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褒衣博带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褒衣博带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吴代当风,曹衣出水”指谁?

曹衣出水指的是曹仲达吴带当风指的是吴道子。

"吴带当风”:

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与晋人顾恺之、陆探微不同,以疏体而胜顾、陆的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

他还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艺术形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于时,被称作“吴家样”。

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故所画执炉女子壁画,达到“窃眸欲语”的地步。十分传神生动。他的画与张旭的草书、斐的剑术,被誉为当时的“三绝”。

“曹衣出水":

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曹仲达,(北齐)曹国人,最称工,能画梵像。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不过这个风格却在龙兴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

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时代跨越从北魏至于北宋,(跟敦煌藏经有大致相近的时间跨度与最后的封藏时间,一样具有不解之谜。)龙兴寺北朝作品,体现了画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样式。

扩展资料

“曹衣出水”相对于“吴带当风”要出现的更早一些,画家曹仲达在北齐享有盛名,以画梵像著称,在佛教艺术方面开创的造像风格被称为“曹家样”,对佛教绘画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响。

“曹衣出水,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表现的是佛造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衣服,而描绘衣纹的线条则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遗憾的是曹仲达的画作现在已没有留存记录,但可从一些佛教造像中看到丝许脉络。

唐代的画家吴道子开创的“吴带当风”更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该风格在衣纹描绘中更多地表现了中国士人所着汉服“褒衣博带”的飘逸感。

“吴带当风”在衣纹风格上用的兰叶描,以劲怒的笔力和博大的气势来表现飞动的袍袖飘带。有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这在敦煌壁画中被广泛应用。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曹衣出水"---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曹仲达,(北齐)曹国人,最称工,能画梵像。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不过这个风格却在龙兴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时代跨越从北魏至于北宋,(跟敦煌藏经有大致相近的时间跨度与最后的封藏时间,一样具有不解之谜。)龙兴寺北朝作品,体现了画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样式。

"吴带当风”____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与晋人顾恺之、陆探微不同,以疏体而胜顾、陆的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艺术形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于时,被称作“吴家样”。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故所画执炉女子壁画,达到“窃眸欲语”的地步。十分传神生动。他的画与张旭的草书、斐的剑术,被誉为当时的“三绝”,

传说,吴道子于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剑手裴的,裴的请吴在天宫寺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画,吴不受金而请裴舞剑以壮气。舞毕,奋笔,俄顷而就。张旭也在那里写了一壁字。洛阳人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要看“吴带当风”当然去敦煌。

同样奉玄宗之命绘四川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李思训用金碧青紫精勾细描地画了几个月,吴道子却用水墨泼辣地挥写,只一日就完成,这就是个性。

他以独创的佛教美术样式“吴家样”盛名传世,至今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带当风”独步画坛。

所谓“吴带当风”,是指吴道子所画人物的衣带临风飞扬,飘逸洒脱;所谓“满壁风动”,是说吴道子所画的壁画充满动感。简单地说,吴道子画的人物是运动的,是有速度的。

“褒衣博带”是什么时期的服饰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褒衣博带的意抄思:

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意思就是,宽大的袍子知和带子

出处:《汉书·隽不疑传》:“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因此,这是东汉时期开始盛行道的服饰风格,一直沿袭到民国时期。

用褒衣博带怎么造句,6条用“褒衣博带”造句

褒衣博带

[bāoyībódài]

基本解释

褒、博:形容宽大百。着宽袍,系阔带。指古度代儒生的装束。

详细解问释

1.【解释】: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2.【出自】:《汉书·隽不疑传》:“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3.【示例】:~进答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清·黄遵宪《续怀人》诗

4.【语法内】: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古代儒生的装束

例句容

~进贤冠,礼乐东方万国看。

指出褒衣博带是哪一时期文人所崇尚的着装风格,并简述其形成原因

褒衣博带是魏晋时期文人衣服趋势

(1)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乱,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使得没有一个统一的服饰制度约束人们的着装。

(2)思想意识上,腐朽的经学束缚zhidao被冲破,产生了玄学回,它促进逻辑思辩的发展和理论探索的自由空气。

(3)政治上的失意使得许多文人选择了逃避现实,提倡人性对自然的回归。因此褒衣博带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答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他们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是对哪个朝代审美风气的概括

魏晋时期

秀骨清像:骨格抄秀气,面相清雅。知

褒衣博带:褒、博,都是宽大之意。着宽袍,系阔带道。

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魏晋风度:http://360.mafengwo.cn/travels/info.php?id=1310104

