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明察秋毫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明察秋毫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明察秋毫是什么动物

这不是一种动物,它是一个成语。

[míngchá抄qiūháo]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目光敏锐,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出来。察:看出。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袭毛。

详细释义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百察事理。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度

◎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明察秋毫是指什么动物

明察秋毫是指什么动物——答案:鸡。

明察秋毫

【拼音】知:míngcháqiūháo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举例造句】:余忆童道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拼音代码】:mcqh

【近义词】:?洞若观火、明查回暗访

【反义词】:?不见舆薪

【歇后语】:电子显微镜

【灯谜】:显微镜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洞察力

【英文】:seethroughabrickwall

【故事】: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答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

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出自哪里

出自:《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创作的一篇散文。原文:

童趣

清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

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

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作品,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写作此文时作者已46岁。

赏析:

这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现那令人没齿难忘的童真童趣,为此,文章以儿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为主线,按照“总—分”结构组织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

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观蚊如鹤之趣,视飞蚊为“群鹤舞空”。

于蚊帐中玩蚊子,“我”感到极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游山林之趣,视小草为林木,虫蚁为走兽,土砾为丘壑,“我”神游其间,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观二虫相斗。

视为“庞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虫,“我”生气,鞭数十而驱之。至此,几个分散的小故事就连缀成一个整体,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

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也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因为鹤翔,鹤鸣都是比喻人生大志的,所谓的鹤鸣九皋。

冲天一鹤就是表达宽广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远大抱负的──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

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童年趣事,均是琐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难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线索的同时,以儿时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精选了充满童趣的典型材料。

生动细致地加以刻画。这样,整篇文章童趣横生,每个故事引人入胜,每个细节生动传神,字里行间凸现童真。

《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作品《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copy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百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度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知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注释

方:古义:正在;今义:方形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道今义:或许

余:古义:我;今义:剩下

盖:古义:发语词,相当于“原来是”。今义:动词,建筑;名词,器具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观:古义:景象今义:看

私:古义:私下今义:自私

洞若观火和明察秋毫的区别

洞若观火和明察秋毫的区别是:

1、具体意思不同。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洞若观火的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2、侧重点不同。“明察秋毫”着重于对事物观察得深入而全面;指没有遗漏;而且只适用于人;“洞若观火着”重于观察事物的透彻程度;指十分明白清楚;可适用于人或物;

3、表示语法不同:洞若观火,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所用的对象一般是对方隐瞒、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明察秋毫是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

扩展资料:

洞若观火出处:《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予若观火的意思,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也很生动。

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洞若观火成语辩形:观,不能写作“关”。

明察秋毫的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火眼金睛。

明察秋毫的反义词:不见舆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洞若观火

百度百科-明察秋毫

明来察秋毫:明细观察秋日兽类的毫毛。极言能敏锐辨别是非,观察细微,不受蒙蔽

洞若观火: 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明察秋毫: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源褒义的意思

洞若观火: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所用zhidao的对象一般是对方隐瞒、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

望楼主采纳

谢谢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

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zhidao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版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拼音]

míngcháqiūháo

[出处]

《艺文类聚·慎子》:“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

[例句]

他能明察秋毫,他注意到一切事物。

[近义]

洞若观火知己知彼英明神武洞烛其奸...

[反义]

一脸茫然不见舆薪权不见薪新不甚了了...

明察秋毫是什么意思?

【读音】míngcháqiūháo

【英语】beperceptiveoftheslightest

【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

【反义词】:不见舆薪

【语法复】: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1]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制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zd,则王许之乎?”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童趣》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材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比喻可以观察最细微的事物,现指比喻人的洞察力极佳。

原文大意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1.《童趣》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的审美观念,此篇文章便是围绕作者幼年时的审美观念写的。因为作者处于城镇中,所以只有想象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文章告诉我们在家中娱乐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大自然,忘了一切想象的空间,要多实践,勇于尝试。

2.启发是: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参考资料:书籍资料

初来咋到给点分鼓励一下嘛!

词解  【读音】míngcháqiūháo

【英语】beperceptiveoftheslightest

【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

【反义词】不见舆薪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1]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有时指视力很好。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童趣》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材

【易错】明查秋毫

【灯谜】明察秋毫(打哲学词语一)谜底:微观[2]

编辑本段明察秋毫的英文翻译

1.tobeabletoexaminethetiniestthings

2.penetrative?

编辑本段释义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明辨是非。

编辑本段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1]

编辑本段示例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出自沈复《浮生六记》

古文链接

典故

据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描述: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全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能清楚地看见最细微的事物,见到微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就果真像变成白鹤一样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累得发僵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里浏览,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家伙,拔山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