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愚公移山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愚公移山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愚公移山”的意思

愚公移山[yúgōngyíshān]

【解释】:比喻来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自】:《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自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zhidao。

【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的精神。

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知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道,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版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权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义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知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道掉,另一个老专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属凿平。

愚公移山的意思

成语愚公移山

发音yúgōngyíshān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示例

《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的精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回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上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士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的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文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的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命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成语解释: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成语出处:

《列子来·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自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zd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成语愚公移山

发音yúgōngyíshān

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示例

《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的精神。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回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上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士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的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文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的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命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的意思是什么?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zd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愚公移山讲的道理是自然无为,矛盾无理,因为‘自然’不讲道理,努力常是白费,结果往往和预料相反。这也就是说,‘势’胜过了‘理’。著名的愚权公移山故事,在《列子》里只是证明愚胜过智,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力’起了作用,用的可是笨法子。结果也不过是神把山搬到别处去堵别人的大门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解释。

愚公移山

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语出]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正音]愚;不能读作“yū”。

[辨形]愚;不能写作“禹”。

[近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反义]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用法]用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一般作主语、定语、宾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我们要用~的精神治脏治乱治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英译]the Foolish old Man who removed the macntains

[成语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的成语意思

愚公移山的成语意思: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出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译文:能做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样的事情的人,常被人藐视,但是聪明人却让我是战斗中拼命冲杀出来的道路。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1、锲而不舍

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中性词,含贬义或褒义词,本词的词性仍处于争议中;出处为《荀子·劝学》。

2、持之以恒

读音是chízhīyǐhéng,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出自于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

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1、虎头蛇尾

读音hǔtóushéwěi,汉语成语,释义为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做事不始终如一。现在多指做事马虎不认真。出自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

2、有头无尾

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ǒutóuwúwěi,释义是喻做事有始无终,出自《朱子语类》。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从前呀有两座大山名字叫做太行山和王屋山,这两座山特别高,它们挨在一起把出去的路都给挡住了,山脚下住着一个叫愚公的老人,老人九十多岁了,每次都要很幸苦的绕路才能出去。

一天愚公召集家人说这两座山实在是太挡路了,我们一家人齐心协力把它铲平了吧,这样出入就方便多了。妻子说道老头子别做梦了,就凭我们的力气连一座小土丘都铲不平,怎么能铲动这两座大山呢?而且铲下来的石头和泥土往哪放?愚公说老太婆你别着急呀,铲下来的石头和泥土可以运到大海边上。

于是愚公率领三个有力气的子孙上了山把石头和泥土用担子挑到海边。河曲智叟笑话愚公你真是不聪明,都这么大的年纪了剩下那么点力气能把这两座大山怎么样。

愚公叹了口气说道你的思想太顽固了,连小孩子也比不上。即使我死掉了但是我还有儿子呀,儿子还会有儿子的。而这两座大山却不会增加,还愁什么铲不平这两座大山,就这样愚公带着家人一刻不停地劳动着。

愚公他们日夜不停的挖山,终于感动了天地,天地派人把愚公家门口的两座山搬走了。从此,愚公的精神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愚公移山的成语意思: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

出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抄:“愚公移山;精卫知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译文:能做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样的事情的人,常被道人藐视,但是聪明人却让我是战斗中拼命冲杀出来的道路。

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愚公移山?意思

就像我们过去学的《愚公移山》一样的,愚公说:“我死了之后我的儿子会继续挖,儿子死了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实际上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

今天这个人死了吗?他没死,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当中——这个人就是没有死。大家想一想,观世音菩萨做妙善公主的时候,最后她也要圆寂回天的,但是观世音菩萨死了吗?没有,她永远不会的。释迦牟尼佛留给人间的是什么,是这么好的佛教,他死了吗?事实上也没有啊,只不过他离开了我们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们从农村到澳大利亚来了,可以说你们离开了农村。很多小孩子可以说那个人死掉了,因为他们一辈子都见不到你了,但是,事实上你们在澳大利亚,你们没有死啊。

师父曾经给大家讲过菩萨的“慈悲喜舍”。你们知道为什么把“慈”放在第一?为什么叫“慈悲”,没有叫“悲慈”的。悲悯众生,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但是“慈”是人最先应该做到的。“喜”就是欢喜心。“舍”就是能够舍弃。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对我们非常的重要。有了慈心(慈心就是心肠很软不瞋不怒的),经常能够看见人家很可怜,这种慈一出来,那么接下来悲悯心就来了。

