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花花的意思(白白花花有没有这个词)

  • 白白花花的意思(白白花花有没有这个词)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生活常识

“草粿哦”、“糖葱薄饼”、“无米粿”、“豆腐花”、“旧报纸旧书册来卖”、“大金灰来卖”……这些老市声,伴随着一代人的记忆,即使因种种原因渐渐远去……

白白花花的意思(白白花花有没有这个词)

“潘来卖”

每天清晨,当街头响起“潘来卖”的市声时,孩子们就会提起木棍将潘水搅混,提到家门口等喊“潘来卖”的人前来收买。

50岁以上的人,对“潘来卖”这市声是十分熟悉的。潘,此处潮音读“pung1”(与“奔”同音),洗米水,是古汉语在潮语中的遗存。

潘,历史上很长时间是潮人养猪的好饲料,尤其是富户的潘水里还有剩饭剩菜,其作为饲料的质量更高。养猪,是几乎所有的农民和一小部分城市平民的第一副业,有潮汕俗语说:“饲猪饲牛家伙浮,饲鸡饲鸟家伙了。”大意是,养猪和养牛能创业致富,养鸡养鸟是亏本的行当。上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社之后,牛是集体财产,不准私自放养,而养猪则是政府支持和号召的,农民都大力为之,城里一些无业人员也大养其猪。很长时间粮食类饲料较缺乏,解决的办法就是菜蔬薯叶和潘水。潘水成了抢手货,可以卖钱。每天清晨,当街头响起“潘来卖”的市声时,孩子们就会提起木棍将潘水搅混,提到家门口等喊“潘来卖”的人来收买。有的则不逐日讨价还价,改为固定取货,按月付款。也有慷慨者,把潘水白送给收潘人,收潘人不时回赠或一把韭菜或一袋地瓜。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养猪开始用粮食类加工的饲料,潘水淡出猪饲料行列,“潘来卖”的市声消失了。

“尿来卖”

尿是农家宝,是种蔬菜最好的肥料。勤劳的近郊农民把从城里买来的尿进行沤酿、稀释,作为扎根苗菜的追肥,菜长得好,叶也嫩,比施化肥的菜好吃多了。

每天东方拍白,“尿来买”的叫声就在大街小巷的上空飘荡。很多人家的门口,都停放着装着尿液的痰壶,等着买尿的农民来讲价。

半痰壶的尿液可卖一分钱,如果是满七八分,卖尿者抬价要二分,买尿的农民就坚持只给一分,说着把手指伸进尿里蘸一下,放到舌头舔舔,然后皱着眉头说:“这么淡,肥量不够!不信,你自己试一试。给你一分钱够多了。”城里人谁敢“试尿”?农民这一招就把城里人折服了。我当了农民之后,才拆穿了“试尿”的西洋镜:原来,蘸尿液用的是中指,放到舌头舔的是食指,使出这一招靠的是动作快。朴实的农民,也有狡黠之处。

白白花花的意思(白白花花有没有这个词)

“来弥衫裤哦”

弥衫裤,就是染衣服。潮人俗称染为“弥”。这里说的弥衫裤,特指为旧衣服染色的行当。当年,临近过年时节,“来弥衫裤哦”的市声特别响亮,响应者也很多。穷人无钱置新衣过年,就把去年的“过年衫”“弥一弥”,焕然一新,就对付过去了。还有,那时布店优惠出售“布头”(布匹的包装布),往往涂写有各种字样或涂得五颜六色,因此,用布头做的衣服一定要让“弥衫裤”师傅弥一弥才能穿。

“弥衫裤”师傅走街串巷挑的担子很重,有一个大风炉(小土灶),一个大平底锅。师傅一路叫唤,收到生意的时候,就在顾客的帮助下,于附近僻静的街头巷尾安营扎寨,不急于开炉,而是在附近一带继续呼唤,争取收到尽可能多的工件,批量生产,增产节支。师傅根据顾客的要求勾兑好染剂之后,就将弥同一色彩的几件衣服在大平底锅里摊开,尽量让它们吸收染料水分,然后沸煮。因地制宜拉开几条绳索作晾绳,将沸煮过的衣服晾开,晾干后再煮,反复几次,直到染色均匀为止。师傅技术的好坏全在于染料有没有加入足够的色素稳定剂,加足了,衣服不褪色,旧衣又能充新衣再穿一年半载,于是跷拇指称赞师傅,来年一定会再把旧衣交给他弥色翻新。如果色素稳定剂量不够,染出来的衣服洗上三几次,就会变得青一块、紫一块、黑一块,十分难看,那么师傅就有失业的危险了。

“来弥衫裤哦”的市声在30多年前随着我国纺织品原料的丰富已销声了。

“打被棉哦”

