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简介

  • 孙中山简介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最伟大的革命领袖之一,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永远被载入史册。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孙中山,名文,幼名帝象,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倡导者。

孙中山创立《五权宪法》,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晚,领导发动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的为政举措:

三民主义: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三民主义相关书籍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建国方略: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

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联俄容共: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青少年时代的孙中山,曾经先后到美国和香港等地学习,并受到先进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孙中山医术高明,对贫穷的病人免费治疗,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他又逐渐认识到,

自己水平再高,也只能救治有限的生命,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只有医治好国家和人民的“疾病”,才能挽救千千万万的同胞。他毅然弃医从政, 进行革命活动,决心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1866年11月2日,孙中山诞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之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他的医德和医术很受人们的赞扬。后来,他看清了中国的现实,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于是决定放弃医学,全心投入到革命救国的工作中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了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即中国同盟会,该会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积极响应,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后来。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后,袁世凯独裁专政,倒行逆施。中国社会再度陷入动荡与不安之中。1913年,孙中山为捍卫共和,高举民主、共和的大旗,发起第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但遭到失败,孙中山被迫逃亡到日本。1917年,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废弃了《临时约法》,孙中山又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然而,南、北军阀沆瀣一气,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于1918年辞去大元帅职务。孙中山陷入了孑然无助的境地。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也给了孙中山极大的鼓舞,并于同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孙中山回到广州,准备将两广作为根据地进行北阀,但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再一次陷入困境。1923年1月,他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的基础。1924年1月,他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孙中山根据“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了新三民主义。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发动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的统治。下旬,孙中山应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的电邀抱病北上,共商国事,沿途受到人民地极大欢迎。

1925年3月12日,为中国革命积劳成疾的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被移葬在南京东郊山麓,就是现在的中山陵。

毯Q我??我窿????????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生平简介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出国留学,17岁时回国。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袁世凯阴谋复辟,孙中山于1913年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3年,孙中山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

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波操劳,毛泽东评价这位伟人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平凡的思想以及对于民主自由的追求、一腔爱国救国的热情。

可以说,孙中山,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也正因此,在他的带领下,引领了一大批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和革命家,为中国革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在他的引领下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孙中山

姓名:孙文(sunyat-sen)

国籍:中华民国
民族:汉系客家族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

信仰:基督教,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推翻晚清政府,结束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领导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实业计划》等

陵墓所在地:南京中山陵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六岁便开始参加农业劳动,十岁始入村塾读书。

1878年,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并在当地学校就读。这次出国开阔了他的眼界,对他的思想发展起了积极影响。正如他后来所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五年后,于1883年回国,又先后就读于广州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书院。在学习期间,常与好友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三人议论时政,抨击朝廷,阐述革新抱负,被时人视为大逆不道,称为“四大寇”。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济世。

1894年初,孙中山北上投书掌握中国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提出以西方国家为楷模,实行改革,使国家达到独立富强的目的。由于上书遭拒,更受到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刺激,孙中山开始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逐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华侨中,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主张。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在广州和日本横滨等地也建立了兴中会组织。1895年和1900年,他领导兴中会并联络会党发动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为了在中国实现民主革命的伟大目的,孙中山在海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和准备工作,并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孙中山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充分表现了他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工作。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以《民报》为阵地,同保皇派就中国要民主共和制度,还是要君主立宪制度;走革命道路,还是走改良道路等重大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大论战。通过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在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同时,孙中山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各地也发生了许多群众自发的反封建斗争。这些起义和斗争,猛烈地冲击着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中部总会推动下,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得到广泛响应,全国很多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拥护共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陷于土崩瓦解之中。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捷报后,于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响应武昌起义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但是,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面指使部下联名通电,反对共和;一面又施放拥护共和的烟幕,迷惑革命党人。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压力下,软弱的资产阶级被迫妥协让步。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孙中山辞职后,希望致力于实业建设,决心要在十年内建设铁路二十万里。他先后到各地视察,并于1913年初赴日本访问。

正当孙中山为民国建设奔走之际,袁世凯为巩固其独裁统治,于1913年3月派人在上海刺杀了由同盟会改组成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宋案的发生,使孙中山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并立即回国,号召武力讨袁。