悲悯心就是感觉到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很可怜的。如果单单慈心是一种表面的,还不够深入,如果加上悲悯心,那就是从里边出来的。大家听得懂吗?“喜”是欢喜心。对众生都要欢喜,而且要慈悲加上欢喜。你爱了人家了,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因为你经常爱众生,所以众生才会爱你;因为你有欢喜心,所以你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好。

“舍”是什么?舍就是舍得。

我们要把自己好的东西舍给人家,把不好的东西也要把它舍去。也就是说好的东西要舍去,不好的东西也要舍去。好的东西舍去是干什么啊?是帮助人家。把好的品德、好的作风、好的习惯都全部舍出去,去帮助人家,去爱护众生。不好的东西就是把自己身上的错误、缺点、不该有的毛病、嫉妒人家的心等等一切全部都要舍去。菩萨的慈悲喜舍,一想就知道了。功德是在慈悲中,也是在佛性里的。因为菩萨的慈悲喜舍,它的功德是在佛性里的,就是说如果你心里很慈、很悲悯、法喜充满,另外你还很舍、肯舍得,这个人实际上是佛性里出来的好东西。

那么这种就不是在修福了,而是在修功德(做功德)。

所以师父现在讲给你们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佛,什么叫福,什么叫功德。以为做了一件善事了、帮助人家了,就以为是有功德。我已经给你们讲过很多次了,所有的功德,全部都是由心底发出去做善事的。心底里是什么?就是佛性,这才是功德。因为人的心底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佛性。

菩萨讲“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烦恼是道场”是什么意思?就是凡是人间所有的烦恼,全部都是帮助你学佛的道场。因为没烦恼,你就没办法生出智慧。烦恼来了,即有智慧。大家听得懂吗?“知如实故”就是你知道了,犹如实际上你做到的是一样的。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我们所碰到的所有的烦恼,实际上这些都是存在的东西,是实实在在有的,但是又犹如它是不实在的东西一样。这些话很奥妙啊,不是说你们听听就能听得懂的。

有道场就会生出烦恼,所以就会烦恼不断,在人间身体是道场,所以学佛后就会生出很多烦恼。所谓烦恼,本身是空的。烦恼本来就是空的,烦恼本身是无性的。什么叫烦恼本身是无性的?因为任何的烦恼到了人间来,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共性的,没有一个实质性的东西的。烦恼飘忽不定,没有一个性——不定性。今天有烦恼,明天没有了;明天没有了,后天又有了,所以是不定性的。

不定性的东西就是似有似无、非有非无。所以希望你们不要怕烦恼,虽然烦恼太多,但烦恼它本身是空的,因为你今天可以拥有烦恼,但是你明天这个烦恼又没有了。不就是是是非非、空空荡荡,对不对呀?因为烦恼是无性的,本来就没有定性的,不是说一定可以有烦恼的。很多人为什么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一点烦恼都没有啊?他就天天起起床、吃吃饭、上上班,他没烦恼啊。对不对呀?那是因为它没有性的,是没有定性的。

但是烦恼可以通过想象幻化而来。大家知道想象是什么啊?很多人本来挺好的,没有烦恼的,但他可以想象烦恼。举个简单例子:你们的老公前天晚上晚回来了,你们可以想象他在哪里。你的老板今天给你脸看了,你可以想象他对你会怎么样。接下来你自己心里就不舒服了,晚上觉就睡不好了。你们听得懂吗?这种就是可以通

过想象而幻化。所以幻化的和想象的是菩提本身,因为它也是无性的。

菩提就是智慧。智慧在你身上本身也是不定性的。什么意思啊?比如你今天突然之间很聪明,想出一件事情来,你可以解决。但是你明天呢,笨得不得了,你想不出任何实质性的定义,所以菩提本身也是无定性的。

接下来师父给你们讲,烦恼事实上和菩提是没有差别的。哇,猛一听,烦恼是不好的东西怎么会跟菩提一样呢?菩提是什么啊?是智慧。对不对?那么烦恼呢?因为烦恼来了,你的菩提心就来了,你的智慧就生出来。你说有什么不一样啊?因为你肚子饿了,你就要吃东西,那你有东西吃了,你肚子就不会饿了。对不对呀?不是一样道理吗?因为你很笨,所以你才会上人家的当;因为你过去没有碰到过这些事情,所以你才会上人家当。

当你碰到过之后,你就会懂得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处理——你生出了菩提心,接下来你下一次就不会再上当受骗了。