“打被棉”是潮人对弹棉花的俗称。夏末至初冬,是“打被棉呀”的市声叫得最多最响的时节。

“打被棉”的工匠一般是二三人一伙,操作起来至少要有二个人。主角一般是男的,背上扛着一张大弓,弓的尾部紧紧插进腰带。柳木制成的弯弓很有弹性,在木头弹槌的敲打下,颠颠颤颤,把硬化了的棉被胎颠颤成白白花花、蓬蓬松松的棉絮,配角可以是女人或小青年,其任务是铺线,经线和纬线交叉而行,最后用一块像盾牌的圆形木头盖将翻新的被子压平、压齐。“打棉被”的时候,师傅不断用弹锤敲击弹筋,发出“嘭嚓嚓——嘭嚓嚓”的声音,很响,有人以为噪音,也有人觉得很好听,将打被棉作为音乐表演来描写。上世纪50年代,汕头市工人文化宫灯谜台上就有过这样一首诗谜:“满地芦花披,琴声出竹篱。弹来和平调,惊起白鹭鸶。”谜底就是“打被棉”。谜文解读:静静的湖畔,野径铺满白茫茫的芦花。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循声寻觅,才发现湖边的灌木丛中有一间茅舍,琴声正是从那篱笆墙传出来的。那清脆悦耳的弦声,是歌颂和平的曲子,栖憩着的一群白鹭鸶,被琴声惊觉,纷纷起飞,好似伴着琴声翩翩起舞。谜理解读:眠床大小的“打被棉”工作台上,均匀地铺着白白的棉花,“打被棉”时的声音很响亮,有节奏感,好像在弹琴,但单调,周而复始,棉花被弹打得松了,飞起了一朵朵白色的花絮,其中:弹出和平调,大意为弹出的声音平平和和,翻来覆去那一小段,琴声出竹篱,打被棉的工匠每到一处,便用几块篱笆围成一个临时工棚,音乐般的响声是从篱笆墙里发出来的。

白白花花的意思(白白花花有没有这个词)

“补鼎哦——补缸补瓮——”

从前潮汕人炒菜多用鉎鼎。以前日子较艰难,炒菜用油尽量省着用,油不足,鉎鼎在热火上干烧着的时间较长,鼎就易破,鼎破就得补,当年的人们收入不高,生活费要抠得紧,再说,曾经一段时间物资紧缺得连鉎鼎也难于买到。补鼎在很长时间是热门手艺,是民生大事。

补鼎匠挑着火炉担头,沿街叫唤:“补鼎哦,补缸、补瓮……”补鼎匠,兼补水缸和咸菜瓮,由此可知以前的潮汕人多么会利用资源,日子过得多么俭省。可能有些年青人,认为我在瞎说,一个破水缸,值得补吗?有一首潮州赋体谜为证:“身体跌伤延医君,伤势验明来处方。丹膏妙药封伤口,再服参茸固本汤。”此谜猜“人事一”,这谜底就是:“补缸”。

谜面以望文生义解读:某人跌伤了,请骨科医生来诊治,医生检查出伤痛的具体部位,先用膏药封伤口破淤生新,然后再用人参、鹿茸之类补药固本强身。谜面以谜理解读:水缸坏了(“身体跌伤”),请个匠人来修补(“延医君”)。工匠认真勘查,查出了水缸裂痕的确实地方,然后判断该大修还是小修(“伤势验明来处方”)。补缸的材料是一种叫“鉎糜”的稠糊状物质,须用火煮开,直接注在缸的裂痕处,在此之前,裂痕处要用锉刀锉一锉,使“鉎糜”在裂痕处黏合得更好,如损坏处较严重,就必须在注“鉎糜”前铆钉。“鉎糜”注在缸的裂痕处,过了一会儿便风干了,裂痕被盖住(“丹膏妙药封伤口”)。第四句“叫响”谜底。“再服参茸”,寓意服补药,训出“补”字,“固本”,本者根源,训出“根”字,潮语中“根”与“缸”同音,潮州赋体谜允许谜底白读、谐读,此处“补根”白读为“补缸。”

补瓮的操作手法与补缸同。补鼎也用“鉎糜”,但用工要细,鼎里面要磨平光滑才好使用。补鼎不能用铆钉,鼎的漏孔太大了,工匠就说:“这个鼎不能再补了。”事不过三,一个鼎补了三次,就已经是超值使用,该报废了。

已经消失了的市声还有很多,如“补雨伞”、“侍理钢笔”、“铜青膏药”、“磨剪刀”、“做煤炭”……

(来源:揭阳新闻网 作者:鄞镇凯)

---------------------------------------------------------------------------------

无论你个在内还是在的潮汕人,都推荐你添加潮汕人的公众号:

csr540

↑↑↑↑↑↑长按可复制到微信添加朋友黏贴即可关注,我们每天都会推送最新的潮汕资讯,胶地人,猛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