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围魏救赵及解释

  • 关于成语围魏救赵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什么是围魏救赵?

公元前35年,魏国大元帅庞涓率数10万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陷入了战火之中。国王升朝向文武百官问计,有位大知臣向国王献计:不如由主公写一封求救信,再备上金银,然后派使者向齐国求救。

国王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了道,于是急忙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接到信和财物后就派大将军田忌和军师孙膑率军赶去赵国解围,田忌随即点兵准备来日向赵国进军。军师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枪。避实就虚,给敌人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出,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击其回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立刻按照孙膑的布置进行。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答陵地面,齐军蜂拥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围魏救赵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如果用围魏救赵的计划,暂且不来理解这里的危险,返回去取我梁山大寨,这可怎么办!

【例子】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近义词】声东击西、围詹救科、调虎离山

【反义词】围点打援、围城打援

扩展资料

1、围魏救赵的近义词

声东击西

【解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蜀人或许会声东击西,指南打北,我们的军队必须分头把守。

【例子】我军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迷惑敌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2、围魏救赵的反义词

围城打援

【解释】军事术语,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八节:“只有在‘围城打援’的方针下,目的不在打围敌,而在打援敌,对围敌作战是准备着相当地持久的,但对援敌仍然是速决。”

【例子】他们采取围城打援的办法去抓捕罪犯。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拼音】?wéiwèijiùzhào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白话释义: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于是解决了赵国被围之困。

【例句】

1、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2、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扩展资料

围魏救赵的近义词: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围城打援、避实就虚、避重就轻

1、声东击西[shēngdōngjīxī]

释义: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

出处: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白话释义:表面上说要打击东面,其实是要攻打西面。

2、调虎离山[diàohǔlíshān]

释义: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我使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出来争战;却着我师弟取水去了。”

白话释义:我想法子引诱他离开原来的地方,哄叫你出来应战,其实我师弟是去寻找水源了。

3、围城打援[wéichéngdǎyuán]

释义:以一部兵力包围据守城镇(据点)的敌人,引诱其他地区之敌来援,而集中主力歼灭援敌于运动中的作战方法。目的不在得城,而在歼灭援敌。

出处:现代·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不是常使用吗?”

4、避实就虚[bìshíjiùxū]

释义:原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指谈论问题回避要害。

出处:春秋·孙武《孙子·虚实》:“夫兵形如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白话释义: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

5、避重就轻[bìzhòngjiùqīng]

释义: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出处:宋·刘挚《忠肃集·待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白话释义:民众最初不认为多子嗣是祸患,父子最初不认为避重就轻有距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详细意思: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拓展资料:

围魏救赵典故: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参考资料:围魏救赵--百度百科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三十百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

扩展资料度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内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故事背景

略背景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容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孙膑得到齐威王的赞赏。

参考资料围魏救赵(成语、历史故事)_百度百科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什么

1、围魏救赵的表面意思是指魏国将领攻百打赵国的时候,齐国只要围攻魏国首都,魏国将领必然会撤兵回国,那么赵国就得救了。

2、围魏救赵用在兵法上,是指遇到强大的敌人,不要直接正面交战,要找到敌人的薄弱之处,度然后寻找机会消灭敌人。

3、这个计谋告诉我们,遇到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时,要换一种思维和方法,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孙膑的思路是给魏国军队找弱点找麻烦,打问乱战场上的平衡态势。魏军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就是后防空虚,精兵倾国而出。所以孙膑做出攻击魏国都城的样子,魏答军果然被迫离开邯郸,这就进入了孙膑的攻击火力。

孙膑要的就是魏国军队在攻城不克之后又长途跋涉,这样一来就把双方的态势转化为齐国以内逸待劳,于是将态势转化为“敌阴”,从而变得大大有利。事容实证明,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妨采取这种主动打乱对手节奏的办法。

围魏救赵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来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自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个诸侯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zd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围魏救赵是在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简介

1、田忌

徐州子期。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田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

2、孙膑

出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3、赵成侯

赵成侯(?─前350年),嬴姓,赵氏,名种,赵敬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前372年,赵成侯在邢地浆水镇附近(今邢台县)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前35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围赵都城邯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百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度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扩展资料

围魏救赵的意义: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回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答起列传》。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齐国用围攻魏的方法,迫使魏撤回攻赵,而使赵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知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道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内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容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是什么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详细意思: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拓展资料:

围魏救赵典故: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参考资料:围魏救赵--百度百科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来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

扩展资料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故事背景

略背景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自朝魏国的,后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 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zhidao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孙膑得到齐威王的赞赏。

参考资料围魏救赵(成语、历史故事)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