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心何忍的意思(余心是什么意思)

  • 余心何忍的意思(余心是什么意思)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生活常识

文艺大片《孔子》于本月22日如期上映了。看完《孔子》之后本想写一篇影评,无奈此类影评专业知识要求过高而未能如愿。但是,影片中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论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针对时人对伯夷、叔齐行为的指责,孔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孔子这异乎寻常的品评,很值得玩味。由此我想起了社会上一些人甚至某些领导针对文学青年的一些奇谈怪论:你平素若喜欢舞文弄墨,并小有收获,别人就会说你不务正业,不干正事,甚至于加以嘲讽。总之,弄得你诚惶诚恐,无所适从。其实,人生一世,有人求的是官,有人求的是财,有人图的是名;一言以蔽之,人各有志,又何必强求于人呢?何况,不管什么人,求的是什么,如果你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需要付出代价,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我做学生的时候就碰见一位语文教师,因为擅长写作,经常在报刊上显山露水,获奖也不少,每年挣下的稿酬不亚于一个人的工薪。结果,一些人“眼红不已”,说他不务正业,教学不负责等。其实,这位教师付出了别人几倍的艰辛,白天和别人一样上班,完成教学任务,晚上备课看作业,夜深人静了,才铺开稿纸耕耘自己的这片“自留地”。所以,孔子说得对,伯夷、叔齐他们求的是仁,他们得到的也是仁。他们,为了理想而舍命奋斗,直至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毕竟也因此得以名垂青史,有何可指责的呢?

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多少人为了理想奋斗了一辈子,结果什么也没有留下。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怕死了名声不被赞扬)。”伯夷、叔齐因为受到了孔子、司马迁的称赞才名声更加显赫,多少人想去“扣马而谏”而没有机会!又有多少人像风一样来,像烟一样散,没有留下任何历史的痕迹?就像司马迁的感慨:“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穷乡僻壤的人要立德立名,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扬名后世呢!)其实,此类人也是异乎常人的,他们不图财,不为利,或者说他们不光为图财,不仅仅为谋利,他们其实另有所求,但又求而无获,反被人误会。他们耗费了自己一生的心血,牺牲了幸福,甚至性命;他们付出的代价可谓大矣!若还对他们横加指责又于心何忍?

《老子》曰:“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意思是说老天是公平的,并且常常是照顾好人。司马迁对此却提出了强烈质疑:像伯夷、叔齐是不是“善人”?他们积仁洁行,却最终饿死!再如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一生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滥杀无辜,烤人的心肝当肉吃,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天道”呢?

其实“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还是有道理的,只是从哪个角度去看。从功利、寿命的实用角度,这句话当然不是真理;但从文化、感情的层面,又怎么能说它是错的呢?颜回的美名与盗跖的恶名就是明证。有得有失,颜回如果不是考虑名声,恐怕也早就发家了;盗跖如果考虑名声,也不会“肝人之肉”。想起梁启超说的一句话:“求仁得仁又何怨,老来何妨死路边。”是人为财死,还是为信仰献身,就看自己如何选择了。