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穷兵黩武及解释

  • 关于成语穷兵黩武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我想知道历史上因为穷兵黩武而失败的例子

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皓是一个十足的暴君,他亲小人,远贤臣。大兴土木,建豪华宫殿。同时还不断扩充军队,使军队总数占百姓人数的十分之一,陆抗打败晋军的进攻后上书孙皓,让他不要再继续穷兵黩武。但是,孙皓对陆抗的这些忠告都听不进去。后来陆抗去世,晋军讨伐东吴,沿着长江顺流东下,势如破竹,吴国终于被晋所灭亡。这是穷兵黩武的出处。

汉武帝算不算穷兵黩武,这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我觉得他做的很多事都和隋炀帝很像,他之所以落得个善果和美名是因为他有个好的继承者。汉武帝的谥号就是个武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啊。当年征讨匈奴确实是大胜,但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况且后来匈奴都被打残了,他还要去征讨匈奴,当时天下自然灾害严重,百姓民不聊生。汉武帝常年征讨,把文景之治带来的成果都化成了自己的千古武功。我觉得汉武帝算穷兵黩武,只是他成功了而已。

纳粹德国这个算穷兵黩武了吧,希特勒都疯狂了。列林格勒保卫战德军出动一百九十余个师,约五百五十万人,四千八百多辆坦克,五千余架飞机,四点七二万门火炮的庞大兵力,对苏联发动进攻。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德国总共多少人?这才一个大战役而已,整个二战纳粹德国的士兵总数有1200万。

军国主义日本,小日本是疯狂的。这个我们深有体会。我就不多说了。

苏联,它也算穷兵黩武了。硬要和美国搞军备竞赛,偏偏又没人家发达,结果自然是悲剧了。

还有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朝鲜。他的军费占到了GDP的33.90?夸张吧。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个神奇的国家。它的政府照造成了上千万人“非正常死亡”,而民众仍然相信他们的苦难是美国、日本造成的。而那些开着名车,喝着名酒的领导人是无辜的受害者。

穷兵黩武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最根本的就是恐惧,因为害怕才穷兵黩武的。

但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穷兵黩武,你们觉得呢?

蜀国这个词就跟悲剧,无奈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诸葛亮和姜维也是这样的人!

因为此消彼长,所以蜀国不得不打,但是没有荆州,在战略上处于弱势,所以,以一州之力图天下,这是逆天行事。而且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任者,其实就是悲剧的延续。

因为曹魏非速亡之国,所以只有等到内乱的时候才能成事是,其实曹睿死后,临终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两大家族的内斗,司马昭时期的几次叛乱都是机会,但吴蜀两国都没抓住机会。这里姜维的无奈是权力不够集中,蒋琬和费祎过于保守,兴势山决战,歼敌数万,大好机会,却是后方不敢再进,没有更多的兵力物质,无奈退兵。等到姜维大权独揽,离蜀国灭亡就只有两年了。

守卫剑阁,姜维进退有据,将蜀军从30万魏军的包围之中救出,与其对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后方的广元地区还有数万蜀军可以与其一战,吴国的救援大军近在咫尺,国内确是降声一片.

刘禅确是一刻也守不住。人心思变,天忘蜀汉。

其实蜀汉精神就是诸葛精神,什么是诸葛精神呢?

就是不管做什么事,先问要不要做,就像诸葛为之努力一生的目标,再问怎么做,就像他对三足鼎立的计划,然后再问该不改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肯定知道不可能成功,但他还是要坚持做下去,他只问,该不该,能不能,要不要,不问行不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一种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

当然他之所以不问行不行,是因为他已经别无选择,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必须要有人来担,所以他活的累,因为别无选择所以他决定干的彻底,所以他活的无奈,可同时也可悲。

蜀汉其实就是一个有先天性白血病的孩子,诸葛就是他的父亲,面对这样一个儿子,假如是你,你该怎么做,抛弃?丞相还有一种精神叫做责任!所以骂他,诬赖他的人就是因为不理解他。

如果换一个人,不可能比他做的更好了。所以丞相伟大啊!

非常穷兵,尤其是诸葛亮,姜维还好些,因为诸葛亮死后继位的宰相因为国力虚耗过甚,不断恢复,抑制姜维每次出征兵不过万人,所以在前姜维时代,蜀汉的国力处于上升期的,姜维也是没多大过错的(没机会),后来宰相被曹魏降人刺杀,姜维独大,才开始大规模用兵

蜀汉灭亡时人口不过94万,诸葛亮在世时应该更少一点,但他六次出兵,动辄数万,动员的民夫每次至少十数万,这些基本都是青壮,可以说基本上整个蜀汉可以动员的青壮基本都被动员了,加上蜀道的艰难,对国力的虚耗简直到了极点,可以说是最大的穷兵黩武了

国力弱小,无法长期对峙基本没错,但是身为弱国穷国,想要赢得胜利只能打速决战或者是出奇制胜,但诸葛亮每次打的都是消耗战,部下建议的奇策都被拒绝,理由是有风险

出世表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但是在军事上不肯冒风险只采用四平八稳的决策应用于国力占优一方那是应该的,国力相若的话这么干也没啥,国力相差悬殊打消耗战却是自寻死路,根本没有最后胜利的可能,所以历史上魏国知兵者对孔明出兵都不怎么担心,无他,老子家底厚

