是《矛盾论》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因而在全篇的地位来看,具有总结归纳、画龙点睛的功能。我们研读《矛盾论》,不能不细心揣摩这个包含丰富思想内容的精彩的结尾。

三、鼓舞士气式结尾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是毛泽东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集的会议上的报告。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毛泽东为全党全军制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纲领性文件。

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毛泽东准确地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防御转到进攻阶段,党和人民所面临的新形势和应当承担的新任务。在文章结尾,他指出:我们清醒地知道,在我们的前进道路上,还会有种种障碍,种种困难,我们应当准备对付一切内外敌人的最大限度的抵抗和挣扎。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现在是全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全世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时代,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读着这样的结尾,如同听到了战场上的冲锋号角,文章喷发出来的感召力扑面而来,增强了全国人民一往无前、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和信心。

《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是毛泽东1948年11月14日为新华社写的一篇评论。在这篇评论中,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以后敌我力量对比出现的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变化,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时间作出了重新估计,他指出从1948年11月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比原来预计的用5年左右打倒国民党政府的时间大为缩短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正在加快。

面对军事形势的有利变化,毛泽东在评论的结尾指出:敌人是正在迅速崩溃中,但尚需共产党人、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界人民团结一致,加紧努力,才能最后地完全地消灭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民主的人民共和国。

读到这样的文章结尾,读者一定能够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激励,增强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力量。

《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A,是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这次大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是许多文献纪录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为了谋求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掌握国家政权,为了整治国民党反动派遗留下来的烂摊子,使积贫积弱、百废待举的祖国走上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数十年来苦苦探索、不懈追求、潜心筹划、朝夕奋斗,现在,在他的领导下,人民终于有了由自己选举出的代表组成的国家政权机关,成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主人。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能平静呢?他以极其浓重而富有感染力的湖南口音,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地向大会致开幕词,掀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崭新篇章。

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内容却极其丰富,令人倍受鼓舞。特别是文章结尾的几句话,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发出了人类的最强音: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我们正在前进。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全中国六万万人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事业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伟大的祖国万岁。

这个结尾,论语言,雄劲豪迈,气贯长虹;论内容,紧扣开幕词的主题,并且与本次会议所处的革故鼎新的历史地位相适应,与鼓舞全国人民革命斗志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它凝聚着华夏儿女在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雄心壮志,激荡着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冲天热情。特别是“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这钢铁般的语言,强烈地撞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胸,让亿万中国人民热血沸腾,牢记终生。

今天,当我们需要强调某项工作具有开拓意义时,当我们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需要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矢志不渝、拼搏奋斗时,毛泽东在一届人大开幕词结束语中的这些语言,不是经常被人们反复引用吗?大量实践使人们切实感觉到,具有鼓动性的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力量源泉。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语言永远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四、名言警句式结尾

利用名言警句完成文章的结尾,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启发人们深化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之后,从重庆回到延安。1945年10月17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此文有一个非常响亮、经常被人们引用的结尾: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不能设想,哪一天早上,一切反动派会统统自己跪在地下。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面前困难还多,不可忽视。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

这个结尾,不仅语言干练,文辞壮美,而且发人深省,感召力强,包含丰富的内容,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它提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不会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充满艰难坎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必须打消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无论斗争怎样艰苦,道路如何曲折,中国革命的前途总是充满光明。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同心同德,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五、精美别致式结尾

精美别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赏读这样的结尾,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评战犯求和》一文,是毛泽东针对蒋介石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声明,为新华社所写的一篇评论,旨在揭露国民党利用和平谈判企图保存反革命实力,俟机卷土重来的阴谋。该文在结尾处,针对蒋介石吹嘘的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力量要超过共产党几倍乃至几十倍的说法,写下了这样几句话:要问:这样的新闻是否在市场上还有销路?是否还值得人们看上一眼?根据我们所得的北平城内的消息是:“元旦物价上午略跌,下午复原。”外国通讯社说:“上海对于蒋介石新年致词的反应是冷淡的。”这就答复了战犯蒋介石的销路问题。我们早就说过,蒋介石已经失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

这个结尾,毛泽东巧妙地借用元旦市场物价变化的说法,说明了蒋介石发表元旦致词的新闻消息,不仅没有给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反响,没有形成新闻热点,甚至在京、沪两地的反应很冷淡,蒋介石在真正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眼里,已经成为无人理睬、丧失信誉的一具僵尸。这个新颖别致的结尾,对蒋介石的求和举动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1927年3月毛泽东写下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它的结尾同样精彩别致。在叙述了农民朋友所做的14件大事之后,毛泽东对其所引起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精彩别致而态度鲜明的点评。他说道:总上十四件事,都是农民在农会领导之下做出来的。就其基本精神说来,请读者们想一想,哪一件不好?说这些事不好,我想,只有土豪劣绅吧!很奇怪,南昌方面传来消息,说蒋介石、张静江诸位先生的意见,颇不以湖南农民的举动为然。湖南的右派领袖刘岳峙辈,与蒋、张诸公一个意见,都说:“这简直是赤化了!”我想,这一点子赤化若没有时,还成个什么国民革命!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毛泽东在这里使用一个反问句——“请读者们想一想,哪一件不好?”就更加鲜明地标明了自己赞成和拥护农民运动的立场和主张,强调了农民运动的历史功绩。同时,又以“叶公好龙”寓言为例,比喻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口谈革命,实际上畏惧革命,反对革命的嘴脸,回击了这些形形色色的口头革命派对农民运动的攻击和诽谤。

毛泽东的文章结尾变化多样,而且功能不同。比如有的深化主题,有的升华主题,有的强调主题,有的给人鼓舞,有的发人深思,有的让人回味,等等。总之,他的文章结尾从来不会随便对付,相反总是作为文章结构的重要部分来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他的文章结尾,如同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一部部交响乐的结尾那样,必然把全曲推向高潮,引来听众雷鸣般的掌声,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吧结尾的意思(结尾用切切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