这不就是等于你生出菩提心了吗。菩提心是没有定性的,也就是不会老在几月几号出现,或你的几岁会出现。比如你几岁会有什么麻烦,或几岁会让你生出一个智慧,都不定性的。人的一生都会不停地有麻烦,不停地有智慧来克服这些麻烦。所以菩提心和烦恼就是在一起,所以烦恼事实上与菩提没有差别。烦恼即菩提。对不对呀?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钱没了,就想办法去挣;挣来的钱,又去花掉了,钱花掉了,又去挣了。对不对啊?所以挣钱和花钱本身就是一起的。你需要钱你才要去挣钱。

你需要功德你才会去做功德。因为你身上有很多的毛病、有很多的孽障,你想消除,所以你才会去做功德,所以烦恼即道场。菩提就是道场,烦恼也是道场。

师父继续给大家讲,为什么烦恼和菩提是道场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烦恼来了,你是不是在心中就会有不开心,会有芥蒂啊?这个时候你就开始学佛了,那么在你心中就筑起一个学佛的道场。对不对?反过来讲,菩提也是道场,因为你学佛了,你就永远会有智慧。对不对?你就能克服那些烦恼。那么这些菩提是不是在你心里的道场里吗?绕过来绕过去,就是烦恼即菩提,让你们明白这些道理。所以,烦恼的实性和佛性是没有分别的。烦恼的实性是什么?

就是真正烦恼的根本的道理和利益和佛性没有分别。也就是说,因为你过去有佛性,但是你经过累世的积累,那些不好的东西,你现在变成搞不清楚了,所以烦恼来了。对不对?那么你有了这个烦恼之后,你这个菩提心——就是智慧来了。那么为什么说烦恼又是佛性呢?

因为佛性是由心里的本质而来。人真正的本质是最内在的佛性,而这些佛性让你充满着智慧,也就是菩提。明白了吗?所以有了佛性才会生出菩提心、生出智慧,才能克服你的烦恼。

无明来自老死。什么意思?就是你不明白世界上很多事情,是因为你不懂人间就是六道轮回——有老有死。你老了你不明白,你死了你也不明白。所以无明来自于老死,皆无尽故。“皆无尽故”就是说一个人老了死了,又投胎了,再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了死了再投胎了,轮回是没有穷尽的。皆无尽故就是都是没有尽头的缘故,也就是说人不会完全的灭亡。

当人死了他的肉体没有了,但是他的灵魂继续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继续在这个四维空间里面生存,所以他没有死。就像很多人睡着了一样,但是他没有睡着。

所以根本就没有无明,也就是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知道,你本来什么都不懂,实际上你根本不应该懂什么事情,你也不需要去了解什么事情,你就会很干净的。

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无明的(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懂),所以根本就是没有无明尽的。因为没有无明才会生出无明,《心经》里面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就是说老死也没有尽头,因为它到了尽头他又投小孩了,你说这怎么叫结束啊?有什么东西会结束啊?这个世界没有结束的。就像我们过去学的《愚公移山》一样的,愚公说:“我死了之后我的儿子会继续挖,儿子死了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实际上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

今天这个人死了吗?他没死,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当中——这个人就是没有死。大家想一想,观世音菩萨做妙善公主的时候,最后她也要圆寂回天的,但是观世音菩萨死了吗?没有,她永远不会的。释迦牟尼佛留给人间的是什么,是这么好的佛教,他死了吗?事实上也没有啊,只不过他离开了我们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们从农村到澳大利亚来了,可以说你们离开了农村。很多小孩子可以说那个人死掉了,因为他们一辈子都见不到你了,但是,事实上你们在澳大利亚,你们没有死啊。所以师父刚才说永远不会完全的灭尽,就是没有这个无明要灭,也没有这个老死要灭。实际上无明我们也不想去把它灭掉,所以老死我们也灭不掉它。比如无明生出来了你把它去除灭掉了,但是过一阵子你这个无明习气又来了,然后又把它灭掉了。

这无明不就是跟烦恼一样的吗?生生死死它永远不会穷尽的,也就是说从你生出来你就一直不明白,一直到你死了你都不明白,这就叫无明尽。

愚公移山而的所有意思是什么

1、《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2、《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3、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该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涵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

4、《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很大的启发。

这则寓言一开始简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当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绕山而行,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5、毛泽东为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注入了以奋斗为主题词的精神新元素

毛泽东阐发愚公精神,不是抽象地讲要坚定信念和信心,而是揭示“愚公们”的信念和信心,来自充分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

在6月11日《愚公移山》的讲话中,他说:愚公“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这个比喻,可以说是对愚公精神最深刻的阐发。

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愚公移山精神:

愚公移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愚公移山”寓言在今天要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意蕴,愚公移山精神也需要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中央也多次强调,我们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要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在这里,劳动不仅是辛勤劳动,还是诚实劳动,也是创造性劳动。这些都赋予了愚公移山精神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