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穷兵黩武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穷兵黩武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穷兵黩武的成语故事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三国时期,东吴都督陆逊有一子,名叫陆抗,深通战略,腹有良谋,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领。由于他才能出众,二十岁时就担任建武校尉之职,统辖五千人马。孙皓成为东吴国君后,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让他严防晋军的进攻。

当时东吴政权非常腐败,孙皓残暴骄奢,好色无度,滥用酷刑,杀了很多无辜的百姓。陆抗多次上书,劝告孙皓爱护百姓,加紧训练军队,把精力用在治国、治军方面。但孙皓把他的意见当做老生常谈,依旧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

公元272年,陆抗领了旨意,统率人马讨伐叛将步阐,在边境和晋军对峙。陆抗知道吴国的力量不行,就与晋军互通使者,不主动出击。孙皓听说后,非常生气,派人责问陆抗为什么吃着国家的俸禄却不打仗。

陆抗给孙皓上了一道奏疏,劝告他说:“现在朝廷在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政治方面没有积极行动,反而想让诸位将领在沙场上立战功,杀敌将。这样一来,我国就会用尽全部兵力,整天打仗,致使耗费的资财数以万计,士兵极其疲劳。敌人的力量没有受到损失,而我们自己倒像是得了一场重病。”

陆抗还指出,目前晋国势力很强,吴国势力弱小。要想战胜大国,就必须停止用兵,增强国家实力,等到天下有变再主动出击。

孙皓看罢陆抗的奏疏,并不赞成,而且觉得陆抗这个人不聪明,难以统兵。后来,由于东吴的统治过于严酷,终于被晋国所灭

穷兵黩武怎么读

穷兵黩武读作:qióngbīngdúwǔ,穷的声母是q,韵母是i和ong,声调百是二声;兵的声母是b,韵母是ing,声调是一声;黩的声母是d,韵母是u,声调是二声;穷武的声母是w,韵母是u,声调是三声。

兵黩武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度发动战争。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问衰,见我已大病矣。”

白话释义

而听任诸将攻取名,穷兵黩武,动辄花费数以万计,士兵雕憔悴,敌人不为衰,看到我已经大答毛病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兴师动众是一个汉语成语,

拼音是xingshidongzhong,

释义: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力量专。

典故

战国时期,魏国西河太守吴起与魏武侯魏击谈论怎样才能做到战无不胜,吴起就用兵经验发表看法,君主要倚仗:将军在战场发号施令军士愿意听从,将军兴师动众作战,士卒愿意出属征,到了战场,士兵不怕死,要奖罚分明。

用法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大规模行动。

读音:qióngbīngdúwǔ。

穷qióng,声母q,韵母iong,声调二声。

兵bīng,声母b,韵母ing,声调一声。

黩dú,声母d,韵母u,声调二声。

武wǔ,声母w,韵母u,声调三声。

释义: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出处:张廷玉《明史·范济传》:“毋以穷兵黩武为快,毋以犂庭扫穴为功。”

译文:不要把随意发动战争作为快乐的事,不要把赶尽杀绝看作是功劳。

例句:德国法西斯穷兵黩武,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东吴后期朝政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

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读音:qióngbīngdúwǔ。

声母:q,b,d,w

韵母:i,ong,ing,u

声调:上、平、上、去

意思:竭尽复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出自: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范济传》

原文:毋以穷兵黩武为快,毋以犂庭扫穴为功。

译文:不要把随意发动战争作为快乐的事,不要把赶尽杀绝看作是功劳。

扩展制资料:

同义词:兴师动众

拼音:xingshidongzhong

释义: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力量。

出自:战国吴起《吴子·励士》

原文: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译文:将军在战场发号施令军士愿意听从,将军兴师动众作战,士卒愿意出征,到了战场,士兵不怕死,要奖罚分明。

反义词:解甲归田

拼音:jiějiǎguītián

意思:脱下军服,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亦引申为下岗。

出自:清朝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原文:同时有些宿将,解甲归田以后,zd大起园林,广置姬妾,正在享福。

译文:有些将领退伍还乡,建宅邸,娶妻生子,一享晚年。

穷兵黩武?[qióngbīngdúwǔ]

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复战。

1、近义词制:兴师动众、勤兵黩武

2、反义词:休养生息、偃武修文

3、造句:历史上穷兵黩武者大都难逃后人zd唾骂。

他们说这句话并不是虚张声势,也不是穷兵黩武。

汉武帝是怎样穷兵黩武的

正面来说,武帝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拓展了中国版图,军事上打败了凶悍的游牧民族匈奴,使得那个时期的各个国家不敢正视我汉帝国,那时期的汉朝军队是世界上最能打的军队,想想被霍去病zhidao撵到欧洲的匈奴竟然能横行其间,十三国联军不能挡其锋锐而可知汉朝军队的强大,即便是在东汉末年,其军队也没有衰落到哪里,想想三国时期的那些名将吧;商业上武帝时期开辟了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东段,西域诸国的归属也内是在那个时期最早实现的,直到现在新疆依然是我国的版图。思想上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思想文化的至尊地位,制定了“三纲五常”等儒家规范,我们民族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都是起源于那个时期。

