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地丑德齐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地丑德齐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孟子公孙丑下 全文译文

一、原文

第一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二章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矣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依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第三章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赠七十镒而受;于薜,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薜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第四章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入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第五章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第六章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第七章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赢,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

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第八章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

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第九章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第十章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第十一章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穆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穆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第十二章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第十三章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第十四章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二、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第二章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第三章

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

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第四章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第五章

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第六章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受命到滕国吊丧,齐王派盖地的长官王驩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见,一起往返于齐国至滕国的路上,孟子却从来没有与他商量过怎样办理公事。

公孙丑说:“王驩作为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从齐国到滕国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与他谈过公事,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他既然已经独断专行,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第七章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

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

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

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第八章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

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第九章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

(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这样。”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孟子说:“(周公)不知道。”“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

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第十章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去看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

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俸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

谁不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

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劳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第十一章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

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第十二章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

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

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

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

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第十三章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

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第十四章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禄,是古时候的道理吗?”

孟子说:“不是,在崇地的时候我见到齐王,退下来我就有离开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种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禄。后来发生了战争,不能够申请离开。长期留在齐国,不是我的想法。”

扩展资料

公孙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为十四章,作于战国时期。

作品名称:《孟子·公孙丑下》。创作年代:战国时期

作品出处:《孟子》。作者:孟子

《孟子公孙丑下》一共有14章,译文如下:

1.第一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第二章?贤才可拜不可召

【原文】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呢?”

3.第三章?当受则受,当辞则辞

【原文】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译文】

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

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4.第四章?爱民的修养就是“守职”

【原文】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於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5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於王,曰:“王之为都6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译文】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5.第五章?无官无责,进退有余

【原文】

孟子谓蚳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蚳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齐人曰:“所以为蚳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译文】

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蚳蛙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6.第六章?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孟子为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译文】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受命到滕国吊丧,齐王派盖地的长官王驩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见,一起往返于齐国至滕国的路上,孟子却从来没有与他商量过怎样办理公事。

公孙丑说:“王驩作为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从齐国到滕国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与他谈过公事,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他既然已经独断专行,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7.第七章?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原文】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13)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赔。”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

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8.第八章

【原文】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哙;有仕於此,而子悦之,不告於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则可乎?何以异於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其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译文】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

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9.第九章

【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译文】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孟子说:“古代的圣人。”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是这样。”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10.第十章?言论垄断思想的危害性

【原文】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告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译文】

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准备回乡。齐王专门去看孟子,说:‘从前希望见到您而不可能;后来终于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兴;现在您又将抛弃我而归去了,不知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够相见?”

孟子回答说:“我不敢请求罢了,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过了几天,齐王对臣下时子说:‘我想在都城中拨一所房子给孟子,再用万钟粮食供养他的学生,使我们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谈谈呢?”?时子便托陈子把这话转告给孟子。陈子也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嗯,那时子哪里知道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贪图财富的人,辞去十万钟傣禄的官不做却去接受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更富吗?季孙曾经说过:‘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别人不重用,也就算了嘛,却又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想做官发财呢?可他却想在这做官发财中搞垄断。’

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以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但却有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劳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

11.第十一章孟子之辞职,是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原文】

孟子去齐,宿於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客不悦曰:「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歇宿。有个想替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来看孟子,严肃地端坐着与孟子谈话,孟子不理睬他,靠着几案睡觉。客人很不高兴地说:“我是先一天斋戒沭浴后才敢跟您说话,先生睡卧而不听,今后再也不敢请求见您了。”

孟子说:“坐下来!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侍候,就不能让子思安心。泄柳、申详要是没有人在鲁缪公身边侍候,就不能使自己安身。请你为年长的人考虑,远远是比不上子思的,是你拒绝长者呢?还是长者拒绝你?”

12.第十二章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

【原文】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於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有个叫尹士的人就对别人说:“不能识别齐王是不可以成为商汤王和周武王,就是不明白世事;如果能识别其不可以,但是又来了,那就是想要求取国君的恩惠。行走了千里路来见齐王,得不到赏识所以又走了,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我最不高兴的就是这种人。"高子把这个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能知道我呢?不远千里来见齐王,是我的愿望!不得赏识而离开,怎么能是我希望的呢?我是无可奈何呀。我住了三天才离开昼地,在我心里仍觉得快了,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齐王如果改变,那就会反过来找我。

而我离开昼地,齐王没有来追赶我,我这才产生了很多回家的感想。我虽然这样做,怎么是舍去齐王呢?这是齐王遵照足用为善的原则,齐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会只是让齐国的人民能安居乐业?全天下的人民都可以安居乐业了。

就是希望齐王能改变,我才每天盼望着。我难道象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小人吗?向国君进谏言而不被接受,就发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脸上,离开时就要拚命尽力后才住宿吗?”?尹士听说孟子这番话后,说:“我才是一个小人呀!”

