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燕然勒石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燕然勒石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燕然勒功"的意思

解释: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汉朝有位将军追击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现指功业未成。

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也可泛指的。

扩展资料

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也可泛指的。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

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蒙古杭爱山),纪汉威德,是为燕然勒功。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东汉有位将军追击北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燕然勒功应指实现了某种雄心报复。

参考资料燕然勒功_百度百科

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燕然勒功”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指东汉时窦宪率兵出征西域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勒---在石头刻字

《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

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

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

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扩展资料

造句: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燕然勒功,读作yānránlègōng,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

《封燕然山铭》碑文上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扩展资料:

《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

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

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

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燕然勒功,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封燕然山铭》碑文上记载“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扩展资料

相关记载

《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

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

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典源译文

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归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今内蒙占固阳县)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干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尔泰山东脉)会师。

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在《渔家傲》这首诗中作者引用"燕然勒功"这个典故,有什么好处?

范仲淹借此句诗表达自己尚未做出功绩,无法得到重用的壮志难酬之情

回复:

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东汉有位将军追击北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回复:

下片抒情。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流下了浊泪,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边塞,长河落日圆”,那能谈得到归去,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

上片写景,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没有典故,可是边患没有平息,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但在古诗人的笔下: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深为西夏所惮服,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端着一杯浑浊的酒。一个“异”字,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据史载、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在这里,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盈耳的羌笛声碎,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回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蚀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o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回复:

表达了征夫们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但是,“归无计”说明了征夫们尚未做出功绩,同时也说明了征夫们对家乡的思念。

回复:

燕然是山名。

这句词借这个典故表达了范仲淹戍边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刻石记功而还。东汉时、功业未成,窦宪追击北匈奴,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指边患未平,至燕然山。

燕然未勒,出塞三千里。勒是刻石记功这一句中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

回复:

燕然未勒

《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回复:

运用典故更传神,表达作者的矛盾心理

体现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

回复:

表达作者十分矛盾的心理,想到远方的家乡,可又看到眼前仍未完成的战事。

回复:

在秋天,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将军白发征夫泪”.com/question/52099315。——边塞?si=1"target="_blank">http,士兵也久戍不归、凝练。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同样,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因为文章。“四面边声连角起”,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人不寐。

浊酒一杯家万里,不修武备,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四面边声连角起、软弱,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

封狼居胥指霍去病深入漠北,成功击退匈奴,在燕然山举行祭天地的典礼,以昭告退敌成功保家卫国的决心;燕然勒石是关于东汉大将窦宪的故事,窦宪在燕然山记下破敌成功告示天下的事;封狼居胥与燕然勒功被后人誉为是对最高军功的追求。

引用《张播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一书中一段话:“窦宪自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匈奴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由此可知,窦宪率军去攻打屡范我汉朝边境的嚣张北匈奴,并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大战,而且还击破敌军,大获全胜,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退却匈奴三千多里,窦宪在燕然山的石碑上刻下汉朝退敌大胜的功迹,以此来彰显大汉朝的威武厚德。

据《后汉书》卷二十三燕然勒功意思

燕然勒复功(读作yānránlègōng),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制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知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道石”。

“燕然勒石”的意义是什么?

东汉王朝到和帝(刘肇)时,发展到全盛时期的顶点。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东汉王朝兵分3路,再次展开了对北匈奴的征战,汉军又再度出现于天山以北,大败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西南部)。此次战役,汉军由车骑将copy军窦宪统领,率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绿道等12骑士;及南匈zhidao奴、西羌诸兵,浩浩荡荡,出塞3000余里,降匈奴部落81,人口20余万。窦宪还登上蒸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并令护军班固作铭,刻石勒功,纪录汉王朝的威德。后世所称的“燕然勒石”,即指此事。

燕然勒石是何意?出自哪?

【释义】“燕然勒石”意指在燕然山上刻石纪功。人们用它表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可用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抄和气概。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窦宪传》:“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道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袭刻石勒功,纪汉勒德,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窦宪率军在稽落山一带大战匈奴北单于,把北单于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匈奴的军队分崩离析,北单于仓皇逃窜。窦宪率军追赶匈奴残部,一直追知到匈奴的私渠比鞮海。斩杀匈奴著名的大王及其以下的小王、将士等一万三千人,缴获马、牛、羊、骆驼等道牲口一百多万头。匈奴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投降的,共有二十多万人。窦宪与耿秉等人登上离开边塞三千多里的燕然山,刻石纪功,以显扬汉王朝的威德,命令班固撰写《燕然山铭》,以志不忘。

版权所属:一格成语网
文章作者:nidong
本文地址:http://www.ygor.cn/?id=46627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原始出处及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