“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说的是北魏石窟汉化造像样式。

秀骨清像:骨格秀气,面相清雅。

褒衣博带:褒、博,都是宽大之意。着宽袍,系阔带。这是古代儒生的装束特征。

北魏的石窟造像在整个中国佛教石窟造像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在南北和东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下,起源于印度的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在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佛教造像在艺术表现形式、造像题材、造型样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本土化、中国化的特点。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石窟造像的演变过程:

1、早期:以西域特征为主的造像样式。

2、中期:以本土、民族特征为主的造像样式。

3、晚期:发展成以"秀骨清像"、"褒衣博带"为特征的中国化样式。

“褒衣博带”原是对中原华夏民族一种传统儒服的称谓,唐训诂学家颜师古注:“褒,大裾也。言着褒大之衣、广博之带也。”“裾”可作服装前襟或衣袖讲,“褒衣”可理解为宽襟或大袖之衣,“博带”是用于束腰的大带。

殷商时期虽已有阶级等别,但具体服饰差异尚没有确切的完备形制,由出土的同期人像服饰看,已有上衣下裳,腰有束带,只是上衣仍较紧身,有衣襟和衣衫袖。周代,是礼、乐、仪、服饰等典章文物趋于成熟的时期,洛阳东郊西周墓出土的玉人衣着,已出现宽衣大袖的式样,腰部有宽带,褒衣博带服饰渐成型,这也是迄今所见较早的褒衣博带实物资料。这一着装形式遂成为战国时期儒服的基本样式,并在秦汉得到承袭。《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盐铁论.利议》记载,西汉昭帝时,盐铁会议所聚各地贤士也多着此服。

三国、西晋,衣裳长短一度被视为预示社稷兴衰的征兆。上衣长下裳短,则统治者暴政;上衣短下裳长,则臣民谋逆。后上衣下裳穿着趋于平衡。晋末,这种平衡着装在南方被打破,《晋书.五行志》:“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放,舆台成俗”。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中的诸多人物身着褒衣博带装。衣裾衣袖之大在《宋书.周郎传》描绘为:”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二;一裾之长,可分为二。“

萧梁时期褒衣博带甚为流行,《颜氏家训》:“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值得注意的是梁朝士大夫的这一装束,一度受到北方的影响,并与北魏服制改革有关。

有关北魏服装改革的进程,《隋书》记载较为详细:”自晋左迁,中原礼仪多阙。后魏天兴六年(403),诏有司始制冠冕,各依品秩,以示等差,然未能皆得旧制。至太和中(447-499),方考故实,正定前谬,更造衣冠,尚不能周洽。及至熙平二年(517),太傅、清河王怿、黄门侍郎韦廷祥等,奏定五时朝服,准汉故事,五郊衣帻,各如方色焉。”文中显示,北魏服装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由道武帝开始,经孝文帝大力推行,至孝明帝完成。这也是北魏不断吸纳汉晋服装旧制,最终脱离鲜卑民族原有服饰习俗的过程,历时约一百余年。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什么意思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是指:北齐画家曹仲达和唐代画家吴道子开创的两种衣纹描绘风格。此两种风格都属于宗教美术范畴,出自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

吴带当风是中国成语,意思是: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曹衣出水是绘画中一种风格,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

“曹衣出水”:佛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衣服,描绘衣纹的线条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相对于“吴带当风”,“曹衣出水”要出现的更早一些。

曹仲达,北齐著名画家,无作品传世。下图为曹衣出水佛造像风格:

“吴带当风”:在衣纹风格上用的兰叶描,以劲怒的笔力和博大的气势来表现飞动的袍袖飘带。体现了汉服“褒衣博带”的飘逸感,有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吴带当风”在敦煌壁画中被广泛应用。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以及壁画等。下图为:吴道子《天王送子图》局部

扩展资料:

“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作为古代人物画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区别在于“曹衣出水”强调形体美,着意刻画人物曼妙的体态;“吴带当风”注重神态美,倾向于凸显人物的风度和神韵。

作为两种风格对比十分鲜明的宗教美术样式,早在唐代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在之后对佛教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曹衣出水”的风格在当时将外来的异域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要素相结合,使得中国人耳目一新,为佛造像风格带来了新鲜的空气。

而“吴带当风”的风格更是在之前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样式,并对后来的“周家样”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周家样”指的是继吴道子之后而起的重要人物画家周昉,他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准,被称为“周家样”。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卷、《挥扇仕女图》卷、《调琴啜茗图》卷等。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百的表现方式。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度而“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中所指的“曹”、“吴”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曹为曹仲达,吴为吴道子;一说曹为曹不兴,吴为吴暕问。曹不兴为三国时吴国吴兴人,又名弗兴。擅长画龙、马、虎及人物,画史有“误墨于素,因势成蝇答”的传说。吴暕为南朝宋代人,擅长画佛像罗汉,时享盛誉。而“曹衣回出水,吴带当风”一般多指曹仲达和吴道子。