13.第十三章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

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14.第十四章不要为了丰厚的报酬而出卖自己的良心和意志

【原文】

孟子去齐,居休。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2,不可以请,久於齐,非我志也。”

【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住在休地。公孙丑问他:“做官而不接受俸禄,是古时候的道理吗?”孟子说:“不是,在崇地的时候我见到齐王,退下来我就有离开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种想法,所以就不接受俸禄。后来发生了战争,不能够申请离开。长期留在齐国,不是我的想法。”

拓展资料

公孙丑下一般指《孟子·公孙丑下》,作品《孟子》中的一篇,共分为十四章,作于战国时期。

文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气势充沛的短论。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人民境遇非常悲惨。孟子同情人民,反对掠夺性战争,主张君主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王道”和“仁政”治国并进而统一天下。本文正是针对此而写的一次对君主好战的讲话,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南宋时朱熹开始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参考资料:公孙丑下_百度百科

一、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原文如下: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注释

(1)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池:即护城河。

(4)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

三、孟子介绍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公孙丑下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所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利,但是不能取胜的原因,是有利作战的天气时利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的原因,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会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够胜利。"

第二章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

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去吊丧呢?"

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的家里去住宿。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出问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恩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不是。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经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唯'一声就起身;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本来就谁备朝见齐王,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第三章

陈臻问道:"以前在齐国的时候,齐王送给您好金一百镒,您不接受;到宋国的时候,家王送给您七十镒,您却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给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正确的,那后来的接受便是错误的;如果后来的接受是正确的,那以前的不接受便是错误的。老师您总有一次做错了吧。"

孟子说:"都是正确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准备远行,对远行的人理应送些盘缠。所以宋王说:'送上一些盘缠。'我怎么不接受呢?当在薛地的时候,我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戒备。薛君说:'听说您需要戒备,所以送上一点买兵器的钱。'我怎么能不接受呢?至于在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第四章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说:"假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第五章

孟于对蚳蛙说:"您辞去灵丘县长而请求做法官,这似乎有道理,因为可以向齐王进言。可是现在你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法官了,还不能向齐王进言吗?"

蚳蛙向齐王进谏,齐王不听。蚳蛙因此辞职而去。齐国人说:"孟子为蚳蛙的考虑倒是有道理,但是他怎样替自己考虑呢?我们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把齐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我听说过:有官位的人,如果无法尽其职责就应该辞官不干;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言不听,计不从,就应该辞职不干。至于我,既无官位,又无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进退去留,岂不是非常宽松而有自由的回旋余地吗?"

第六章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卿,受命到滕国吊丧,齐王派盖地的长官王驩为孟子的副使。王驩早晚同孟子相见,一起往返于齐国至滕国的路上,孟子却从来没有与他商量过怎样办理公事。

公孙丑说:"王驩作为齐国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从齐国到滕国的路程也不算近了,但往返途中未曾与他谈过公事,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他既然已经独断专行,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第七章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县。

学生充虞请教说:"前些日子承蒙老师您不嫌弃我,让我管理做棺椁的事。当时大家都很忙碌,我不敢来请教。现在我想把心里的疑问提出来请教老师:棺木似乎太好了一点吧!"

孟子回答说:"上古对于棺律用木的尺寸没有规定;中古时规定棺木厚七寸,椁木以与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从天子到老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要这样才能尽到孝心。为礼制所限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不能够称心;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料做棺椁,也不能够称心。既为礼制所允许,又有财力,古人都会这么做,我又怎么不可以呢?况且,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难道孝子之心就不可以有这样一点满足吗?我听说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第八章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国攻打燕国。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杀人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杀人犯?'那我就会回答

这句话用现代话怎么说是什么意思?(余与谷林定交且二十年,分题刻烛,良亦多矣。妄不自揣,以为当在地丑

余与谷林定交且二十年,分题刻烛,百良亦多矣。妄不自揣,以为当在地丑德齐之意。

分题刻烛:根据所写诗词的难易,分别在照明用的蜡烛上刻上记号,限时完成作品。

地丑德齐:丑,类似;齐,相等;地丑德齐,土地相度类,德教齐等。比喻彼此条件一样,不相上下。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内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释义:

我和谷林曾结为朋友且有二十年了,经常在一起限时比写诗,得益也很多了。不妄自揣测的话,认为(我和他容)应当在伯仲之间。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来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自,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译文:

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百不过度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问(君主)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答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

求解 (地丑德齐) 十二生肖动物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属相与人生

鼠年生的人-敏锐乐观

性格:性格柔和,为人坦诚,单纯,具有敏锐的直观,以感觉来判断事物,能力强;属性急、急功型,虚荣心强,常因异性之事失败;经济财运佳。

爱情:很受人喜爱,细心,体贴,对于爱情充满罗曼蒂克的憧憬,对于异性的好奇心,并且绝不会令对方感觉无聊或乏味。

最佳配偶:相龙、猴、牛

运气:生运势良好,在事业方面,中途有挫折,但懂得储蓄致富,能安定平稳度终生。

忠告:过份自信,常有事后追悔情况产生。

职业:学者、作家、艺人、医生

牛年生的人-勤勉踏实

性格:沉默寡言,为人正直,纯朴,不愿伪装表面;富于耐性和同情心,具有勤劳、努力、坚毅的习惯;思考力强、坚持己见,容易失去益友;有老大气概,做事很精细,晚年将鸿图大展。

爱情:典型的现实主义者,缺少罗曼蒂克情调,个性不够潇洒,女性具有容忍性格及母性爱。

最佳配偶:相鼠、蛇、鸡

运气:节约自俭,晚年头角峥嵘,财运亨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忠告:有我行我素的强烈性格,行动往往偏激。故要心胸开阔,集思广益,不可独断专行。