负面来说,武帝的征战使得中国人口大量死亡。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人死亡,武帝初年人口5000多万,末年只有2500万左右。最后人民生活困苦,国家动乱频频,不是武帝自己在最后也有一场“轮台罪己诏”的表演嘛!容

我的意见是----武帝与国有功,于民大罪!

表达对穷兵黩武不满情绪的诗句

表达对穷兵黩武不满情绪的诗句具体如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三国?曹植

释文:我们俩都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现在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怎么这样急迫,这样残酷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唐代?杜甫

释文:攻打敌军主力,捉住敌人首领,这样就能瓦解敌人的整体力量。敌军一旦失去指挥,就会不战而溃。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唐代?李白

释文: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唐代?王昌龄

释文: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代?王翰

释文:醉卧在沙扬上,也请诸君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唐代?杜甫

释文: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古从军行》唐代?李颀

释文: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唐代?杜甫

释文:边境上将士们流的血汇集成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意愿仍未停止。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苦战行》唐代?杜甫

释文:苦苦的做战死在马上的将军,伏波将军成为烟云。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感事》唐代?曹松

译文: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王翰

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衔枚夜度五千兵,密领军符号令明.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城足今古,白骨乱蓬篙.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

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苦战行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之子孙.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兵车行·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

引蔓故(一作固)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一作致此)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

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

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

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

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

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

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

内顾无所携.

近行只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

千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

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

慎勿学哥舒!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夫兵者,不百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度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回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答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百,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度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知年年等驾回道;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内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容将功成万骨枯。

但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穷兵黩武,你们觉得呢?

蜀国这个词就跟悲剧,无奈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诸葛亮和姜维也是这样的人!

因为此消彼长,所以蜀国不得不打,但是没有荆州,在战略上处于弱势,所以,以一州之力图天下,这是逆天行事。而且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任者,其实就是悲剧的延续。

因为曹魏非速亡之国,所以只有等到内乱的时候才能成事是,其实曹睿死后,临终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两大家族的内斗,司马昭时期的几次叛乱都是机会,但吴蜀两国都没抓住机会。这里姜维的无奈是权力不够集中,蒋琬和费祎过于保守,兴势山决战,歼敌数万,大好机会,却是后方不敢再进,没有更多的兵力物质,无奈退兵。等到姜维大权独揽,离蜀国灭亡就只有两年了。

守卫剑阁,姜维进退有据,将蜀军从30万魏军的包围之中救出,与其对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后方的广元地区还有数万蜀军可以与其一战,吴国的救援大军近在咫尺,国内确是降声一片.

刘禅确是一刻也守不住。人心思变,天忘蜀汉。

其实蜀汉精神就是诸葛精神,什么是诸葛精神呢?

就是不管做什么事,先问要不要做,就像诸葛为之努力一生的目标,再问怎么做,就像他对三足鼎立的计划,然后再问该不改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肯定知道不可能成功,但他还是要坚持做下去,他只问,该不该,能不能,要不要,不问行不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一种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

当然他之所以不问行不行,是因为他已经别无选择,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必须要有人来担,所以他活的累,因为别无选择所以他决定干的彻底,所以他活的无奈,可同时也可悲。

蜀汉其实就是一个有先天性白血病的孩子,诸葛就是他的父亲,面对这样一个儿子,假如是你,你该怎么做,抛弃?丞相还有一种精神叫做责任!所以骂他,诬赖他的人就是因为不理解他。

如果换一个人,不可能比他做的更好了。所以丞相伟大啊!