曹仲达,北齐人,以画梵像著名,其画风在绘答画史上有较大影响。素有"曹家样"之誉,其画衣衫褶纹被人们称作“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出自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是与"吴带当风"相对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前者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后者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曹衣出水"又称"曹家样"是由中亚曹国的北齐曹仲达创造的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图画见闻志》说曹仲达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捞出之感,后人因之命名。

吴带当风:

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在用笔技法上,他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描摹对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他突出了人体曲线和自然的结合,这种画风在后来的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后人亦以之美称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扩展资料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曹仲达,原籍西域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生卒年不详。官至北齐朝散大夫。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所做佛画,到了唐代被称为"曹家样",与"张家样"并称。曹仲达的"曹衣出水"画法,与唐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并称。

唐代又将曹仲达的佛画风格称为曹家样,与张僧繇的张家样、吴道子的吴家样、周昉的周家样并列,奉为典范,对佛教绘画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响。他来自西域,绘画风格带有异邦色彩,但到中原后又受到汉族美术的熏染,相互融合,受到当时人的赞许和肯定。

据记载,他还画过卢思道、斛律明月、慕容绍宗等人的肖像,又画过《齐神武临轩对武骑图》、《弋猎图》及《名马图》,这些作品皆早已不存,但可知他也擅长肖像画及描绘贵族生活等题材。他的艺术风格在现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仍可见其仿佛。

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不过这个风格却在龙兴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时代跨越从北魏至于北宋,(跟敦煌藏经有大致相近的时间跨度与最后的封藏时间,一样具有不解之谜。)

龙兴寺北朝作品,体现了画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样式。《点石斋丛画》:"用尖笔,其体重叠,衣褶紧穿,如蚯蚓描。"此法用笔最宜沉着。北宋陈用志,明丁云鹏、陈洪授等人作品,系基于此法之发展。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曹衣出水”是中国南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的画风。曹仲达昏任朝散大夫,擅画人物肖像、佛教图像,尤精于外国佛像。

其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人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与晋人顾恺之、陆探微不同,以疏体而胜顾、陆的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

他还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艺术形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于时,被称作“吴家样”。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扶植,进入到繁荣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佛教美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佛教教义的传播,逐渐开始了中国化的道路,造像风格在吸收外来佛画样式的基础上,更是被融入了诸多易于为中国人接受的审美要素,形成了张家样、曹家样、吴家样和周家样等丰富多彩的造像风格。

这些风格样式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征。特别是在衣纹的处理上更是出现了“吴带当风”与“曹衣出水”的鲜明对比。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就论述了吴道子与曹仲达开创的这两种不同的衣纹描绘风格,可见这两种风格应是独具特色,并有着广泛的影响。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曹衣出水"---一种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曹仲达,(北齐)曹国人,最称工,能画梵像。他画过许多佛陀、菩萨、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不过这个风格却在龙兴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1996年10月在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发现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时代跨越从北魏至于北宋,(跟敦煌藏经有大致相近的时间跨度与最后的封藏时间,一样具有不解之谜。)龙兴寺北朝作品,体现了画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样式。

"吴带当风”____一种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与晋人顾恺之、陆探微不同,以疏体而胜顾、陆的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艺术形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于时,被称作“吴家样”。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故所画执炉女子壁画,达到“窃眸欲语”的地步。十分传神生动。他的画与张旭的草书、斐的剑术,被誉为当时的“三绝”,

传说,吴道子于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剑手裴的,裴的请吴在天宫寺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画,吴不受金而请裴舞剑以壮气。舞毕,奋笔,俄顷而就。张旭也在那里写了一壁字。洛阳人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要看“吴带当风”当然去敦煌。

同样奉玄宗之命绘四川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李思训用金碧青紫精勾细描地画了几个月,吴道子却用水墨泼辣地挥写,只一日就完成,这就是个性。

他以独创的佛教美术样式“吴家样”盛名传世,至今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带当风”独步画坛。

所谓“吴带当风”,是指吴道子所画人物的衣带临风飞扬,飘逸洒脱;所谓“满壁风动”,是说吴道子所画的壁画充满动感。简单地说,吴道子画的人物是运动的,是有速度的。

时下的武打片,利用鼓风机让演员衣袂飘飘,就是一种“风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