职业:律师、作家、社会工作者。

虎年生的人-富于冒险

性格:富于正义感,讲道理,男性外刚而内柔,女性则外柔而内刚;具有组织的才能。富于发明,有革命性的开拓精神,热心公益,就女性而言,是个不让眉者。

爱情:主动获得对方的爱,有魄力,拥有动人的风韵,天生丽质,讨人喜欢。

最佳配偶:相马、狗、猪

运气:上天赋予好运,行动表现非凡,乃十二生肖中运气最好者,是成功与幸运的象征。

忠告:一生沉浮不定,要节约用钱,积极进取,克服困难,以求步步高升。

职业:公营干部,合作社高级主管。

兔年生的人-温柔善良

性格:为人乐观,快活,不愿过拘束的生活,为追求理想而前进,但因实践能力薄弱,故事多不成;凡有新流行,就是走在尖端,防卫观念非常敏锐。

爱情:非常罗曼蒂克善意人意,外貌与内心都温柔有加,若能宽宏大量,即可享受甜美的爱情。

最佳配偶:相羊、狗、猪

运气:一生运势良好,虽有小波折,职位升,但懂得储蓄致富,能安定平稳度终生。

忠告:对人、事物的心思过于细致,要抑制嫉妒心,放开心胸,发挥天赋就可望成功。

职业:经营、种植。

龙年生的人-气宇轩昂

性格:人品高,刚毅,富于热情,有台烈的向上心,属聪明才智型,但缺乏思虑和耐心,做事常半途而废,表面冷漠,其实内心有极强的仁侠骨气,处处为他人着想。

爱情:渴望恋爱,重视气氛。希望得到对方的温柔怜爱。女性重视贞操,不过中年以后会有情感上的困扰。

最佳配偶:相猴、鼠、鸡

运气:命运不错却有波折,年轻时若有贵人相助,多能飞黄腾达,中年运势稍差,对钱财挥霍无度。

忠告:无耐性,经不起考验,要想成功需有始有终。

职业:任何职业皆可,独立经营事业。

蛇年生的人-神秘莫测

性格:具有周密的思考力,立定志愿后必勇往迈进,表面虽担诚其实是神经质,猜疑心强的人,智能高,具有审美感,是个艺术天才。

爱情:一旦喜欢对方,易燃烧炽烈的占有欲和嫉妒心,思想开放,富神秘色彩,感情有时不专,偶然机会不容易背弃另一半。

最佳配偶:相牛、鸡

运气:名利财富,垂手可得,有金钱方面是一位幸运者,加上其非凡的才华,不少人能成就大业。

忠告:智慧才干非凡,运用应持慎,不成成为究凶极恶的罪人。

职业:演艺者、特种营业者

马年生的人-独立奔放

性格:为人豪爽、活泼、直感,推断力强,头脑灵活、机警、迅速,对任何事都很坦率,正直,并且善于口才;对事物的好恶差距大,很容易走极端、是个性急、任性的人。

爱情:性情直率无讳,喜欢与厌恶,表现非常明显,不作暧昧表示,多数人晚婚,因爱好自由无拘束,婚姻容易陷入危机。

最佳配偶:相虎、羊、狗

运气:晚年行运更佳,在事业方面,中途有挫折,倘能巩固事业基础,成就非凡。

忠告:少耐性不善处逆境。做事易半途而废,须锻炼毅力与耐性。

职业:作家、企业家、艺术工作者。

羊年生的人-温文儒雅

性格:柔和而稳重,有深厚的人情味,是重仁义的好人;具有细腻的思考力、有毅力,可得一技之长,表面柔和而内心却是坚持已见,反抗精神强,防御本能极优。

爱情:依赖性强,个性多愁善感,缺乏时间观念,面包重于爱情,是经不起忧患吃苦者。

最佳配偶:相兔、马、猪

运气:运势随年龄而长,年轻时若有贵人相扶亦能成大业。

忠告:略带神经质、不善处理逆境,容易看破红尘,应培养进取精神。

职业:画家、公务员、美容师。

猴年生的人-机智伶利

性格:幽默,机智,活泼,所以多方面的才能常超越人群,人缘好,但重名利,独占欲强,处事敏捷,自信心强,手脚灵活,善于模仿,开放,性格宽厚。

爱情:异性朋友多,热情奔放,定性不足,但真正爱上即变成爱情专一者。

最佳配偶:相鼠、龙

运气: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擅于交际,运势不错,年轻时锋芒毕露,持之以恒,必能成大业。

忠告:虽有过人的智慧,但目光短浅。应少唱高调,知足常乐。

职业:演艺界、独立经营事业。

鸡年生的人-神采奕奕

性格:发表力、表现力佳,能注意到事务的细节;为人温和、谦虚而谨慎,有强烈的经济观念,但虚荣心强,爱享受,喜派头。走流行,对异性的诱惑,常无法抑制。

爱情:刻意装扮,能言善道,处事井然,颇能吸异性,眼光颇高,一旦发觉对主不理想时,即有慧剑斩情丝的魄力。

最佳配偶:相牛、马、蛇

运气:一生坦途行好运,物质生活富裕,事业有成,虽有财运,开销也大,因此不太能存资产。

忠告:傲慢自负,对别人要求甚严,应少唠叨,少管闲事,避免无谓的麻烦,就会受欢迎。

职业:个体经营、医生、公务。

狗年生的人-忠诚正直

性格:为人正直,守规矩,有责任感,对上司、长辈敬重,服从,工作认真;自我观念极浓,缺乏通融性,发表力,所以常失去许多美好的事物,防卫意识强。

爱情:喜恶皆明显表现,一旦付出真情会全心全意善待对方,性情率直、天真,早婚居多。

最佳配偶:相虎、兔、马。

运气:生平运势佳,有贵人扶助,中年后升迁机率大,若努力不懈发挥潜能,是卓越的主管。

忠告:情绪不稳定,要自我克制,不断吸收新知识和与人处世之道。

职业:教师、医务、经营。

猪年生的人-性情率直

性格:崇尚义理、人情、纯情,律己甚严,缺乏应变能力,经济观念发达,具有消极性理财力,平时沉默寡言,独断独行,常因异性的事而起波折。

爱情:纯情可爱,胸襟开朗,感情丰富,对爱情的表示不轻易表现在外,真情却深藏内心。

最佳配偶:相羊、兔

运气:在十二生肖中,财运首屈一指,福星高照,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有可能成为叱宅风云的人物。

忠告:做事缺乏耐性,依已意行事,不会转移目标或运用手腕须谨慎行事。

职业:文化界、交通运输业。

地丑德齐是什么意思

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成语:地丑德齐来

成语拼音:dìchǒudéqí

成语解释: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源。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知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成语繁体:道地丑惪齐

地丑是什么意思?

地丑是不完整的成语

成语:地丑德齐百

成语拼音:度dìchǒudéqí

成语解释:丑:同类。地相问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答样。

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专莫能相尚。”

成语繁体:地属丑惪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