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萱草忘忧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萱草忘忧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为什么萱草又叫忘忧草

萱草在我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

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另一称她忘忧,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

历代医书讨论萱草甚为详细,《本草注》谓:"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

晋代嵇康在《养生论》中写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蠲通"捐",是抛弃之意)。

《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

清同治期间,称着江南的费伯雄于《医方论》说:"劳者,五脏积劳也。伤者,七情受伤也。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忧愁太过,忽忽不乐……萱草忘忧汤主之。"

历代文人对于萱草忘忧之说,亦有不认同之说:

唐孟郊诗句云:“萱草女儿花,不解壮士忧”。

宋代诗人梅尧臣说:“人心与草不相同,安有树萱忧自释?!若宫忧及此能忘,乃是人心为物易。”

刘敞诗中言之:“种萱不种兰,自谓忧可忘;绿叶何妻萋,春愁更茫茫。”

萱草忘忧,已成为一种美好的寓意。

此外,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萱草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萱草本写作谖草,谖是忘记的意思,这是它成为忘忧草的一种说法,而萱草性凉味甘,可入药,有利水凉血、清热解毒、止渴生津、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的功效,可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消除忧愁,所以萱草被称为忘忧之草。”

萱草忧可树,合欢忿益蠲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萱草忧虑可以树立,合欢愤怒更加免除。出自唐朝诗人张九龄的诗作《题画山水障》中的两句。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高洁的心境。萱草忘忧,合欢蠲忿,”一语,出自西晋·嵇康《养生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萱草、合欢条曾两次引用,其中萱草条下是这样转引的:“嵇康养生论:‘神农经言中药养性,故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亦谓食之也。”

合欢与萱草,一木一草,基原不同,功用有别,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药物,却怎么会被嵇康硬扯到一起呢?原来,二者都可以治疗情志不遂,令人“欢乐无忧”。

扩展资料: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

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

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

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参考资料来料:百度百科-题画山水障

这句话是唐朝诗人张九龄的诗作《题画山水障》中的两句,化用嵇康的《养生论》:“萱草忘忧,合欢蠲忿”。生活中常见的萱草有两种,城市中最易寻到的是黄花萱草,一般种在路旁,耐寒,花朵较大,不能解忧,可【利湿】;黄花菜,或者叫金针zd菜,生活在较潮湿的环境,开花时候高度一般在50cm以上,和黄花萱草比,叶子和花瓣更细长,花的颜色淡一些,但这才是真正的【忘忧草】,因为它被用来【镇静】。

合欢是豆科落叶乔木,二回偶数羽状复叶,排回序紧密而相交接,风吹拂时则散开,夜幕降临时则合拢,大概也是【合欢】这个名字的来历。夏季开花,花瓣上半白,下半肉红,散垂如丝,故又名马樱。答【《崔豹·古今注》里说【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每风来,辄自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大概意思就是:合欢树枝错综交错,但是风一吹,各自分开互不牵挂。因为这一点,人们把它种在院子里,提醒自己不要记仇。蠲(juan)第四声,即为“去除”之意。希望能帮到你~~如果可以麻烦采纳一下喔。

"不惟萱草忘忧,此花亦能销恨"什么意思

不是只有萱草能让人忘记忧愁,这花也能让人消减遗憾。百

萱草,又名忘忧草,实际生活中就是金针,黄花菜。康乃馨出现之前,在古代是母爱的代表,游子外出前,种在北庭,好减轻母亲对子女的思念之度苦。

“此花”指的是千叶桃。典故出自这里: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版》卷二云:“明皇于禁苑中,初,有千叶桃盛开,帝与贵妃日逐宴于树下。帝曰:“不独萱草忘忧,此花亦能销恨。”

这里是说,千叶桃开得很盛很美,让权人心情愉快,减轻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