1913年6月,袁世凯派兵南下,进攻江西、南京,企图消灭国民党势力。在孙中山的推动下,李烈钧于7月12日宣布江西独立,举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接着,南京、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地也相继独立。由于国民党内部涣散,讨袁军又缺乏统一指挥,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开展武装讨袁。由于力量单薄,虽曾在江苏、广东等地有所发难,但终无建树。

袁世凯得逞一时,更加紧了复辟卖国的步伐,于1915年底悍然称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等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继承了他的衣钵,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护法运动。

1917年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然而,西南军阀的护法,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当他们与操纵中央政府的直系军阀勾结后,便处处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然辞职。他在辞职通电中沉痛地指出,军阀“南与北如一丘之貉”。6月,孙中山回到上海。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挫折和失败中旁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上海期间,他一面从事著述,总结斗争经验,寻求新的革命道路;一面积极筹划,继续同军阀斗争。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伐。但是,广州政权处在军阀包围之中,极不稳定。1922年6月,粤军头领陈炯明勾结直系军阀,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回上海。

孙中山在绝望中遇到了共产党。从1922年8月起,中国共产党派人多次同他会见,苏俄特使越飞多次同他会谈。孙中山真诚地接受国际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帮助,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

1922年9月,孙中山着手改组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孙文越飞宣言》。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他在主持广东军政的同时,继续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勇敢地站在时代潮流前边,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历尽艰辛,鞠躬尽瘁。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的逝世,引起全中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悲痛。

北京、南京、广州、上海、香山(今中山市)等地群众,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深切悼念革命领袖。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实现孙中山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加倍努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悼念活动很快地在全国形成一个广泛的政治宣传运动。

孙中山逝世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来唁电,共产国际发布告中国民众书。日本、东南亚、美洲、欧洲许多地方的华侨和国际友人,纷纷举行追悼会,追念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

中国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在他逝世后八十年的时间里,每逢他的诞辰和忌辰,人民群众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继承他的革命事业,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村亨村的普通农民家庭。由于他后来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焦”所以又叫孙中山。他在少年时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1894年,中山甲午战争爆发,在民族危难中,他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同年冬,孙中山在香山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他亲自为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并在1911年武昌起义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1924年1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六岁便开始参加农业劳动,十岁始入村塾读书。

1878年,孙中山随母亲到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并在当地学校就读。这次出国开阔了他的眼界,对他的思想发展起了积极影响。正如他后来所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孙中山在檀香山学习五年后,于1883年回国,又先后就读于广州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书院。在学习期间,常与好友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三人议论时政,抨击朝廷,阐述革新抱负,被时人视为大逆不道,称为“四大寇”。1892年,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济世。

1894年初,孙中山北上投书掌握中国军事外交大权的李鸿章,提出以西方国家为楷模,实行改革,使国家达到独立富强的目的。由于上书遭拒,更受到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刺激,孙中山开始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逐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的华侨中,创建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主张。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在广州和日本横滨等地也建立了兴中会组织。1895年和1900年,他领导兴中会并联络会党发动了广州起义和惠州起义。

为了在中国实现民主革命的伟大目的,孙中山在海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和准备工作,并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孙中山明确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充分表现了他鲜明的革命民主派的立场。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小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推进了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工作。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以《民报》为阵地,同保皇派就中国要民主共和制度,还是要君主立宪制度;走革命道路,还是走改良道路等重大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大论战。通过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

在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同时,孙中山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各地也发生了许多群众自发的反封建斗争。这些起义和斗争,猛烈地冲击着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中部总会推动下,在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得到广泛响应,全国很多省份相继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拥护共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陷于土崩瓦解之中。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捷报后,于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29日,响应武昌起义的十七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法令。但是,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面指使部下联名通电,反对共和;一面又施放拥护共和的烟幕,迷惑革命党人。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压力下,软弱的资产阶级被迫妥协让步。孙中山在清帝退位后,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孙中山辞职后,希望致力于实业建设,决心要在十年内建设铁路二十万里。他先后到各地视察,并于1913年初赴日本访问。