姜维战略和诸葛亮一体相承,不过在肯冒风险上却是略胜,但还是不够,大概是降臣掌权,权威方面大大不如,更加不得冒险,这个就叫政治先于军事

后世评价诸葛亮一致认为他政治才能极佳,但军事非其所长

姜维政治才能远不如诸葛亮,军事稍胜,但也许是才能有限,也许是降臣权威不足,也从来不敢冒大险

综上所述,蜀汉出兵是正确的,长期对峙败亡可待。但是消耗战的战术却是完全错误的,毫无成功的希望

我觉得首先要分开讲,诸葛亮的情况和姜维的情况是不同的。

另外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蜀国连年北伐,导致国力消耗,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匈奴等北方民族,经常南下侵扰我们,怎么不见他们国力空虚,后继无力?只有匈奴连续战败,才会导致国力空虚,从而走向衰落。诸葛亮是“善败不亡”的典型,除了失街亭,导致损兵折将之外,后续的作战,都没有失败过。因为北伐要征兵征粮,让部队在军营里面吃军粮,和在家里吃自己的粮食,究竟有多大区别?诸葛亮并没有造成兵力的减少,那么军事行动的弊端,就十分有限了。

确实,蜀国的百姓属于负担较重的,但是诸葛亮的北伐并没有以破坏生产为代价,总体来说,蜀国在诸葛亮的治下,是不断发展的。

民富不等于国富。蜀汉通过徭役,把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无疑是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如果“轻徭薄赋”,任由大地主发展,那么农民会沦为佃户,土地不断兼并,最后导致士族不受控制。魏晋南北朝始终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魏国的士族之乱,吴国的宗室之乱,可见灭亡一个国家,并不是看朝廷有多少“实力”,更不是看是否“民富”。

所以诸葛亮的做法,无疑是稳固了蜀汉的政治。就连吴主,魏主,晋主都对他十分赞赏,可见他的做法是受到三国内外人士的肯定的。

姜维所处的时代,已经和诸葛亮不太一样了。由于姜维前后作战的跨度,和所受的限制不太一样,很难做单一的评价。但是姜维的北伐,也不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

诸葛亮鞠躬尽瘁,只是凭着最后一copy口气在斗。

以一州之力想和九州又一部比?

笑话。

中原财产丰富,物质丰富。

兵员充足,兵员也就是当时的青壮。

粮草军械充足。

人才充足。

仅凭陇西的粮草便能让全国军队吃上很长时间。

而蜀国,全国官员一年不吃不喝,也顶不上几个月的百兵力粮草消耗。

蜀国没粮草、没人才、没物质。

拿什么拼。

诸葛亮不过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姜维报诸葛亮的师恩。

若是学习蜀汉四相里其他三相。

不出兵,存粮食,养兵马。

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可能会再坚持几年。

若是曹魏大举进发。蜀国凭借山川之力。勉强有一搏。

蜀汉后期几乎没将度了。张翼、王平、姜维、廖化、邓芝、句扶、张嶷等人。

而曹魏后期,人才不断,颍川、河北自古都是出人才的地方。

他们军事失利并不是他们不好。

而是人才、粮草、物质、等各方面问题。

穷兵黩武怎么读

穷兵黩武读作:qióngbīngdúwǔ,穷的声母是q,韵母是i和ong,声调百是二声;兵的声母是b,韵母是ing,声调是一声;黩的声母是d,韵母是u,声调是二声;穷武的声母是w,韵母是u,声调是三声。

兵黩武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度发动战争。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问衰,见我已大病矣。”

白话释义

而听任诸将攻取名,穷兵黩武,动辄花费数以万计,士兵雕憔悴,敌人不为衰,看到我已经大答毛病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兴师动众是一个汉语成语,

拼音是xingshidongzhong,

释义: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力量专。

典故

战国时期,魏国西河太守吴起与魏武侯魏击谈论怎样才能做到战无不胜,吴起就用兵经验发表看法,君主要倚仗:将军在战场发号施令军士愿意听从,将军兴师动众作战,士卒愿意出属征,到了战场,士兵不怕死,要奖罚分明。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

读音:qióngbīngdúwǔ。

穷qióng,声母q,韵母iong,声调二声。

兵bīng,声母b,韵母ing,声调一声。

黩dú,声母d,韵母u,声调二声。

武wǔ,声母w,韵母u,声调三声。

释义: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出处:张廷玉《明史·范济传》:“毋以穷兵黩武为快,毋以犂庭扫穴为功。”

译文:不要把随意发动战争作为快乐的事,不要把赶尽杀绝看作是功劳。

例句:德国法西斯穷兵黩武,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

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读音:qióngbīngdúwǔ。

声母:q,b,d,w

韵母:i,ong,ing,u

声调:上、平、上、去

意思:竭尽复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出自: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范济传》

原文:毋以穷兵黩武为快,毋以犂庭扫穴为功。

译文:不要把随意发动战争作为快乐的事,不要把赶尽杀绝看作是功劳。

扩展制资料:

同义词:兴师动众

拼音:xingshidongzhong

释义: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力量。

出自:战国吴起《吴子·励士》

原文: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译文:将军在战场发号施令军士愿意听从,将军兴师动众作战,士卒愿意出征,到了战场,士兵不怕死,要奖罚分明。

反义词:解甲归田

拼音:jiějiǎguītián

意思:脱下军服,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亦引申为下岗。

出自:清朝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原文:同时有些宿将,解甲归田以后,zd大起园林,广置姬妾,正在享福。

译文:有些将领退伍还乡,建宅邸,娶妻生子,一享晚年。

穷兵黩武?[qióngbīngdúwǔ]

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复战。

1、近义词制:兴师动众、勤兵黩武

2、反义词:休养生息、偃武修文

3、造句:历史上穷兵黩武者大都难逃后人zd唾骂。

他们说这句话并不是虚张声势,也不是穷兵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