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鼎足而立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鼎足而立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成语接龙 鼎足而立

立此存照百、

立锥之地、

立马万言、

立人达人、

立身扬名、

立木南度门、

立时三刻、

立谈之知间、

立业安邦、道

立命安身、

立身版行己、

立足之地权、

立国安邦、

立于不败之地、

立身处世、

立功赎罪、

立地书厨、

立竿见影、

立地成佛、

立地书橱

鼎足而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知盖的两种。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道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版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权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

鼎足而立是什么意思

【成语】:鼎足而立

【拼音】:dǐngzúérlì

【解释】:像鼎的三只抄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处】:1.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知,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2.《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道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用鼎足而立造句

1.“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各自都有吞来并他国,统一天下的雄心。

2.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源,鼎足而立。

3.旺角是与铜锣湾鼎足而立的主要购物区.

4.抗战至建国前后,由于各种政治势力鼎足而立,“民主”话语zd的涵义十分驳杂。

5.唐代的花鸟画与山水画同人物画鼎足而立。

三国是如何鼎足而立的?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兼并中出现的封建割据局面。它是我国封建国家自秦以来第一次出现大分裂。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各地割据势力连年混战。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其根据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他又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家耕,势力不断扩大。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令河南中牟县东北)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控制了黄河流域。之后,他沿长江而下,企图消灭长江下游的孙权。公元208年,曹操与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打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后退回北方。孙权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备取得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攻占了四川,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上形成。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第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汉国,又称“蜀汉”。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或“东吴”。

曹魏政权建国后继续推行屯田制度,招抚流民,开垦荒地,国力日益增强,在三国中最为强大。刘备任用诸葛亮为相,政治清明,加之“天府之国”四川土地肥沃,水利工程运用得当,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刘备死后,诸葛亮摄政,采取“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的策略,六出祁山,终因国力弱小,而均以失败告终。孙吴建国后,依靠大地主的势力来巩固统治,加紧开发南方,向岭南、闽中地区扩张势力。在其统治下,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为后来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鼎足而立什么梗

鼎足而立

成语释义: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下面,

鼎:

一般来说鼎有知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道:“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回,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答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