正当孙中山为民国建设奔走之际,袁世凯为巩固其独裁统治,于1913年3月派人在上海刺杀了由同盟会改组成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宋案的发生,使孙中山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并立即回国,号召武力讨袁。

1913年6月,袁世凯派兵南下,进攻江西、南京,企图消灭国民党势力。在孙中山的推动下,李烈钧于7月12日宣布江西独立,举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接着,南京、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等地也相继独立。由于国民党内部涣散,讨袁军又缺乏统一指挥,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开展武装讨袁。由于力量单薄,虽曾在江苏、广东等地有所发难,但终无建树。

袁世凯得逞一时,更加紧了复辟卖国的步伐,于1915年底悍然称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等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袁运动。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继承了他的衣钵,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护法运动。

1917年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然而,西南军阀的护法,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当他们与操纵中央政府的直系军阀勾结后,便处处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然辞职。他在辞职通电中沉痛地指出,军阀“南与北如一丘之貉”。6月,孙中山回到上海。

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挫折和失败中旁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上海期间,他一面从事著述,总结斗争经验,寻求新的革命道路;一面积极筹划,继续同军阀斗争。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成立革命政府,积极准备北伐。但是,广州政权处在军阀包围之中,极不稳定。1922年6月,粤军头领陈炯明勾结直系军阀,在广州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回上海。

孙中山在绝望中遇到了共产党。从1922年8月起,中国共产党派人多次同他会见,苏俄特使越飞多次同他会谈。孙中山真诚地接受国际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帮助,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

1922年9月,孙中山着手改组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孙文越飞宣言》。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他在主持广东军政的同时,继续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勇敢地站在时代潮流前边,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历尽艰辛,鞠躬尽瘁。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的逝世,引起全中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悲痛。

北京、南京、广州、上海、香山(今中山市)等地群众,隆重举行追悼大会,深切悼念革命领袖。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实现孙中山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加倍努力”,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悼念活动很快地在全国形成一个广泛的政治宣传运动。

孙中山逝世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来唁电,共产国际发布告中国民众书。日本、东南亚、美洲、欧洲许多地方的华侨和国际友人,纷纷举行追悼会,追念孙中山为中国革命立下的丰功伟绩。

中国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伟大的革命者。在他逝世后八十年的时间里,每逢他的诞辰和忌辰,人民群众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继承他的革命事业,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生平简介

广东中山翠亨孙中山总统老故乡我去过,还在哪里工作住了两三个月,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创建同盟会与改良派作斗争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推翻封建帝制与捍卫共和制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

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奋斗50余日,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 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

-- 作者:zyh

-- 发布时间:2004-8-21 11:45:09

孙中山的故事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 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

-- 作者:zyh

-- 发布时间:2004-8-21 11:54:27

尚明轩50
中国大陆五十年来的孙中山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孙中山是中国最杰出的一代革命先驱,是二十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亚洲伟大人物之一,他受到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尊敬,并有巨大的世界声誉和崇高的历史威望。孙中山不仅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超过巨大推动作用,对后来中国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在政治思想、理论方面也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东西,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史学工作者、亿万人民热衷关注和进行重点研究的人物。

五十年来,孙中山研究,是大陆中国近代史研究和近代人物研究中最有特色、开拓面最宽、成果最多的课题。出版的专著、论文成倍增加,作者队伍日益壮大,并在广东社科院和中山大学建立了两个专门研究所、在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成立了十多个研究学会,显示出朝一个独立的史学分支---「孙学」发展的趋向。

近五十年来大陆的孙中山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它的发展道路却颇为曲折坎坷,如同整个中国近代史学科一样,一直在随着中国大陆政治、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变动。不过,总的说来,是逐步深入,逐步前进的。大体言之,五十年中可分为初始、复苏与发展、持续发展与前进三个历史阶段。

