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以逸待劳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以逸待劳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来之。原作“以佚待劳”。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自。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武《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古兵法原文】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原文今译】使敌人的势力损耗百,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度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场知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道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yǐyìdàiláo]

释义: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翻译:如果进攻不足;固守有余;现在先占据城;以逸待劳;而不是争论的。

例句:我军应充分休息,然后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以逸击劳[yǐyìjīláo]

释义:用充分养息的军队攻击疲劳的敌人。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今罕羌欲为敦煌、酒泉寇,饬兵马,练战士,以须其至,坐得致敌之术,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

翻译:现在羌人企图进犯敦煌、酒泉,整顿兵马,练战士,因为要他到,坐得引诱敌人的战术,以逸击劳,取胜的原则。

2、按兵不动[ànbīngbùdòng]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出处:《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翻译:赵简子将要袭击卫国;派史默去看的。约定一个月;六月,然后返回。赵简子说:‘为什么这么久了?”史默说:‘……他的僚佐大多贤人啊!’赵简子才按兵不动。

例句:反腐败斗争已在各单位普遍展开,只有个别单位迟迟按兵不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的意思是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

“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

扩展资料:

以逸待劳的典故

1、夷陵之战,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擒杀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报仇。此时刘备锐气正盛,并且居高临下,陆逊深知难以取胜,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静观其变,就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慢慢的开始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开始松懈。

此时刘备也犯了兵家大忌,帅军在山林安营扎寨,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陆逊看到此景,觉得时机成熟,下令全面反攻,—把火烧毁蜀军连营七百里,打得蜀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慌忙撤退。也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请允许带他一同前去。到了出站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之后鲁庄公询问原因,曹刿解释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不能一气呵成,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就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武《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古兵法原文】困敌copy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原文今译】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zd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以逸待劳的成语解释

【注音】yǐyìdàiláo

【释义】逸:安闲;待:等待;‘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引证解释】

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1、《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2、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3、《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斯取胜。”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5、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张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表败而后乘势攻之,荆襄可得也!”

6、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7、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敌众》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

8、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悼公曰:“何为以逸待劳之策?”荀罃对曰:”兵不可以数动,数动则疲,诸侯不可以屡勤,屡勤则怨。内疲而外怨,以此御楚,臣未见其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