非常穷兵,尤其是诸葛亮,姜维还好些,因为诸葛亮死后继位的宰相因为国力虚耗过甚,不断恢复,抑制姜维每次出征兵不过万人,所以在前姜维时代,蜀汉的国力处于上升期的,姜维也是没多大过错的(没机会),后来宰相被曹魏降人刺杀,姜维独大,才开始大规模用兵

蜀汉灭亡时人口不过94万,诸葛亮在世时应该更少一点,但他六次出兵,动辄数万,动员的民夫每次至少十数万,这些基本都是青壮,可以说基本上整个蜀汉可以动员的青壮基本都被动员了,加上蜀道的艰难,对国力的虚耗简直到了极点,可以说是最大的穷兵黩武了

国力弱小,无法长期对峙基本没错,但是身为弱国穷国,想要赢得胜利只能打速决战或者是出奇制胜,但诸葛亮每次打的都是消耗战,部下建议的奇策都被拒绝,理由是有风险

出世表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但是在军事上不肯冒风险只采用四平八稳的决策应用于国力占优一方那是应该的,国力相若的话这么干也没啥,国力相差悬殊打消耗战却是自寻死路,根本没有最后胜利的可能,所以历史上魏国知兵者对孔明出兵都不怎么担心,无他,老子家底厚

姜维战略和诸葛亮一体相承,不过在肯冒风险上却是略胜,但还是不够,大概是降臣掌权,权威方面大大不如,更加不得冒险,这个就叫政治先于军事

后世评价诸葛亮一致认为他政治才能极佳,但军事非其所长

姜维政治才能远不如诸葛亮,军事稍胜,但也许是才能有限,也许是降臣权威不足,也从来不敢冒大险

综上所述,蜀汉出兵是正确的,长期对峙败亡可待。但是消耗战的战术却是完全错误的,毫无成功的希望

我觉得首先要分开讲,诸葛亮的情况和姜维的情况是不同的。

另外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蜀国连年北伐,导致国力消耗,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匈奴等北方民族,经常南下侵扰我们,怎么不见他们国力空虚,后继无力?只有匈奴连续战败,才会导致国力空虚,从而走向衰落。诸葛亮是“善败不亡”的典型,除了失街亭,导致损兵折将之外,后续的作战,都没有失败过。因为北伐要征兵征粮,让部队在军营里面吃军粮,和在家里吃自己的粮食,究竟有多大区别?诸葛亮并没有造成兵力的减少,那么军事行动的弊端,就十分有限了。

确实,蜀国的百姓属于负担较重的,但是诸葛亮的北伐并没有以破坏生产为代价,总体来说,蜀国在诸葛亮的治下,是不断发展的。

民富不等于国富。蜀汉通过徭役,把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无疑是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如果“轻徭薄赋”,任由大地主发展,那么农民会沦为佃户,土地不断兼并,最后导致士族不受控制。魏晋南北朝始终面临的就是这个问题。魏国的士族之乱,吴国的宗室之乱,可见灭亡一个国家,并不是看朝廷有多少“实力”,更不是看是否“民富”。

所以诸葛亮的做法,无疑是稳固了蜀汉的政治。就连吴主,魏主,晋主都对他十分赞赏,可见他的做法是受到三国内外人士的肯定的。

姜维所处的时代,已经和诸葛亮不太一样了。由于姜维前后作战的跨度,和所受的限制不太一样,很难做单一的评价。但是姜维的北伐,也不是导致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

诸葛亮鞠躬尽瘁,只是凭着最后一口气在斗。

以一州之力想和九州又一部比?

笑话。

中原财产丰富,物质丰富。

兵员充足,兵员也就是当抄时的青壮。

粮草军械充足。

人才充足。

仅凭陇西的粮草便能让全国军队吃上很长时间。

而蜀国,全国官员一年不吃不喝,也顶不上几个月袭的兵力粮草消耗。

蜀国没粮草、没人才、没物质。

拿什么拼。

诸葛亮不过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姜维报诸葛亮的师恩。

若是学习蜀汉四相里其他三相。

不出兵,存粮食,养兵马。

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可能会再坚持几年。

若是曹魏大举进发。蜀国凭zhidao借山川之力。勉强有一搏。

蜀汉后期几乎没将了。张翼、王平、姜维、廖化、邓芝、句扶、张嶷等人。

而曹魏后期,人才不断,颍川、河北自古都是出人才的地方。

他们军事失利并不是他们不好。

而是人才、粮草、物质、等各方面问题。

穷兵黩武什么意思?

穷兵黩武:竭百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拼音:qióngbīngdúwǔ

出处:《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度兵黩武。

译文:听各位将领的发动战争。

扩展资料

同义词:

1、兴师动众: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知力量。

拼音:xingshi?dongzhong

出处:?《晋书》列传第四十一卷:但以此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

译文:但这样兴师动众,要以财产道为本。

2、穷兵极武:,释义为极力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拼音:qióngbīngjíwǔ

出处:汉·荀悦《汉纪版·武帝纪》:“奢侈无限,穷权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疲弊。”

译文:非常奢侈,,穷兵黩武,百姓空虚,百姓疲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穷兵黩武

穷兵黩武百[qióngbīngdúwǔ]

【解释】: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出自】:《三国志·吴书·陆抗传度》:“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示例】: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版欲~,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

◎宋·孙权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