壹、初始阶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

孙中山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孙中山在世之时。黄中黄(章士钊)的《大革命家孙逸仙》一书是一九○三年出版的。孙中山辞世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二十年代和国民政府建立之后有关论著日益增加,出版了一大批孙中山研究书籍。仅有关孙中山的传记、年谱等书,就出版有四十五种左右之多,如果再加上有关三民主义方面的研究,以及各种文集、信札集、翰墨、图册、资料、回忆录之类,更是不胜枚举。但早期的孙中山研究论著,多属于史事的记述,以传录孙中山的事迹为主,一般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有些作者存在着历史偏见或政治偏见,很难说是科学的学术著作。不过,其中有若干种还是写的比较认真,内容较为充实,具有较多参考价值的。如罗香林的《国父之大学时代》,以数据搜罗丰富取胜,使用了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许多原始资料,并经过认真排比、考证,写得相当扎实。又如高良佐的《孙中山先生传》,注重整体、系统的叙事,剪裁适当,条理清晰,作者不仅宥于局部的材料,广事搜集中外的大量数据,并作认真考订,在完成孙中山世系、兴中会等专题研究后成书,基础较为深厚。此外,还有胡去非编纂的《总理事略》,许师缜编着的《国文选任临时大总统实录》和《国文〈革命缘起〉详注》等书,均为当时以至今日历史学者所重视。延安和大后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曾给后日的孙中山研究带来了大的影响。其中胡绳的《孙中山革命奋斗小史》(一九四八年香港海洋书屋出版),这本篇幅不大的书,是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写作孙中山的最初尝试。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科学地研究孙中山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此后的十七年中,不少的研究者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事业,冀望在进行研究的探索中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并歌颂其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立下的丰功伟绩。

一九五六年毛泽东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对孙中山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功业相对后世的影响给以高度评价和赞扬,与此同时其它老一辈无产阶级领导人也作了很多相关的深刻论述:一九六一年举办了大规模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活动;特别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的重新得到贯彻,既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也有力地推动了孙中山研究的发展。在这段时期内,各种报刊上先后发表了近两百篇研究和纪念孙中山的文章,出版有陈锡祺的《同盟会成立以前的孙中山》和王学华的《孙中山的哲学思想》两种著作,并编辑出版了《孙中山选集》上下卷、《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论文集》等论文或资料集。此外,在各种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思想史的著作中,大都有专章专节的论述。但这个阶段的研究,总的说来还是初步的,粗线条、粗轮廓式的,大量的问题仅仅提了出来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的探讨,有些重要问题如孙中山晚年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等尚未涉及,存在着很多空白点。

尽管如此,仍然是对孙中山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对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和革命活动,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哲学思想的形成、基本内容、发展过程等问题,还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孙中山的早期思想方面,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它是革命与改良的混合体,既含排满谋反的成分,又寓维新变法的因素。但是,在改良因素和革命因素何者占主导地位的问题上则有争论。有的文章认为,一八九五年前「改良主义思想仍然是主要的」,(注一) 持异议者的文章则说:孙中山要求革新政治,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虽含有改良主义成分,但已脱离了改良主义的范畴,产生了革命的要求,不能因为其某些思想与改良主义者类似而断定他在甲午战争以前还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注二) 至于孙中山走过的路线,共识是从改良到革命,但对其革命思想确立时间则意见参商,一种观点认为一八九五年前孙己初具反清革命思想,兴中会的成立和革命纲领的提出,便是他「革命活动的开始」:(注三) 另一种观点则说兴中会成立时其「革命思想比改良思想占了较大比重」,但直到一九○○年惠州起义「他思想中的革命因素才处于压倒性的主体地位。」(注四)

在三民主义方面,学者们赞同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定性,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时期。但在分析、阐释其形成、内涵及意义时,却存在着不少歧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问题上,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有无反对帝国主义思想?如何认识孙中山倡导的「大亚洲主义?」对「五权宪法」和「建国大纲」思想怎样评价,以及「平均地权」的思想渊源及产生缘由等。

在哲学思想方面,研究者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庞杂而又充满矛盾,含有不同程度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但是它究竟是以唯物主义、还是以唯心主义为主的问题上,观点则不一。有的论者认为,其「紧紧接近于唯物主义,虽有唯心主义成分毕竟是次要的。」(注五) 这鲜明的体现在它的方法论、自然观和认识论上,以及社会历史观―民生史观。而有的论者则说,它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因素并未占到主导地位,这体现在世界观是二元论的,或者说是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摇摆,「时常倾向于唯物主义的发挥。」(注六) 应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讨论。

上述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相对地说比较深入,也提出了一些很能发人深思的问题,从而为学者们以后的继续深入研究开辟了航道,奠定了基础。

贰、复苏与发展阶段(一九七六至一九八九年)

在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一切正常的学术活动破坏尽净,孙中山的研究也随之横遭压抑,完全处于停滞在状态,而无所作为。在这十年间仅有六篇有关孙中山的文章,六篇中除了宋庆龄的《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一文之外,其余的大多没有正确的论述,更缺乏学术性。

「文革」结束,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大陆正式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广大研究工作者精神上获得很大的解放,从而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对孙中山的研究也开始从省思走向复苏和发展。

以一九七九年的「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为契机,继之受一九八一年「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推动,孙中山研究枯木逢春,并日渐升温,逐步高涨,一个研究孙中山的热潮随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专著如尚明轩的《孙中山传》、张磊的《孙中山论》、刘兴华的《孙中山先生思想论稿》、李时岳、赵矢元的《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萧万源的《孙中山的哲学思想》、韦杰廷的《孙中山哲学思想研究》等相继问世,大量的论文、档案数据、回忆录等纷纷发表。据不完全统计,十几年中出版专著近三十部,为过去二十几年总和的十倍;发表的论文达一千二百余篇,为过去二十几年总和的六倍。孙中山的研究出现了热烈的气氛,呈现出空前高潮的新景象。

从已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中可以看出,对孙中山的思想和活动的许多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新的进展,质量有很大的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明显的扩大和加深,凡此都超过了以前的二十余年。例如,注意到了研究孙中山辛亥革命后所进行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斗争,以及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等方面的问题:对孙中山倡导的「社会革命」和实业建设,对他在中华革命党时期的表现和历史作用,特别是原来异常薄弱或过去没有注意到的课题,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许多重要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填补了一些空白。中外学者对此多有赞誉之词。研究者还撰文论述了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中共的关系,以及有关的事件和人物,并作出较过去具体细致与深入的个案研究,且敢于畅抒己见,展开讨论,使孙中山晚年的思想发展脉络比较清楚地呈现出来。又如,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的逐步深入,关于孙中山和他代表的阶级的研究,也较前有明显的进展。至于有关孙中山和他同时代一些重要人物的研究,像黄兴、宋庆龄、廖仲恺、章太炎、宋教仁、邓演达、胡汉民、汪精卫等,以及日本人宫崎寅藏、梅屋庄吉等,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讨;对孙中山活动的对立面,像清政府、立宪派、南北军阀、帝国主义等课题研究,也有加强的趋势。无疑,这将大大有利于研究孙中山活动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而客观地、公共地论述和评价孙中山,从而就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孙中山中心」的陈旧框架,清除了正统史观的束缚。

在孙中山思想研究方面,表现得更为系统和深入,课题也较过去广泛,其中特别是孙中山哲学思想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气象。学者写出了许多探讨孙中山哲学思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在一些问题上开展讨论,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研究的重心已从辨析其属性,拓展到具体内容的探析。研究者较过去进一步探讨了「生元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知行观以及民生史观。对其中的唯物和辨证因素作了更多的发掘,提出了有异于传统观念的新见解。过去,比较流行的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孙中山的自然观、认识论是二元论或唯心论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出版的几本哲学著作则主张唯物主义在孙中山哲学思想中占主导地位,认为孙中山的自然观、认识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二元论的。这一新观点在争论中占了优势。应该说,这种观点是比较符合孙中山的思想实际的。对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即民生史观,有的研究者认为它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思想」,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具体分析。其实,「民生史观」中包括有正确的、合理的方面,它反映出孙中山这位伟大的先驱者探索复杂的社会问题所表现的理论勇气,以及对人民生活的热诚关注。哲学思想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孙中山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化。

在三民主义的研究上,也有了新进展。研究者在对三民主义做了个案研究后,又把它摆在特定的历史范畴里进行宏观的研究。探究了它来源于何种文化思想的问题。有的文章强调其「主要是用西欧、美国、日本资产阶级思想革新了传统的华夏民族意识而形成的。」而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则是「吸收了列宁的民族理论和中共当时的民族纲领」,加以改造而成的。有的研究者阐释三民主义承上启下的关系,分析孙中山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进行铸新淘旧的工作,指出是继承了传统文化思想和吸收了外来文化思想,对中西文化思想皆有继承,并有所批判、改造和创新,进而独创出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较前详细地探究了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从而说明了三民主义是当时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这种实事求是的研究,有助于人们真实地认识孙中山的思想。

在家世源流问题上,孙中山的祖籍究在何地?一九四九年以前即存在「紫金」与「东莞」两说。有论者以大量可靠的文物资料证明罗香林的「紫金」说不能成立,认定翠亨孙氏是源出于东莞。(注七) 至于孙中山是否客家人,也是一个长期以来颇有争议又迄今尚未完全认识一致的问题。肯定者与否定者各抒己见,进行了专题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一些针锋相对的文章。应该说,有的论者根据各种资料考证所得出孙不是客家人的绪论,符合历史真实,是可信的。(注八)

这一阶段的论文,还探讨了过去尚未论及或论述较少的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军事思想、法制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妇女解放思想等,并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观点。

在编纂出版《孙中山全集》和有关各种资料方面,研究者也给了很大的重视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作了相当大的努力。《孙中山全集》十一卷,共五百多万字,是迄今为止大陆上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一部文集。它吸收了已有各种版本的孙中山著作的成果,集过去者之大成,而又有许多新的补充和发掘:并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和孙中山生平思想和革命活动的发展过程,政变了以往分门别类的编排方法,而一律按写作或发表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还在底本选择、考证辨伪、文字校勘、注释、题解、翻译诸方面,精心斟酌,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此外其它如《临时政府公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选编》、《中国国民党「一大」史料专辑》、《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等有关孙中山的研究资料,也先后整理、出版,这些均会对孙中山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段时间中,随着与孙中山研究相关的学术机构在大陆各地陆续恢复和增设,一支孙中山研究队伍已经初步形成,其中一批中青年研究工作者正在迅速成长,并崭露头角,他们的新颖观点为开展着的学术争鸣增添了生气。而且,统一祖国的号召也使各界人士更加关注孙中山的研究,从而促使一些从事教学、统战或文艺工作者也越来越热心地投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几年中连续举办的多次学术讨论会、报告会等活动的相互切磋和促进,这支孙中山研究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已在发生明显变化。

还有,孙中山研究工作者的大陆内外学术交流,自一九七九年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后连绵不断,热潮迭起。先后举行过十多次有关孙中山和国民党「一大」等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村亨村的普通农民家庭。由于他后来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焦”所以又叫孙中山。他在少年时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1894年,中山甲午战争爆发,在民族危难中,他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同年冬,孙中山在香山创建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他亲自为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并在1911年武昌起义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1924年1月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村亨村的普通农民家庭。由于他后来在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焦”所以又叫孙中山。他在少年时就有救国救民的志向,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我想知道他的婚姻生活简介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生平简介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香山县(今广东省中山市)村亨村的普通农民家庭

孙中山童年时,有空常到武馆看三合会员练武,与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他非常好学,喜欢听老人讲太平天国反清的革命故事。有一位曾经跟随洪秀全打过清军的太平军老将士,名叫冯爽观,在早晚乘凉时经常对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金田起义、定都南京、打破江南江北清军大营等故事,孩子们听得个个眉飞色舞。孙中山对这些农民起义的故事有极大兴趣,他十分敬慕洪秀全。有一次在听讲中禁不住脱口而出:“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咯!”冯爽观高兴地摸着孙中山的小脑袋说:“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啊!”从此,孙中山在和同伴玩游戏时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常常思考着消除天下的不平事,太平天国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这么全的简介还不满足!
注:号明德也而非德明哉!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生平简介

孙中山平生简介如下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

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

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孙中山诗词
《挽刘道一》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这是孙中山唯一流传下来的完整的诗。诗中祭奠和追思的是萍浏醴起义烈士刘道一。

参考资料:
凤凰网-孙中山生平简介
百度百科-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